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帆
摘 要: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說。本文通過對文中從事入殮師工作的“我”的形象分析及對小說結局深意的探討,揭露現(xiàn)代女性對于自身情感及命運抉擇的矛盾,并闡釋這種矛盾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西西 女性命運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說。目前,學界對這篇小說的研究不多,其中多數(shù)研究是針對人物形象及死亡、愛情、命運三大主題的研究;還有部分研究是針對寫作手法的研究,少有涉及對其結局的探討。對于主人公“我”的形象,多數(shù)學者將其分析為一個悲觀的女子,筆者試圖挖掘“我”形象中勇敢的一面;在指出“我”作為入殮師的特殊性的同時,闡明永不滿足的普遍人性在“我”身上的體現(xiàn)。
一、勇敢之心:愛是栽種在絕處的花朵
《像我這樣一個女子》的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單:“我”是一個在殯儀館從事為死人化妝的“特殊職業(yè)”的年輕女子,全文通過“我”的獨白,采用意識流寫法,穿插相關回憶及想象,敘述“我”在咖啡廳等待男友夏的到來的經過。
小說的整體基調不算明朗,甚至有些陰郁,但作者并沒有把主人公簡單地塑造為一個完全悲觀的女子。在作者的種種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對孤獨的勇敢、對愛情的追求、對死亡的超然與對命運的抗爭。
首先,小說中提到我對于“孤獨”的看法:“對于我的孤獨,我也習慣了??傆心敲炊嗟娜?,追尋一些溫暖甜蜜的工作,他們喜歡的永遠是星星與花朵。但在星星與花朵之中,怎樣才顯得出一個人堅定的步伐呢?!雹儆纱丝梢钥闯?,“我”并沒有責怪那些因為“我”的職業(yè)離我而去的朋友,但同時“我”不屑他們對于死亡的怯懦,不屑他們頭腦中的職業(yè)“不平等”觀念。與其說是“我”的朋友因為害怕“我”為死人化妝而恐懼“我”,進而和“我”斷絕來往,不如說“我”對于自我職業(yè)的少有解釋、“我”的不善于表達是因為“我”對于他們的失望?!拔摇闭J同的是不畏懼“我”的職業(yè)的朋友,“我”故意將“我”的心與他們的心隔閡開來,是因為“我”知道他們和“我”終成殊途。換句話說,“我”對于友情的標準,其實比常人更高。
“我”對于愛情的態(tài)度亦然。文中提到,我不對夏解釋我的工作并非是為新娘添妝,其實正是對他的一種考驗?!拔摇笔强释麗矍榈模拔摇毕胍膼廴?,是那種不為世俗偏見而畏懼轉身的人,這種標準是如此決絕,太過于理想化以至于非常容易被人嘲笑,乃至于在現(xiàn)實中是極難尋覓到的。即使如此,“我”也從未想要降低“我”的標準,即使憑“我”的技藝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新娘化妝師,“我”也沒有選擇轉業(yè)。筆者認為,“我”堅持入殮師工作的一個原因是,“我”想借此測試出最好的朋友、最勇敢的愛人。
其次,文中除了“我”和夏的愛情故事外,還或詳細或省略地提及了怡芬姑母的,“我”的年輕兄弟的,一對為情自殺的戀人的,一個為孝順而舍棄愛人的女子的,以及我父母的愛情故事。前面四個故事都反映了愛情對于命運的低頭,或因為職業(yè),或因為聲譽,或因為命運的種種……他們構成了一個懦弱的群體,屈服于現(xiàn)實,屈服于命運?!拔摇睂τ谒麄兊目捶ㄊ恰伴L長的一生為什么就對命運低頭了呢”、“一個沒有勇氣向命運反擊的人應該是我不屑一顧的”。很明顯,“我”并不是一個贊同簡單認命的女子。父母的愛情故事則從正面強調了這一點,“我想,我之所以也不害怕,是因為我像我的母親,我身體內的血液原是她的血液……因為愛,所以并不害怕”②。此外,即使知道“我”遲早要告訴夏“我”的職業(yè),“我”也選擇和他去探望一位久別的同學,也沒有拒絕和他一起經??措娪?,除了對愛情的渴望與堅持外,這些舉措也反映了“我”對于命運的不甘與嘗試性的抗爭。
最后,當初怡芬姑母選擇了“我”,而非“我”的兄弟繼承她的手藝,主要是因為“我”并非一個膽怯的人?!拔摇焙外夜媚付疾晃窇纸o死人化妝,正是因為接觸過無數(shù)死者,面對過各種各樣的死亡,“我”對于生命與死亡有一種勘破本質的恬淡與超然,“我”的最高理想就是希望憑我的技藝,創(chuàng)造出一個“最安詳?shù)乃勒摺?,比所有死者更溫柔,更心平氣和,讓死亡在他身上呈現(xiàn)出最佳的安詳。
二、悲觀宿命論:漂浮在愛之花上的烏云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我”是一個真誠、善良、自尊、勇敢的女子,但“我”并不是一個絕對勇敢的女子,在“我”對愛情的期許中,常常流露出一種悲觀的宿命意識。
在整篇小說中,“命運”一詞總共出現(xiàn)了14次,其中11次都表明“命運”是注定的,僅有2處“命運”表示的意義是積極的(還有1處與主旨無關)。文中還2次提到“我”變得愈來愈像“我”的姑母?!拔摇焙外夜媚竷纱说拿\似是一個輪回,相似的性格使“我”們選擇了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工作使“我”們面臨同樣的愛情考驗和生活軌跡。
同時,“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4次,其中3次都表達成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不適宜和任何人戀愛,帶有較多敏感、不自信、自憐的含義。有學者指出:“他人對‘我?guī)淼挠绊懀蚴巧裰I或是讖緯,在‘我的腦海里預演了生活的各種假設。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感,在歷史的沉淀中不斷被宗教泛化成各種唯心論的宿命表述,女子被等同于缺乏理性的象征?!雹邸拔摇睂⒆约憾x為“不適宜與任何人戀愛”,這種未卜先知式的宿命論,就文本具體看來,是受到他人生活的影響的,其中,怡芬姑母對“我”的影響尤其深遠,“我”始終預感到自己會重蹈姑母的命運,走向愛情的墳墓。文中提到:“有時候我不禁感到懷疑,我究竟是不是我自己,我或者竟是另外的一個怡芬姑母,我們兩個人其實就是一個人,我就是怡芬姑母的一個延續(xù)?!雹茱@然,句中的“延續(xù)”指的是命運的延續(xù),因為對于愛情,姑母的態(tài)度一向比“我”積極樂觀,姑母始終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必定有像我們一般,并不畏懼的人”,而“我”的關注點卻在于“我”愈來愈像姑母的“沉默寡言”“蒼白的手瞼”“慢吞吞的姿態(tài)”這些消極的方面,或許,在“我”的潛意識里,我始終相信“我”會重蹈姑母的覆轍。怡芬姑母之于“我”,就如同一面命運的鏡子。
小說的結尾將這一宿命論的悲劇感渲染到了極致,“他是不知道的,在我們這個行業(yè)之中,花朵,就是訣別的意思”。男友夏用來取悅“我”的鮮花反而加重了“我”的不安與悲傷,“我”在不斷的自我暗示中做出了最后的預言,完全淪陷于宿命論的傷悲之中。
三、永不滿足的人性:關于“勇敢”的另一種思考
《像》發(fā)表于1982年香港《素葉文學》第6期,入殮師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可謂是一個收入頗豐的職業(yè)。文中提到:“像我這樣一個讀書不多、知識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這個狼吞虎咽、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和別的人競爭呢?!雹萦纱丝梢姡瑢Α拔摇边@樣的女子來說,入殮師是一個少有競爭壓力卻足夠讓“我”衣食無憂的職業(yè)。盡管這個職業(yè)讓我承受著世人的偏見,但對于“我”來說,這無疑是一條能保證“我”生活物質基礎的很好出路。
“我”的煩惱恰恰在于——由于世人對“我”職業(yè)的成見,“我”隨時承受著被男友拋棄的憂慮?!拔摇钡穆殬I(yè)和“我”的愛情構成了一組鮮明的矛盾?!拔摇庇赂业?、積極地追求愛情的姿態(tài)和“我”面對轉業(yè)時的怯懦構成了一組矛盾。“我”看待事情的角度大多是悲觀的,所以“我”始終認為“我”沒有能力和別人競爭,始終蝸居在入殮師的職業(yè)中,并將自己的職業(yè)認作愛情最大的阻絆。
但實際上“我”的職業(yè)可以使“我”“不愁衣食”,可以“不必像別的女子要靠別的人來養(yǎng)活”,對于“我”來說,這應該是幸運的。在這份幸運之上,“我”開始向往一份和常人一般的,或者比常人更高要求的愛情,這顯然也算是一個關于面包與愛情的抉擇問題?!拔摇钡穆殬I(yè)與愛情的矛盾,除了揭示社會對于邊緣化職業(yè)的偏見外,還反映了大部分女性的一種“夢想”的矛盾,是一種永不滿足的人性的體現(xiàn)。
四、未卜的結局:開放性結局蘊含的深思
小說的結局別具匠心,“他是不知道的,在我們這個行業(yè)之中,花朵,就是訣別的意思”。西西用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夏帶進咖啡室來的一束花朵實則暗示了一個悲傷的結局。盡管有學者認為,《像》是開放性結局,因為怡芬姑母對我的鼓勵及父母的愛情故事可看作對這陰郁得令人窒息的氛圍的一種突破,讓讀者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然而,結合全文沉重哀傷的行文基調及這種貫穿全文的宿命意識,筆者認為小說的結局更傾向于悲劇。
當然,無論將此理解為悲劇或者喜劇,都體現(xiàn)了西西對于結局安排的高明——作者并沒有交代夏最后的抉擇。是拋棄世俗的偏見?還是拋棄自己的戀人呢?一切都在“我”的意識流獨白中戛然而止。這樣,《像》的主人公與敘述者保持了完整的統(tǒng)一,全文的敘述都是憑借“我”的感官觀察、呈現(xiàn),自始至終浸潤著“我”對事件的理解,使得被敘述的故事始終體現(xiàn)“我”的個人意識,充分展現(xiàn)了“我”的內心世界,創(chuàng)造出很強的真實性與模擬性。同時,以第一人稱為敘事視角又限制了讀者對于小說世界中其他信息的獲得,使得讀者無法透視別人的情感活動,因此產生了大量留白,使讀者享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因此,小說的結局并沒有打碎一部分讀者對圓滿結局的美好憧憬,也沒有強行扭轉小說的行文基調,使傾向于悲劇性結局的讀者感到美感的缺失,相反,這種看似注定的不確定性反而加深了這種悲劇性的美感。
總之,“我”是這樣的一個女子:盡管無畏孤獨,自尊勇敢,也敏感憂愁,時常陷入宿命論的傷悲之中;盡管堅守入殮師的邊緣化職業(yè),但也渴望愛情,希望有“并不畏懼”的人接納“我”。在西西看似累贅又破壞行文流暢性的敘述中,“我”的內心得到了很好的挖掘與展現(xiàn)。懸而未決的結局讓讀者在無限回味的同時,重新審視我們面對的生活與最真實的內心世界?!拔摇钡倪吘壢宋锷矸菖c女性意識的獨特視角,使得讀者充分認識到女性對于自身情感及命運退守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的形成有“我”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同時是人性的體現(xiàn)。
《像》雖然沒有給我們提供一種走出困境的方式,卻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矛盾的存在。盡管西西在塑造人物時有把人物當作傳聲筒的嫌疑,但《像》打破了思維定式形成的謬見,讓讀者知悉了“那被慣勢重壓著的卑微角色為自己所進行的辯護,聽聞了另一種聲音對習見的冷峻棒喝”⑥?;蛟S,這就是《像》的價值所在。
注釋:
①②④⑤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經典1917-2012(三)(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43,345,339,339.
③高沁.不只是宿命——從《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探討當代女性生存尷尬[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5).
⑥曾沁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敘事研究[J].文學教育,2015(21).
參考文獻:
[1]嵇金.《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之主題研究[J].語文學刊,2015(7).
[2]周黎萍.蝸居的勇敢與選擇的困境[J].三峽大學學報,2008(30).
[3]鄧婷婷.《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中透射出的人性異化[J].文化研究,2007(7).
[4]高沁.不只是宿命——從《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探討當代女性生存尷尬[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5).
[5]曾沁雅.《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敘事研究[J].文學教育,2015(21).
[6]朱棟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經典1917-2012(三)(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