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高 ,韓慧超 ,孔憲京,余 翔
(1.大連理工大學 水利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4;2.大連理工大學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試驗室,遼寧 大連 116024)
我國西部地區(qū)一些已建、在建及擬建的面板堆石壩壩高已超過200 m級[1],有些高壩位于地震斷裂帶附近。近斷層地震動發(fā)生在距斷層20 km以內(nèi),其特征與遠斷層不同[2],存在大幅值的長周期加速度和速度脈沖,在斷層的法向分量表現(xiàn)尤其明顯,地震的初始就給結(jié)構(gòu)輸入很高的能量,從而引起結(jié)構(gòu)嚴重損傷[3-6],引起高壩的破壞,應引起重視。大量國內(nèi)外的震害調(diào)查和研究表明[7],地震慣性力是引起壩體產(chǎn)生位移、變形、應力及破壞等的主要原因,抗震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穩(wěn)定計算是以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為基礎(chǔ)的,文獻[8]提供了土石壩加速度動態(tài)分布系數(shù),其僅適合于高度為70 m(8、9度烈度)和150 m(7度烈度)以下的大壩。已有學者針對150 m以上大壩的加速度反應進行研究。張銳等[9]對高度超過150 m的土石壩進行數(shù)值分析,指出隨著壩體地震加速度動態(tài)分布系數(shù)的降低,壩坡臨界破壞的安全系數(shù)有所提高。袁林娟等[10]考慮不同壩高、不同部位、不同工況和不同壩型下的加速度放大倍數(shù),給出了動態(tài)分布系數(shù)。然而,以上研究均沒有考慮近斷層地震動對大壩加速度分布的影響,因此,本文分別對不同壩高的面板壩進行動力反應分析,將規(guī)范波與近斷層地震動作用下大壩的加速度反應進行對比,研究大壩的加速度分布規(guī)律。
臺灣集集地震強震記錄有明顯的近斷層地震動的特征,本文選取集集地震中10條具有代表性EW分量的近震層地震動記錄與規(guī)范波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所選地震動斷層距離均在20 km以內(nèi),地面峰值加速度大于0.1 g,數(shù)據(jù)來自于peer地震動數(shù)據(jù)庫(http://peer.berkeley.edu/smcat/search.html)。圖1和圖2分別為規(guī)范波和近斷層地震動的加速度和速度時程,由圖可見,后者有明顯的加速度和速度脈沖。地震加速度放大倍數(shù)反應譜如圖3所示,圖3表明,近斷層地震動的反應譜有較寬的加速度敏感段,可能會引起大壩較高的加速度反應。
表1 地震動信息
圖1 加速度時程
圖2 速度時程
圖3 地震加速度放大倍數(shù)反應譜
本文選取了壩高為40、70、150和200 m的面板堆石壩,壩頂寬度分別為10、15、20和20 m,上游壩坡1.4,下游壩坡1.5。有限單元網(wǎng)格如圖4所示。
堆石料靜力計算采用鄧肯E-B模型,動力計算采用等價線性模型,具體模型公式及參數(shù)含義參見文獻[11-13];混凝土面板采用線彈性模型。計算參數(shù)如表2—表4所示,歸一化的動剪切模量與剪應變關(guān)系曲線如圖5所示,等效阻尼比與剪應變關(guān)系曲線如圖6所示。將地震動峰值分別調(diào)整為0.1 g、0.2 g、0.4 g,利用大連理工大學自主開發(fā)的有限元靜動力分析軟件GEODYNA[14]進行計算。
圖4 面板堆石壩網(wǎng)格
表2 堆石體靜力模型參數(shù)
表3 堆石體動力模型參數(shù)
圖5 歸一化的動剪切模量與剪應變關(guān)系曲線
圖6 等效阻尼比與剪應變關(guān)系曲線
4.1 敏感性分析選取表3的材料參數(shù)通過改變孔隙率來改變剪切模量系數(shù)k,計算不同參數(shù)的150 m大壩在7度烈度下的峰值加速度(5組近斷層地震動和1組規(guī)范波),研究k對近斷層地震動的敏感性。
表5 動剪切模量系數(shù)敏感性分析
土的孔隙率一般為18%~22%左右,對應k的取值如表5所示[15]。從表5可見,k從3668減少到3296,近斷層作用大壩的均值峰值加速度從3.75 m/s2減小到3.43 m/s2,減少9%;規(guī)范波作用下的大壩的均值峰值加速度從2.45 m/s2減少到1.73 m/s2,減少29%。
圖7為剪切模量系數(shù)和峰值加速度的關(guān)系。從圖7可以看出,兩種地震動作用下的大壩峰值加速度均隨著動剪切模量系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為了大壩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計算結(jié)果偏于安全,下面的分析均采用了動剪切模量系數(shù)為3668(孔隙率18%)。
4.2 加速度分布圖8—圖11為不同壩高的面板壩在設(shè)計烈度7度(0.1 g)、8度(0.2 g)、9度(0.4 g)時的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
40、70、150和200 m大壩的一階振型自振周期為0.22、0.41、0.65和0.83[16],兩種地震動作用下,壩高超過70 m時出現(xiàn)“鞭梢效應”,200 m的大壩尤為明顯。并且,地震加速度的放大效果隨著烈度的提高而降低。這主要是由于隨著地震動強度的增大,剪應變變大,剪切模量變小。整體上兩種地震動的反應譜值均隨著周期的增加而減少。因此,大壩加速度最大值隨著壩高增加有減少趨勢,規(guī)范波作用下大壩加速度最大值隨著壩高的增加而減少的幅度更大。
圖7 剪切模量系數(shù)和峰值加速度的關(guān)系
圖8 40m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
圖9 70m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
如圖8所示,對于40 m的大壩,兩種地震動作用下壩頂最大加速度差距較小。主要由于大壩的自振周期在0.22 s左右,兩種地震加速度反應譜值差距不大。如圖9—11所示,當壩高增加到70 m、150 m、200 m時,兩種地震動輸入時壩頂?shù)淖畲蠹铀俣炔罹嘣龃蟆?0—150 m壩體自振周期為0.41—0.83 s左右,在這個周期范圍近斷層地震動反應譜值明顯大于規(guī)范波??傮w上看,近斷層地震動反應譜的加速度敏感段較寬,壩體自振周期與地震卓越周期耦合的機率增大,大壩反應易于被激發(fā)放大,因此近斷層區(qū)域的大壩均需要專門考慮其影響。
圖10 150m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
圖11 200m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
圖12 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
表6 最大加速度平均值(單位:m/s2)
圖12為40、70、150和200 m大壩在設(shè)計烈度為7度(0.1 g)、8度(0.2 g)、9度(0.4 g)時的大壩中軸線最大加速度取其平均值作為建議的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從圖12和表6可以看出,壩高為40 m時,平均值分別為3.35 m/s2(7度)、6.22 m/s2(8度)、10.91 m/s2(9度);壩高為70 m時,大壩最大加速度平均值分別為3.51 m/s2(7度)、6.29 m/s2(8度)、10.97 m/s2(9度);壩高為150 m時,大壩最大加速度平均值分別為3.47 m/s2(7度)、5.72 m/s2(8度)、7.93 m/s2(9度);壩高為200 m時,大壩最大加速度平均值分別為3.42 m/s2(7度)、5.71 m/s2(8度)、8.43 m/s2(9度)。以此參考來建議近斷層地震動作用下的大壩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具體為:壩高H≤40 m時,加速度分布呈倒梯形分布,am取3.5(7度)、3.0(8度)、2.5(9度);壩高40 m<H<150 m時,在壩高0.6 H處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增幅變大,am取3.5(7度)、3.0(8度)、2.5(9度);壩高H≥150 m時,分布規(guī)律與壩高40 m<H<150 m的大壩相似,am取3.5(7度)、3.0(8度)、2.0(9度)。
近斷層地震動與規(guī)范波作用下大壩規(guī)定的加速度分布比較見圖13和圖14。本文將大壩分為壩高H≤40 m、40 m<H<150 m、H≥150 m三種情況進行分析。對于H≤40 m和40 m<H<150 m的大壩,本文建議的大壩加速度分布規(guī)律與《規(guī)范NB35047-2015》相似,但建議的壩頂和壩高0.6 H處的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有所增大。對于150 m以上的大壩,7、8度地震烈度下的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取值與150 m以下的大壩相同,9度烈度下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取值略小。
圖13 規(guī)范規(guī)定加速度分布
圖14 建議考慮近斷層作用的地震加速度分布
本文分別采用規(guī)范譜人工波與近斷層地震動,對40、70、150和200 m高度的面板壩進行動力反應分析,研究了大壩的加速度分布規(guī)律,得出以下結(jié)論:(1)由于近斷層地震動存在大幅值的長周期加速度和速度脈沖,反應譜有較寬的加速度敏感段,其作用下的大壩加速度明顯大于規(guī)范波;(2)從整體趨勢上看,隨著壩高的增加兩種地震動作用下的大壩加速度最大值的差距增大。當壩址在近斷層附近時,應考慮近斷層地震動對大壩加速度分布的影響;(3)通過總結(jié)近斷層區(qū)域大壩的加速度分布規(guī)律,提出了考慮近斷層地震的修正大壩加速度分布系數(shù),即:壩高H<150 m與H≥150 m大壩的壩頂加速度放大系數(shù)am分別取3.5(7度)、3.0(8度)、2.5(9度)和3.5(7度)、3.0(8度)、2.0(9度)。本文建議的地震加速度分布可為近斷層附近高面板壩抗震設(shè)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