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西藏和平解放以前,落后的交通瓶頸制約著西藏社會的發(fā)展。1954年,川藏和青藏公路的通車,猶如兩條金色的哈達,把內地和拉薩連起來,西藏百年交通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同時,與之配套的貫穿和橫跨于西藏山川、河流的大小橋梁設施建設,也在高原起步。
1954年,在西藏工委的領導下,交通橋梁工程技術人員、駐藏部隊、藏族同胞共同參與,率先在拉薩河建起了跨河的拉薩大橋,結束了拉薩老城靠木船、牛皮筏擺渡的落后歷史。1965年西藏自治區(qū)的成立,在國家交通部的大力支援下,西藏橋梁建設的歷史逐漸走向了繁榮發(fā)展。據不完全統計,從1954年到1984年的三十年間,西藏相繼建成了大小橋梁三十余座,較為著名的有:曲水的雅魯藏布江大橋、扎木大橋、通麥大型鋼架橋、崗托金沙江大橋、聞名遐邇的怒江橋、昌都昂曲河橋、阿沛·阿旺晉美捐資修建的仲薩吊橋、中尼公路上的丁仁布橋、達孜縣的拉薩河大吊橋,等等。這些造型各異的橋梁,極大地改變了舊西藏僅靠棧道溜索、木龍橋、藤橋等人背畜馱的落后交通方式,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繁榮,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鞏固邊國防,加強與祖國內地的交往和聯通等,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西藏各族人民把這些一座座飛架在雪域高原的橋梁,親切地比作高原彩虹和通往幸福之路的“金橋”。
在這眾多的橋梁中間,位于藏南米林縣境內的崗嘎雅魯藏布江大橋,以其橋身的美觀造型,和當時國內亦屬先進的大跨徑、連拱雙曲拱橋而在眾多大橋中別具特色。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這座橫跨雅魯藏布江的第二座大橋,因其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設計理念的創(chuàng)新,而在西藏百年的建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崗嘎大橋全長416米,橋由四孔雙曲連續(xù)拱組成,橋頭設有橋亭,整座橋造型美觀,結構新穎,不失為雅魯藏布江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2011年,我通過健在的老西藏交通人及家屬,找到了當年負責設計和修建崗嘎大橋的工程師李承濂的故事,更加深入了解了這座橋。
李承濂,新中國成立后的著名橋梁工程師。1 9 1 8年4月出生,貴州省貴陽市人。1941年,畢業(yè)于貴陽大夏大學(貴州大學、華東師范學院前身)土木工程系。1949年始,歷任華中公路局、中南公路局、廣東省公路局工程師,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工程處工程師、科長,湖北省交通局第二工程隊,高級工程師兼隊長。1959年初,奉交通部派遣進藏,曾任西藏交通廳公路工程處、公路工程局工程師、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施工隊隊長,西藏自治區(qū)第三屆政協委員。
為盡早加快西藏橋梁建設的步伐,李承濂服從組織決定,將本該援藏三年的期限延長至二十一年。為安心在高原工作,1961年春,他返回湖北老家,安頓好老人,將自己的家眷和未成年的四個孩子,兩個留在內地,兩個(一個僅有6歲)攜帶進藏。從1959年到1980年,他在高原幾十年如一日,在既無地理、地質資料,又無高原筑路經驗的情況下,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在交通廳黨委的領導下,在工程施工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足跡遍布西藏的橋梁和道路工地。先后負責設計、修建了拉薩大橋、曲水大橋、米林的崗嘎大橋等,并參與部分川藏公路的改造工程。
1980年,李承濂內調湖北省交通廳,于1995年11月病逝。
崗嘎大橋位于今林芝市米林縣東北18公里雅魯藏布江南岸崗嘎村附近,橋北岸臨山,山麓灌木叢生,南岸為大幅開闊地。此橋在雅魯藏布江下游,河道開闊,河流平緩,故在此選址修建。根據西藏交通廳和勘測設計院的多次現場調查研究,確定于1971年冬季枯水季節(jié)開工,并于12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誓師”大會。
1973年的9月22日,歷經六百多天和三個寒冬的艱苦施工,克服了許多施工困難,崗嘎大橋比預訂時間提前順利竣工、通車,歡呼和喝彩的聲音響遍山谷。
1973年9月23日,自治區(qū)交通廳領導、參與大橋建設的駐藏7885部隊指戰(zhàn)員、施工設計人員、藏族同胞等兩千多人,載歌載舞,共同見證了大橋的通車典禮。
崗嘎大橋通車后,連接雅江兩岸人民的生活,同時,對鞏固祖國邊防也發(fā)揮了重要的戰(zhàn)略作用,如今,成為米林地區(qū)的著名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