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英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光明中心小學,福建南平 353400)
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能力正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學習數學知識時,需要一定的外因幫助,才能達到知識核心。因此,教師要多元觀照課堂教學因素,利用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創(chuàng)設協(xié)作程序,引導學生展開探究;優(yōu)化評價形式,找準學生能力提升點,強化學生數學品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情境設計除了要關注趣味性,更要注重實用性。教師根據教情和學情實際展開相關設計,以提升教學情境應用效率。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努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著手,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在教學情境設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等特點,為學生呈現(xiàn)視頻、動畫或者生活案例等,獲取學生認同感。學生的數學思維被激活,學習內驅力十足,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1]。
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一天的時間》,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計時法,學會與普通計時法相互換算,并能夠準確推算時間差。課堂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妙妙的一天,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找出幾個時間點:妙妙上第一節(jié)課、午飯、下午回家和看新聞聯(lián)播時間,并強調利用視頻中的時間回答。時間信息醒目,學生能夠迅速找到上午8點、12點、17點、19點。此時,學生對后兩種計時辦法比較好奇,教師順勢講解24時計時法。學生通過比較,得出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所表示時間的關系。教師隨機讓學生計算第一節(jié)課到午飯經歷幾個小時等。
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只依靠記憶和練習,動手實踐、探究和交流更必不可少。教師為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探索的機會,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數學經驗,創(chuàng)設課堂協(xié)作環(huán)節(jié),列出具體操作步驟,同時可以使用競賽活動,使學生更愿意融入課堂探索。這樣學生才能在協(xié)作活動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盡快建立學習認知體系。
如學習《搭配中的學問》,這節(jié)課重在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有序、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探索數學規(guī)律。教師側重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索搭配規(guī)律的過程,設計游戲活動。課堂展開后,教師提問學生:教師如何點名才能不漏掉任何一個學生?學生回答一排一排或者一列一列的,這樣有秩序,不會重復也不會漏掉任何學生。此時,教師組織學生同桌之間玩“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活躍課堂氛圍,接著讓學生小組之間把可能的搭配情況列出來,提示學生可以設計出表格,這樣看得清晰,也不會遺漏。隨后,教師給出衣服卡,上衣2件,褲子3件,讓學生用連線的方式,列出搭配情況。在協(xié)作程序的引領下,學生進行探索,明確搭配中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
教師要優(yōu)化評價形式,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凸顯評價科學性和靈活性,給學生帶去更多啟迪和醒悟,為課堂教學注入鮮活動力。
如學習《長方形周長》,課堂展開后,師生先明確周長的概念,緊接著一起探究長方形的周長,教師給每個學生一個長為10cm、寬為6cm的長方形,讓學生想想用什么辦法,可以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學生迅速用尺子測量,得出周長是32cm。教師及時表揚這個學生,雖然有時長方形邊長超過學生尺子時,這種辦法并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但是這表明學生積極思考了,適當的贊揚很有必要。又比如學生探究正方形周長公式時,直接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這種敢于遷移、嘗試的精神同樣值得表揚。在兩個活動中,教師隨時關注學生表現(xiàn),對學生點滴進步給予肯定,并讓同組學生互評,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科特征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評價機制等,觀照多元制約因素,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學習,順利啟動學生數學思維,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塑造學生數學品質。
[參考文獻]
[1]劉天星.新課改下數學活動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