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羽
梅子熟透以后,大海也熟了,海鮮肥美,端午便隨海風款款而來。如今,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日漸重視,獨特的端午文化又重新回到了大眾視線。除了五花八門的粽子變著花樣吸引食客之外,端午節(jié)的其他習俗又開始鬧騰了起來,甚至鄭重其事的儀式感又再次回歸。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情也逐漸升溫。偶爾還會想起孩提時候的細碎片斷,喚起我對端午節(jié)的美好回憶。想想,我們小時候,過端午節(jié)可真是熱鬧?。∧鞘准衣剳魰缘膬焊枰豁懫?,便撓癢癢了整條街孩子的心: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jié)在北海是個隆重的節(jié)日。端午那天,會有賽龍舟。漁民深信舉行龍舟賽有“龍船鼓響疫鬼退”之說,更會出海平安,漁業(yè)豐收。所以,長年堅持,便成了慣例。即使在戰(zhàn)爭時期,賽龍舟活動也沒有中斷過。每至端午,龍船在震天的鑼鼓與奏樂聲中隆重出海,蕩漾碧波中,競渡爭先,最后決出頭魁龍船。除了觀看賽龍舟外,我們最愛看的便是蛋家花艇了。但游花艇可不常見,有時數(shù)年才可見一次。北?;ㄍǔS冒酥获g艇駢連,上接木板,樹以木柱,張以幢幔,張燈結彩,艇上有人裝模作樣地喝酒唱曲,作觀濤賞月之風雅狀。花艇從游泳場至外沙間來回巡游,鼓樂喧天,好不熱鬧。
生于斯,長于斯,海邊的端午節(jié)與京族的漁民和蛋家人,成了我們最喜歡的節(jié)日和主角。小時候娛樂節(jié)目少,觀看賽龍舟便成了大人和小孩們共同喜愛的活動之一。當日,幾乎全城的人家都出門云集在海邊看龍船。我記得每次龍舟下水的日子都是大太陽天,沙灘被曬得滾燙,都能烙雞蛋了。外沙的堤岸上站滿了汗流浹背的人群。小孩大多是要坐在大人的肩膀上,才能越過層層疊疊的人頭看到龍船。我一開始是撐著小花傘的,只是擋了身后人的視線,沒多久便被埋怨聲給嘀咕得收了傘,任由烈日當頭照,興致也未曾減少半分。
端午節(jié)那天,京族的漁家女人們都是里里外外地忙活著的。她們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成各種式樣的小袋子,放入樟腦丸,女人和小孩每人佩戴一個,說是辟穢避惡。街上的小女生們定是要攀比一下誰家的小袋子做得最好看。她們會用一些珠子啊金線什么的來裝飾袋子,往往把袋子給掛了個琳瑯滿目,相互之間暗暗比較,各不服氣。
《帝京歲時記》里有記載: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頭,鳳草飛紅,繡女敲而染指。平日里,大人是不許小孩把指甲染紅的,只有端午那天例外,據(jù)說石榴有辟邪避瘟的作用。得到了大人們的默許,小女生們興奮不己,穿上漂亮的花裙,摘來石榴花,插在發(fā)辮中,對著鏡子好一番搔首弄姿的嬉鬧。剩余的石榴花搓擰出汁,涂在指甲上,鮮艷奪目,街頭巷尾地奔走炫耀。
大人們會摘來香茅,給小孩煮水洗身。他們管這水叫“沐蘭湯”。我們不懂為何要拿這些散發(fā)著怪味的東西洗澡。問大人們,得到的往往是呵斥,再纏著問,就回復說是“辟邪”。我們一聽便也老實了,雖不知這邪從何來,卻也乖乖地用一桶香茅水把自己從頭到腳地刷了個干凈,只怕是漏了哪一點沒洗,晚上便要招了邪似的。辟邪的手段除了洗香茅水外,就是喝雄黃酒了。大人們喝酒,小孩子不能喝,便把酒抹于臉上。自從聽了《白蛇傳》這戲,知道白蛇喝了雄黃酒便現(xiàn)了形,我們對雄黃酒更是充滿敬畏,覺得那酒可神了,能讓妖怪現(xiàn)身,能耐不亞于斬妖除魔劍。小孩子們涂抹雄黃酒時,總是瞪大了眼睛看周邊的人,眼珠子也不敢眨一下,仿佛擔心身邊的誰會突然現(xiàn)出妖怪的原形來。
外婆住的那條街上,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口掛上艾草。外公外婆總是一大早就借來木梯。外婆在底下扶著梯子,外公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外婆仰著頭,揚起一臉歡樂的皺紋,溫柔地注視著外公,時不時笑呵呵地說上一兩句打趣的話。外公高大的身軀站在梯子的上端,手指不時摳挖一下墻頭的灰沙,待尋著了一處縫隙,便朝著底下的外婆一聲大喝:拿來!外婆于是踮起小腳,舉高那把艾草。外公抓起艾草利索地塞進了門上頭的縫隙里。然后像完成了一個壯舉,面露喜色地逐級而下。這樣的場面我是樂意看到的,不管它是作為一種儀式,還是一個習慣。我喜歡看大人們忙碌的身影,似乎只有讓大人們快樂地到處張羅的節(jié)日才是有氣氛的。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很多人家都會包粽子。市場上也有賣,但賣的大多不好吃,餡少,味淡,所以我們小孩是不愛吃的。我們熱衷的是自己包的粽子,可以愛放啥餡兒就放啥餡兒,甜的咸的任由選擇。大人們在包粽子的那會兒,小孩也是忙碌著的。我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轉悠,泡葉子,洗糯米,準備紅繩子,備餡兒。我們學著大人的樣子,把三張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把糯米塞進去,放一塊肥豬肉,撒一些綠豆,再填滿糯米,壓實,用紅繩子捆好,就算是完成了。大人們還幫我們備了另一種餡,是紅棗。棗粽寓意為“早中”。據(jù)說給讀書人吃了會有好的意頭,將來會考上大學。所以大人們是一定要逼著我們吃的,只是我們通常只啃了里面的紅棗與粘了白糖的米粒,剩余的糯米幾乎都是偷偷扔掉的。
外婆家的房子是長長的老宅子,宅子里住了兩戶人家,可以相互走動,有共同的院子與廳堂。兩家的小孩們聚在一塊包粽子,掛香囊,涂指甲,插艾草,騎在大人的肩膀上,一起邁向外沙海灘。那種純粹質(zhì)樸的歡樂,如今倒是越來越覺得珍貴。
現(xiàn)在,隨著大家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期盼日漸熱烈,節(jié)日所帶來的生活情趣和民俗氣氛也日漸濃郁。生活的繁忙讓我們的步子一直匆忙向前,無暇經(jīng)常回望過去,只有在偶爾憶起時,仿佛海邊的那場盛會,龍舟與鼓聲一掠而過,這才會心一笑,然后便是淡淡的感慨與緬懷。而我們的孩子這一代人,雖然無法感受到我們當年對端午節(jié)的熱切盼望與期待之情,但新的情愫正在他們幼小的心中醞釀,發(fā)酵,愈演愈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