王 平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qū)實驗小學,山東青島 266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在學生理解課文后,引導學生進行有創(chuàng)意、多方面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思維訓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由此可見,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設計出內(nèi)容多樣的教學方案,并靈活運用于課堂中,以此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感情。同時,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學重點,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圍繞學生特點展開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的閱歷并不豐富,但是學生的基本邏輯思維已經(jīng)有所形成,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分層進行閱讀。因為在傳統(tǒng)課堂中,在上課后,教師通常讓學生直接閱讀原著,但原著相對復雜難懂,對于深奧的詞語,學生并不會理解其中的意思。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注釋版、圖文版書籍入手,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會收獲更為理想的閱讀效果。
例如,《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一篇故事是《林沖棒打洪教頭》,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對《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產(chǎn)生興趣,并渴望了解更多水滸英雄人物的故事。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與《水滸傳》有關的故事,但是《水滸傳》是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因語言深奧頗感吃力。那么,教師可以采用分層閱讀法,首先指導學生閱讀由童話作家鄭淵潔改編的《水滸傳(少年兒童版)》,里面收錄了“智多星智取生辰綱”“巧用兵宋江得秦明”“三山聚義攻打青州”等許多人們熟知的故事,并且故事中的詞匯相對直白,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理解。而對于有一定的閱讀古典文學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讓他們閱讀注釋版《水滸傳》,幫助他們提升閱讀能力,拓展知識面。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學生分層次進行閱讀,可以保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故事表達的含義,同時有利于學生體會人物表達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切勿過于盲目,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原作;而對于閱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內(nèi)容淺顯的版本先讀起。這既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又可以在無形之中加強他們的閱讀能力[1]。
閱讀是學生汲取知識、獲得獨特感受、形成特定思維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思考問題,才能深入了解作者隱藏的想法、主題等。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嘗試進行研究、分析,同時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查找資料。這樣善于發(fā)現(xiàn)、大膽求證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受益匪淺。
《最大的麥穗》這篇課文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文章末尾蘇格拉底的弟子悟出了道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遮住課文的最后一段,首先閱讀上面故事,并進行思考,細想這個故事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最后再由教師揭開故事謎底,讓學生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與文章結局一致。若學生發(fā)現(xiàn)有偏差,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思考產(chǎn)生偏差的原因。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圍繞全文進行思考,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的問題。如果有學生提出,這個故事與曾經(jīng)閱讀過的故事有幾分相似,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搜索尋找答案。學生搜索后發(fā)現(xiàn)《最大的麥穗》與“狗熊掰玉米,掰一個掉一個,最后什么也沒得到”的故事內(nèi)容有相似之處,但在認真思考后學生又發(fā)現(xiàn),這兩個故事還是存在著差異的。狗熊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認真,只會學了新知識,忘了舊知識,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到。而《最大的麥穗》告訴我們,機會永遠擺在人們面前,需要人們有敏銳的判斷力,不要輕易放棄機會,認為還有很多機會,最后很可能會兩手空空。通過對比,學生體會到了寓言故事是用簡單的故事寄托生活真理的特點。
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并不是要對內(nèi)容死記硬背,也不是閱讀一遍就算完成任務,而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感到疑惑的問題,利用查找文獻資料等方法,活躍自己的思維,學會邊閱讀邊思考,最后解決問題[2]。
一個人閱讀也能收獲知識,有所感悟,但是卻無法得到多角度的想法。教師若是想讓學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感悟,則需要學生進行交流。同樣,也可以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不斷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燃燒智慧的火花。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見難題,教師可以開展合作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例如,在《負荊請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共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藺相如選擇不和廉頗正面起沖突的原因是什么?藺相如的實力不如廉頗嗎?猜想一下,若是他們正面起沖突,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討論中自由發(fā)表想法。有學生說:“藺相如與廉頗均是趙國重臣,兩人若是起沖突,敵國則會趁機入侵?!币灿械膶W生說:“藺相如處處讓著廉頗,是因為藺相如為人寬容大度,同時也因為這樣才有后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多種想法,思維也更活躍,看問題更加全面。
教師若想教學方式更具新意,那么組織活動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設計閱讀活動的時候,可以采用投石問路法,公布一些合適的活動方式,詢問學生的意見,最后確定最終的活動方式。同時,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
例如,在《明天,我們畢業(yè)》的課堂學習中,因為學生臨近畢業(yè),所以這篇課文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感慨,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活動閱讀法,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教師可以設計出“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們畢業(yè)了”“畢業(yè)贈言大會”等演講活動,讓學生討論后篩選出自己最喜愛的活動,仔細策劃后組織進行。以“我們畢業(yè)了”這一演講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表達臨近畢業(yè)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說出最想對學校、教師與同學說的話。有的學生回顧這六年的點點滴滴,表達了對學校、教師與同學的不舍之情;有的同學感激教師的循循善誘;還有的同學展開想象的翅膀,遐想多年后同學聚會的場景。這種多姿多彩的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臨近畢業(yè)的不舍之情,切身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總而言之,閱讀是學生瀏覽內(nèi)容、獲取信息、積累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圍繞文本閱讀展開實踐活動,不僅要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nèi)容,領悟文本寓意,品味人物感情,還要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仔細剖析問題,成功解決問題,以此順利達成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