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太液秋風”指太液池秋天的景色。太液之名,源于西漢長安的太液池。北京的太液池則為城內(nèi)“三?!北焙?、中海和南海的統(tǒng)稱,其中中海和南海緊密相依,合稱中南海。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皇家苑囿必不可,少,明清的北京城,城南有南苑,城內(nèi)有西苑,城北有北苑。太液池屬于皇城西苑。
皇家園林的修建,得益于當時水系的發(fā)達?!叭!钡那吧硎怯蓝ê庸实赖暮哟卜e水,形成湖泊。遼代統(tǒng)治者相中了這里,對水域進行開拓,修建行宮,引玉泉山泉水灌入,當時稱“瑤嶼”(即現(xiàn)在北海),它是遼南京城北郊的游樂之地,也稱“西苑”。
金代在遼代初創(chuàng)的基礎(chǔ)上以瑤嶼為中心,大興土木,把挖潭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huán)海的小山,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guī)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guī)制,并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于島上。島稱“瓊?cè)A島”,水稱“西華潭”(相當于今天的中海、北海),成為帝王的離宮別苑。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金章宗欽定燕京八景中“太液秋風”另有所指,指金中都離宮內(nèi)太液池,而據(jù)考證當時太液池在現(xiàn)在南城白紙坊橋附近。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和瓊?cè)A島為中心營建大都城,圈定為帝王禁苑,賜名萬壽山、太液池。又在原湖基礎(chǔ)上挖掘擴大,把挖出的土堆成山,起名青山(景山前身),水面得以更加開闊。太液池環(huán)繞著瓊?cè)A島,種植蓮藕,泛舟池中,一派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疤呵镲L”也改叫“太液秋波”。元人王蒙曾作詩:“南風吹斷采蓮歌,夜雨新添太液波?!狈Q贊此番盛景。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的位置基礎(chǔ)上向南移動理,因此皇城城墻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南海,使太液池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都放到青山上堆成萬歲山(即景山),最終形成了三海的基本布局。后又陸續(xù)建有石橋——金鰲玉竦橋和蜈蚣橋,將水面分為北海、中海和南海,將“太液秋波”景觀附會在皇城以內(nèi)的太液池上,改名“太液晴波”。明朝鄒緝在《北京八景圖》中說:太液池“有儀天殿,中架長橋,以通往來,又有土臺,松檜蒼然,天氣清明,日月混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日太液晴波?!?h3>中?!八崎俊?/h3>
清朝定都北京后,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三?!敝車O(shè)置“內(nèi)紅墻”,御苑范圍退縮至內(nèi)紅墻之內(nèi)。順治、康熙、乾隆在中南海內(nèi)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
水云榭建于康熙年問,位于萬善殿以西。它的建筑式樣較為獨特。亭為八角形,四面皆水,共有五梁十二角,如同一座大亭和四座小亭合在一起。屋頂用卷棚歇山式樣,檐角低平輕巧。下部以石梁柱支承,讓水深入榭的底部。在涼亭內(nèi)觀望水云榭四周的風景,視野寬廣。水云榭北面是北海的大橋,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臺;東岸萬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云水和亭臺樓榭遙相輝映,四季風景如畫。康熙皇帝曾專門寫了一首《水云榭聞梵聲詩》:“水榭圍遮集翠臺,熏風扶處午后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p>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主持御定八景,把“太液晴波”又改回“太液秋風”,親筆手書“太液秋風”,嵌刻立碑在中海的水云榭,并于碑身背面題詩:“微見商颶蘋末生,鏡欄玉竦影中橫。非關(guān)細雨頻傳響,何事平流忽有聲。爽入金行閭闔表,波連瑤渚超臺瀛。高秋文宴傳佳話,已覺犁然今昔情?!币源伺c瓊?cè)A島上的“瓊島春陰”形成春與秋之互應。“太液秋風”是燕京八景御制石碑中唯一處呈橫臥狀的碑刻,其他七景碑身和碑座都是豎題豎立。
明清兩朝,每逢中元節(jié),要在中南海萬善殿設(shè)孟蘭道場,殿前的太液池,由小太監(jiān)手持荷葉燃燈其中,皇室成員則在北海團城上觀賞太液池夜景。清朝中期,中秋佳節(jié)皇帝都要在中海紫光閣前的空地上舉行騎射比賽,泛舟游覽太液池的秋色?!疤猴L微駐騎游,微波蕩漾翠煙收……”此詩正是對此時此景的真實寫照。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南海被袁世凱占用,中南海改名“新華宮”,同時把寶月樓外墻拆除,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了中南海的正門。
中南海從普通人不得入內(nèi),發(fā)展成為公眾消遣游憩的場所,這個重大的轉(zhuǎn)折源于國民政府北伐的勝利。1929年,北平政府成立中南海公園臨時委員會,負責管理中南海。5月,北平政府仿照當時的中山公園、北海公園的成例,將這里命名為“三海公園”,公園門票與北海公園一樣,均為五分錢。當時的五分錢在北平可買一斤多大米。至此,中南海正式對外開放。
1930年12月,北平政府又將“三海公園”改為“中南海公園”,在新華門樓上懸掛起由滿清遺老張海若寫的魏碑體“中南海公園”的橫匾。
后來,為了增加收入,中南海公園除各機關(guān)借用的一部分房屋外,其余大多數(shù)租給百姓居住。據(jù)1938年《中南海公園事務報告書》所述,當時中南海有44家中國住戶、2家日籍住戶和1家英國住戶,這些住戶中有達官顯貴,也有普通職員。這份報告書記錄了昔日皇家禁苑,成為尋常百姓之家的史實。
1939年8月5日,中南海公園臨時委員會致北平特別市警察局一封特函,內(nèi)容大意是:3N前,游人張恒智存放在中南海公共游泳池的自行車丟失,中南海的看車人報了警。這封特函至今還保存在北京市檔案館,成為中南海曾作為公園的見證。
抗日戰(zhàn)爭中,中南海雖然還是公園,但許多建筑被日偽機關(guān)侵占。1945年抗戰(zhàn)結(jié)束,李宗仁的“北平行轅”就設(shè)在了中南海公園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傅作義把他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部也搬進了中南海公園,設(shè)在居仁堂。當時的時局動蕩,中南海公園其實算是名存實亡。中南海公園開放時間,從名義上算,是1929年到1948年,不足二十年。
60歲以上的老北京人應該會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南海也曾向市民敞開大門,雖然只開放了毛主席故居、靜谷、瀛臺和部分水面,但是能讓普通百姓進入這神密又神圣的地方,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大事。
從1980年5月起,在重要的節(jié)日和星期六、星期天,中南海開始有組織地接待群眾游覽。參觀的人數(shù)眾多,有時一天超過上萬人,觀眾入口是中南海的東門,門牌號是南長街81號。參觀中南海最重要的憑證是參觀券,以單位為組織發(fā)放。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身份證,也談不上安檢,參觀不登記,無論是老人,還是抱在手里的孩子,只要手持參觀券都可以進入。
毛主席于曾在中南海豐澤園住了18年。1949年,毛主席從香山雙清別墅搬進了豐澤園的菊香書屋紫云軒。豐澤園在中海西南側(cè),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兩組四合院式建筑,大門吐方所懸黑色大匾上雕刻著乾隆皇帝的手書“豐澤園”三個大字,這里曾是清朝皇帝行演耕禮之地。相傳園前原有禾田數(shù)畝,園后種桑數(shù)千株??滴?、雍正、乾隆皇帝每年春季都來此演耕,至光緒時這個制度還保存著。
在豐澤園對面,有一座拱形石橋,過橋后有一小島,便是瀛臺。在瀛臺可以自由拍照,而在豐澤園則是不允許的。瀛臺四面環(huán)水,游人可以租船在南海游玩。在南海和中海之間有一道堤,堤上有房屋建筑和高大的樹木,劃船的人們因此望不到中海的水云榭。
瀛臺上有不少皇家建筑,中路西側(cè)設(shè)有一個中南海紀念品服務部,里面有鋼筆、鉛筆、扇子、茶葉桶、毛巾手帕、紀念章、通信錄等出售,由于上面都印有中南海紀念標志,做得也精致,所以買的人很踴躍。1983年,北京卷煙廠試制成功新混合型“中南?!睘V嘴煙,也開始在這里試銷。
中南海的開放一直持續(xù)了九年,1989年6月以后停止開放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