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馮馬小學,廣東廣州 511466)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學的目的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掌握知識,而是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適應其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現(xiàn)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教學早已一去不復返。與之前相比,我們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教學模式也不斷更新,即課堂整體上更加開放。在這種氛圍中,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突飛猛進。
在建構開放性課堂時,教師要盡可能地使枯燥的課堂變得豐富化和趣味化,要將所講授的知識用盡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授出來,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來詳細闡述所學的理論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素材,更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每個同學的權利》這節(jié)課時,我就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詮釋課本中的知識,同時也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開放。該實例如下:某位學生在超市中買了幾盒酸奶,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包裝有破損,于是找到超市的工作人員。但是超市工作人員卻以“商品售出概不退換”為由拒絕了該同學的請求,這位同學多次協(xié)商無果后,撥打了消費者投訴熱線反映這個情況。最后,超市賠償了該學生的損失并受到了罰款的處罰。通過這個實例,學生對自身的合法權益以及如何運用合法手段維權等問題認識得更加深刻。這樣學生不僅增加了生活經(jīng)驗,而且還能將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并且利用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地豐富教學素材,通過引入生活實例來深入詮釋課本所學內容[1]。這樣不僅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能全面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時事熱點作為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掝},能夠極大激起學生的熱情,若能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時事熱點,以此為突破點,引入所學知識,這樣在時政這條線索的引導下,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應用能更加熟練。除此之外,在分析時事的過程中,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會得到加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會大大提升[2]。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世界在發(fā)展,生活在變化》這節(jié)課時,我就為學生引入了“十九大”這個時政?!笆糯蟆弊鳛橐豁椚珖P注的要點時政,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課堂上,在我舉出“十九大”的例子后,學生的關注點便都集中于此。“十九大”中曾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yōu)椤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通過這個主要矛盾的轉變不難看出,隨著世界的發(fā)展和生活的進步,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這也就引出了我們這堂課的主旨:“世界在發(fā)展,生活在進步?!蓖ㄟ^時政這個載體,教師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出所學的知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除此之外,在這個實例中,“十九大”的主要矛盾的轉變也恰恰說明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教師應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意識到當今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要通過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來提升自身能力,長大之后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由此可見,引入時政是我們在教學中提升教學實效的一個很好的途徑。除此之外,時政還能夠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自覺地用科學的、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時事熱點,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快速進步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為了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時切忌一味地只講解理論知識而忽略對知識的應用。要知道我們教學品德與社會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書中的理論擁有深刻的認識和見解,進而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身品德修養(yǎng)。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剖析社會問題,提升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法”在我身邊》這節(jié)課時,我通過某些社會案例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法律,并且通過合適的手段來運用法律正確維權:某位公司職員王女士在上班途中遇到搶劫事件,錢包被搶走。但王女士心有不甘,于是一直緊追不舍。最后搶劫犯惱羞成怒,一連捅了王女士數(shù)刀,使其至今昏迷不醒。在引導學生分析這則案例時,我主要采用問題式啟發(fā)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即:①王女士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②遇到類似情況時你會怎樣做?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合法權利?這三個問題由淺及深,層層遞進地為學生揭示了本課的核心內容,即“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在遇到不法侵害時,我們不能魯莽行事,要在確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千萬不能效仿案例中的王女士,其就是因為維權方式錯誤而不得不接受慘痛的教訓。這一點對于青少年來說尤為重要,所以應當引起廣大青少年朋友的足夠重視。
通過以上實例不難看出,直面社會問題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其理性思維能力會不斷加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其是非觀也會不斷增強,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品質[3]。
為了豐富教學形式,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調研。學生通過準備問題、實際調研、整理數(shù)據(jù)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等過程后,就會得到相關的調研結果。而經(jīng)過學生親自動手調研得到的結果會讓學生覺得更有信服力,其對相應的知識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一起采集民族之花》這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以調查問卷的方式來了解我們周圍的各個民族。此次調查以小組為單位,首先明確組內各個成員分工。全組成員共同探討問卷問題,其中包含被調查者的民族以及該民族的一些相關風俗等。在此之后,小組成員帶上自己設計的問卷去走訪發(fā)放,在訪問時要確保被調查對象的豐富性。最后,學生可以再一起分析調研結果。結果顯示,本次調查對象中漢族最多,其次依次是滿族、回族以及蒙古族等。通過這次調研,學生對被調查的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等有了更多的認識,這樣學生在之后與其相處過程中就能在無形之間對其產生更多的尊重,更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繁榮。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主旨所在。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實踐調研是一種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或者驗證理論知識的很好的方式,調研得到的事實能夠在某些方面更好地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這遠比學生直接從課本上學習知識要更有效率,學生在應用時候也會更加純熟。
總之,開放課堂的構建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盡可能從多個方面進行探索,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切實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時事分析能力、實踐調研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學以致用能力都會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也會得到全面升華。
[參考文獻]
[1]劉靜久.略談如何提升品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2012,(35):11-12.
[2]于廣輝.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2012,(02):11-12.
[3]葉廷強.“開放式”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淺論[J].新課程,201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