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午9時,第二屆“陽明杯·山花文學雙年獎”頒獎典禮如期在貴州省圖書館隆重舉行?!瓣柮鞅ど交ㄎ膶W雙年獎”由山花雜志社和貴陽市文聯(lián)共同主辦,評選范圍為2016—2017年度《山花》雜志刊發(fā)的各類文學作品。最終張承志、張清華、臧棣、孫文波、郭雪波、禹風、文珍、楊慶祥、賀彬、郭爽10位作家(詩人/評論家)的作品獲獎,其中包含小說獎4名,新人獎1名,散文獎1名,詩歌獎2名,評論獎2名,每位獲獎者獎金2萬元。
貴州省文聯(lián)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歐陽黔森,貴州省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張緒晃,貴州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高宏,貴州省作協(xié)黨組成員、秘書長陳雷鳴等出席了頒獎典禮。主辦方還特別邀請了《文學報》總編輯陸梅,《文藝報》副總編徐可,《新華文摘》文藝版主編梁彬,《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評論家黃德海,《上海文化》副主編、評論家張定浩,《野草》雜志主編、作家斯繼東,作家、作家出版社編輯李宏偉,作家、《當代》雜志編輯孟小書,評論家李振等嘉賓。貴州省作協(xié)干部職工、貴陽市及外地的部分寫作者及文學愛好者來到現(xiàn)場,觀摩了頒獎典禮。
貴陽市作協(xié)主席、貴州著名青年作家肖江虹擔任頒獎典禮主持人,在其幽默、生動的主持之下,頒獎典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次第展開。
貴州省文聯(lián)主席、省作協(xié)主席歐陽黔森作了簡短有力的致辭,直言“且看《山花》爛漫!”
貴州省作協(xié)副主席、《山花》主編李寂蕩隨后發(fā)言,他先是回顧了“山花文學雙年獎”的緣起。本屆“山花文學雙年獎”由首屆“山花小說雙年獎”延展而來,充分考慮了小說、散文、詩歌、評論四大文體的重要性。同時李寂蕩也強調了“好的文學作品書寫人世的蒼涼、溫暖與美好,書寫生命的真相與渴望,書寫在時間的湍急的流水中,生命的慌張與恓惶”“好的文字是有生命的,能讓人感覺到作品的生命律動,與作者、與讀者可以實現(xiàn)‘同呼吸,共命運”。他直言,要反對“‘四平八穩(wěn)的文字”,反對“‘面具化書寫,‘僵尸化書寫”。這既是“山花文學雙年獎”的評獎原則,也是《山花》一貫的文學主張。
《山花》副主編謝挺逐個宣讀了獲獎作品的授獎辭,獲獎者逐一上臺領獎。獲獎作家(詩人/評論獎)隨后均發(fā)表了獲獎感言。
貴州電視臺、貴州日報、貴陽電視臺、貴州都市報、貴陽日報、貴陽晚報、貴州民族報、多彩貴州網(wǎng)等對本次頒獎活動進行了報道。
第二屆“山花文學雙年獎”
授獎辭及獲獎感言
小說獎:
禹風 《炮臺少年》
授獎辭
小說以上世紀七十年代“西沙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為背景,講述了軍隊大院的后方生活,以一個少年的經(jīng)歷為主線,在蓬勃的生氣中解開一段青春成長之謎。少年的傳奇與世事復雜交織,內心的隱秘與坦蕩相互纏繞,時間的兩個場域內外集結,在“出離”與“深入”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下,讓人看到戰(zhàn)爭與人性的隱秘回響。
獲獎感言
禹 風
《炮臺少年》榮獲“山花文學雙年獎小說獎”,在我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迄今為止我沒建立任何獲獎的期待,既有自知之明,也算洞悉世情。
情理之中:《山花》天真爛漫,很可能質樸地本真地獎勵小眾“與世無爭”的作品?!杜谂_少年》發(fā)表兩年來,獲得較多文學家認可,我覺得原因之一是它裸示了青春的獻祭功能:人人皆有青春,你我曾為祭品。
先鳴謝《解放日報》退休記者熊能,他偶然向我講述了當年采訪中越海戰(zhàn)獲知的不能見報的“奪島細節(jié)”……其次鳴謝汕頭電視臺資深記者林在鵬,他帶領我參觀了汕頭市區(qū)的石炮臺——故事人物的寄生地……我回報他倆一個看似有關卻無關戰(zhàn)爭的故事。我想講的是青春的宿命,它如何像鮮花點綴殘缺人世,凋零干枯……我們都有過花樣年華,現(xiàn)今淪為油膩大叔和中國大媽……
我想,小說獲獎這種事好比選美,你得承認世界上有各從其類的美人,也有品味迥異的評委……我的獲獎感受就此離開作品本身,天馬行空一番。
關于寫作,我存如下私念:
忌諱是小說的福地。小說從忌諱之處開始。因為忌諱,人管制了自己的語言,小說正為打破這種沉默而生。記得法國人總結說:法國男人的第一位女友往往是他母親的閨蜜……法國人這樣簡明地舉例了小說的特點;該國中世紀還留下一卷《危險的關系》(拉克洛)佐證小說的犯忌本性。我喜愛小說游刃有余的窺探靈魂的本能,小說家的耳朵生來要聽旁人的閑白,他的眼睛不停掃視人群;你越是竭力回避的,小說越想弄個明白,還添加令你火冒三丈的暗示……小說不會敬重它的主人公,它是一把不正經(jīng)的雞毛,到處撓人癢癢,讓你露出藏掖住的本相……
“難看”該是小說的紋理。常言道“會死得很難看”,小說的天職就是詮釋這種“難看”。真正的小說都該叫讀者難受,取悅讀者或娛樂讀者不是它的任務。在這層含義上,觀看尸體或解剖病理標本與寫小說相似。逼迫自己和讀者正視不忍目睹或非禮勿視的東西,作者和讀者便攜手踏入真相的泥潭。
而死亡是小說的重力?!白锏墓r就是死”。
若不了解上帝創(chuàng)造死亡的意義,我們描寫死只是技窮。
小說應當回蕩死亡的氣息,哪怕人物活得滋潤。死不是噩耗,是福音。
青春是人生最接近于完美的時段,我們的罪性與世界的殘忍等待它,如兀鷹等待離巢雛鳥。
感謝《山花》授予《炮臺少年》小說獎,感謝眾多讀者的回饋及共鳴。
郭雪波 《狗脖灣干校軼事》
授獎辭
以怎樣的目光追尋過去?以怎樣的角度去表現(xiàn)往事中的人物?當我們在面對一段苦難歷程時,是否真正地進入事物和心靈的內部?這是考量作家的嚴苛時刻,而《狗脖灣干校軼事》以一組短篇的形式劃開歷史的陰云,捕捉與再現(xiàn)了那一時期令人感懷的美好瞬間,并以這一瞬間的記憶直抵人性的崇高,那便是——堅守與忠貞。
獲獎感言
郭雪波
感謝《山花》。
《山花》是我喜歡的一家文學雜志,國內大小文學期刊林林總總數(shù)不清,《山花》很獨特,很文學,很有自己風格和追求,堪稱超群脫俗出類拔萃。本人在數(shù)十年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也獲過不少國內外各類文學獎項,但十分珍惜和看重《山花》這次頒給我的獎。因《狗脖灣干校軼事》,是我自己比較滿意,認為近幾年寫的最好的短篇,所以它獲獎格外高興,有一種小孩完成作業(yè)得到家長一塊蜜糖般的美滋滋滿足感。
說是寫了干校,其實并非寫文革,并非寫那段不堪回首的傷痛歷史。
我去過干校,十九歲中專剛畢業(yè)便陰錯陽差被拋到那個革命熔爐里,一待兩年,經(jīng)歷了很多。但我沒有選擇寫干校里如火如荼的運動,沒有寫大字報、大批判、大批斗、抓“走資派”,而是細細捕捉和描寫了在那個黑暗年代里人的美好的東西,尚未泯滅的閃射出人性光芒的東西,那就是人的真,人的善,人的美,人的大愛。這里邊,就涉及到一個文學價值取向的嚴肅問題,你是“審丑”,還是“審美”?中國文學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傷痕文學”開山發(fā)力以來,這多年始終的主流是批判現(xiàn)實、揭露黑暗、描述開掘人的丑惡及社會弊病為主體,各種描述要多悲慘就有多悲慘,那些聞所未聞的殘忍血腥的故事,讀完后幾天都不想吃飯。當然這種寫作也并非有錯,寫悲劇更有震撼力嘛。然而,我們恰恰忽略了一樣東西的存在,一個與這些黑暗和丑惡相對應而存在的東西,那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人性的真善美,人之間的慈愛和互助。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再黑暗再丑惡,人世間也從未泯滅過人性閃光的真善美,從未遺失過人與人之間的互愛和互助。當下我們的文學目光,關注這一點太少了,我們不應失去“審美賞美”的功能,我們不應忘卻用我們“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
出于這一點,我才寫了《狗脖灣干校軼事》。
當時正在閱讀奈保爾的《布萊克·沃茲沃斯》,即詩人之死,一篇唯美凄美人性之美的短篇。對我啟發(fā)觸動很大。生活是小說源泉,生活中的美好東西更應該是小說源泉。
再次感謝《山花》,獎勵了一篇盡力追求人性美的這樣一個小說。
謝謝!
文珍 《開端與終結》
授獎辭
青春與家庭是文珍的重點書寫領域,兩者交糅,其中的愛與欲,困惑與迷惘,被置于細膩的剖露之中,對這一形態(tài)及其人物表現(xiàn),有著情境與心靈的高度融合。清新的敘述之中有著憂郁的色調。文本的呈現(xiàn)意義并不在于提供一個答案,而是提出叩問,即,愛是什么,何以如此?小說作了一次標本式的再現(xiàn),而高度關注的“此在”又激發(fā)出令人難忘的審慎的抒情。
獲獎感言
文 珍
首先要謝謝我非常喜歡的《山花》雜志頒給我這個獎,讓我一生中有機會第二次來到貴陽。
第一次來到貴陽,還是十幾年前的事。剛考上研究生的那個暑假,大概宅在家中鎮(zhèn)日無聊,廣東天氣又酷熱難當,睡得不好,遂決定出來走走。正好之前看了陸川的《尋槍》,又偶然看到深圳到貴陽的機票只要四百塊錢。當即就做出了說走就走的決定。事實證明那是非常正確的選擇,時至今日,貴州和新疆一樣,仍然是我提到就滿懷深情的省份,尤其是我去過的黔東南一帶,鎮(zhèn)遠、黃果樹、安順、雷山……還在雷山吃到了好吃得不得了的酸湯魚差點誤班車。記憶中貴州的天空總是一種奇異的幽藍,夏天總是在下雨……我喜歡一直下雨的地方,可惜我后來定居的北京,雨水太少了。
表白完時間已經(jīng)過了一大半。那么,就害羞地再感謝一下《山花》,把這個很有分量的的雙年獎頒給拙作《開端與終結》。這個名字來自舍斯托夫的同名著作,是因為看一個朋友的書里提及此書,好奇心起,遂千方百計設法覓得。曾在《小說選刊》的創(chuàng)作談里提到自己帶著這本好容易在孔網(wǎng)上淘到的舊書去火鍋店等位吃飯的事,時間大概是三年多以前的五月。那個初夏傍晚,漸漸黑下來的深藍天空竟然很像貴州留在我印象中的天色,而我和朋友一起站著的楊家火鍋院子里的草地,也是一種城春草木深的幽暗不明……諸如此類的細微感觸,和其他靈感一起催生出這篇小說。前后改過三稿,歷時差不多有兩年,初稿才萬字左右,最后定稿四萬字。寫完后毫不猶豫地交給了李晁——我總叫他晁天王,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于對天王同學敬業(yè)精神的欽佩。記得曾給他介紹過一個當時幾乎沒發(fā)表過作品的年輕作者,他犧牲當天午休時間,只用了區(qū)區(qū)一個中午時間就給了答復,以我從業(yè)多年的經(jīng)驗看,這顯然只能出于對文學本身的罕見的赤誠。好感也包括對其他素未謀面的《山花》老師們……這些年,雖一直沒機會再來貴州,但他們都是活躍在我朋友圈的相當親切的名字。因此,雖然第一次來到《山花》編輯部,竟然有遠客如歸之感。
最后,很高興自己能在現(xiàn)場說出這句話:這一刻,我得到了馬爾克斯所謂創(chuàng)作者最大的幸福——他說自己寫作,就是為了讓朋友們更喜歡自己——那么,我所喜歡的許多好朋友,正巧都坐在下面。
賀彬 《淹沒》
授獎辭
小說講述的是一段“江城”往事,探討了人與人、人與城、人與時空的繚繞關系,三者緊密交織,內容多元又被清晰再現(xiàn),環(huán)環(huán)相扣間,人世的起伏、桎梏與困境,被包裹在同樣處于變化之中的城市形態(tài)里。小說再現(xiàn)出的沉郁與鮮明、缺失與暗影,感性地化為一座城市與一代人之間的烙印,而那指向“淹沒”的或許正是我們日漸失去的。
獲獎感言
賀 彬
各位師長,親愛的各位文學同道們,你們好。自1998年年底,在同處西南的《大家》雜志發(fā)表我的小說處女作,時隔近二十年后站在這里,只有我自己知道,這個獎,對于我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說寫作者來說,有多么沉甸甸的意義。
2016年開年的冬天,在重慶市圖書館的自習室,我打開電腦,用慣常的小二號加粗的楷體,讓何秋將他代駕的那輛路虎攬勝專車,停在那片略顯神秘的別墅區(qū)路邊時,我還并不知道,這個故事會駛向哪里。
故事的萌芽,起始于我一個朋友的老公,在反腐的浪潮中,為自家老板頂包,卻換來一個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人生。我直覺到了這其中的屈辱跟無奈,就讓他,還有想象中的他的雇主家明,家明的在讀研究生情人小安,交匯于這輛深夜出行的代駕專車之上。沿途,他們又遭遇了拆遷老廠區(qū)內潛伏的梟雄桂松,桂松的青梅竹馬王敏等一干人,最終,駛向了命定的淹沒,那黑暗的江底。
在不到兩個月極速的奔馳中,我有些沖動地將自己關于何秋來自的那片鄉(xiāng)土的記憶,小安南下獨闖大都會的惶然,家明作為一個人過中年的男性的潰敗,還有生長于長江邊上的桂松、王敏與身俱來的魅惑,一股腦地塞進這個故事之中,以至于在那個激烈結局的漣漪消散之后許久,我都很難拎清這個故事的本意究竟何在。
時過一年后,我著手大幅度修改,才猛然感到那來自核心的光照。我在那個夏天的一條朋友圈中曾這樣寫道:“漸漸地,身邊的朋友分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群,吃肥腸和吃素的,結婚生子的和單身不逾的,單位打卡的和成天閑逛的,左的和右的,跑步的和打坐的,活著的和死去的……”這樣的排比,可以無限地延續(xù),而在那一條友圈之下,朋友們的接龍也的確綿長不絕,我忽然體悟到了我們身處其中、又難以自拔的那種深刻的撕裂。在這個由不得我們的震蕩的時代,貧富分化,價值觀對決,焦慮不安入骨入髓,也讓所有的萍水相逢,最終都無可挽回地各奔西東。
或許,那滅頂而來的離散之力,就是我真正想要在這個故事之中追索的深層意義吧?于是,我有些反常規(guī)地在這個中篇采取了散點透視的方法,探詢故事中幾個不同軌跡的個體生命的源流,當然,最終也并沒有找到解決的答案,惟留那個刑警馮衛(wèi)寧遙望長江的悲傷。
以上,就是我在寫作《淹沒》這個故事的一點心得,借這個講臺分享給大家。
經(jīng)年的小說寫作中,我個人似乎格外地倚重追憶,沉迷于講述成長,這個小說創(chuàng)作必經(jīng)的發(fā)育期,對我而言顯得有些過于漫長了,不得不說,是當下的這個激越的時代,催化了我的改變,讓我將虛構的目光從往昔收回,環(huán)顧周遭,與“正在進行時”發(fā)生了一次拉扯。
詩人西川說,一個寫作者,兜兜轉轉,都逃無可逃地必須去處理他的時代,我更甚一步地覺得,一個2010年代的中國說書人,無論你愿不愿意,都會被這個兇猛的、瘋狂的、勃發(fā)的時代風潮所裹挾,我們筆下的人性故事、人生故事已然劇變,根本來不及追憶,就發(fā)出了尖叫!
所以,對于我個人的小說寫作而言,自《淹沒》之后,無論如何,都將駛入全新的路途,會更現(xiàn)實,更激烈,也更無畏更仁慈。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由衷地感激《山花》雜志,感激我的責任編輯李晁,感激謝挺老師、李寂蕩主編,給我暗地里的轉向,施予了恩重如山的鼓勵,我會將這一次的獎賞,看作我未來寫作的一個重要起點。
一個孤獨的寫作者,與一份雜志的交會,冥冥之中,真的有如神奇無比的姻緣。不知不覺,在我二十余載的小說寫作中,已和《山花》雜志結下了解不開的聯(lián)結,我的無數(shù)個“第一次”,都發(fā)生在了它簡樸莊重,又始終自成一格的書頁之間,細下想來,還是因為與這份雜志背后的編輯人格外投緣的關系吧,他們單純而透明,獨具文學之眼,而且格外的勇敢。比如這一次,敢于將這個獎授予我這樣籍籍無名的作者,就是明證,我的內心深處惟有無言感動。無論寫作多苦多累,有《山花》這樣的文學家園始終在迢迢照應,就會感到莫大的慰藉。
感謝大家。也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我的家鄉(xiāng)重慶,以富于魔力的山水,帶給我源源不斷的靈感。
新人獎
郭爽 《鮑時進被偷走的四十年》
授獎辭
小說直擊西南邊地大廠生活,時代性、地域性皆具,表現(xiàn)了沉浮于邊地的大廠生活樣態(tài),展現(xiàn)了被大眾視野所忽視的那一部分群體。經(jīng)濟的轉型,改革的陣痛,人心的變異,都在這一難以扭轉的進程中得到彰顯與暴露,那是由紛繁的人際關系織成的歷史境況之網(wǎng),小說對這一變化有著精微的把握與描狀,書寫了以鮑時進為代表的人的生存意志,是一曲時代挽歌,更是一場飽含深情的回望。
獲獎感言
郭 爽
感謝“山花文學雙年獎”對《鮑時進被偷走的四十年》這篇小說的肯定。人們常常會問,文學有什么用?文學對生活有什么用?我想,文學與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鄂U時進》這篇小說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給了我勇氣去面對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在跟大家分享我的體驗之前,我想先講藝術家宋冬的一件事。好些年前,我看到宋冬的一個作品,叫《撫摸父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我也愿意跟大家說這個作品。
宋冬出生于六十年代,他的父親出生于四十年代。跟大部分中國家庭中的父子關系一樣,在父親面前,宋冬永遠不敢說“不”字,而父親跟他說話的時候總是說:“你不能做什么,你應該做什么。”非常嚴厲的語言,或高高在上的方式,想保持父親的權威。三十歲前,宋冬一直在想怎么才能獲得自由,但當跟父親發(fā)生不同意見的時候,他用不說話來代替回答,心里頭是懼怕的。在宋冬三十一歲那年,他有機會去德國做展覽,這是他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在國外語言、文化都隔絕的環(huán)境里,宋冬特別想家。他意識到,父母、家庭對他來說非常重要,跟母親可以無話不談,可是從他有記憶以來,父親就從沒抱過他。他想對父親表達,想不要那么害怕,可是之前都沒有辦法。
回到北京后,宋冬跟父親提出,他要做一個作品,叫《撫摸父親》,但父親特別生硬地拒絕了。之后宋冬又試著跟父親談了一次,父親仍然不同意。直到有一天宋冬對父親說,這個對我真的很重要,如果我做這件作品就出名了。父親說:“如果對你很重要我就可以做?!?/p>
《撫摸父親》這個作品,是讓父親坐在椅子上,宋冬用投影把自己手的影子投到父親身上去,兩人之間有長時間的交互。剛開始時,父親在抽煙,宋冬手的影子在父親的肩膀、胸口,主要是在心臟的部位移動、觸摸。后來,父親把穿在外面的夾克脫掉了。慢慢地,又把襯衫脫掉了,只穿著背心。最后,父親連背心也脫掉了,光著膀子。父親感覺到了來自兒子的一切。而他選擇讓兒子手的影子直接落在他胸口的皮膚上。這是宋冬的作品《撫摸父親》。這個作品完成后,兩個人沒有進行任何交談,中國人總是這樣,不說的。但父親與宋冬的關系改變了。藝術就這樣給了藝術家一個機會,讓兩個人之間,真正完成了交流,讓我們可以去確立和重建親密的關系。
與宋冬相比,出生于八十年代的我,又是女兒,跟父親的關系一直都很親密。在我的成長階段,父親還是一個年輕人,他給予了我足夠多的時間,陪伴我閱讀,跟我談話。以我的日記為記錄,直到2006年我二十二歲,我跟父親之間的交流都是非常多的。甚至現(xiàn)在看來,我會驚訝于我們之間交流的質量與深度。比如這樣的句子隨處可見,都是父親跟我交流時說的,他說,“工作會很辛苦,但不要讓工作阻擋你的一切”、“你始終要確定自己的存在,并且不斷讓自己去完善和進步,你必須看書”……但也就是2006年前后,我和父親沒有再那樣談話了,一是我大學畢業(yè)后到了廣州工作,當記者會出現(xiàn)接連出差半個月的狀況,還有就是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感情生活,父親不再是我想要精神談話時的首選對象。隨著我越來越獨立,就越來越與父母的家庭脫離,甚至,我的工作背后所攜帶的意識形態(tài),也加重了我和父親之間的隔閡。到了最嚴重的時候,我們談到一些時事新聞的時候,兩個人已經(jīng)是劍拔弩張的狀態(tài),只因為當時我們都相信自己所處于的那套話語。
到了2016年,父親六十歲,退休了。而我也從工作了七年的報社辭職了。我們都失去了曾經(jīng)影響、定義我們的社會身份后,終于可以坐下來,不帶偏見地談一談了。但這時候父親大病一場。父親做復健的那段時間,每天早上八點前,我們就要從家里出發(fā)去醫(yī)院。扶著父親一步一步在病房走廊里走路時,我有時候恍惚覺得,這走廊似乎沒有盡頭。死亡在催逼,在威脅,它就懸在我的頭頂,但我一點辦法都沒有。它隨時可以奪走我的一切,把父親從我生命里奪走。
而我對父親,知道些什么呢。我有點怕來不及,在時間面前,越來越多眼睛所不能見的事就要洶涌而入,就要把那個曾見過的世界湮滅。而我將永遠失去透過父親的眼睛,與歷史血肉相連的可能。而我們的肉身是那么脆弱。
如果說宋冬渴望的是伸出手,撫摸父親的靈魂,那我想做的,是像我從小那樣,信任地、無保留地,跟父親談話。
《鮑時進被偷走的四十年》,以及緊接著的《拱豬》,包括最近發(fā)表的《九重葛》,都是在這樣的思考中寫成。人物們找到我,在眼前一點點變得清晰。而我,想盡可能地去了解他們。
鮑時進是一方人物,頂天立地。他在小城里走來走去,遇見一張張熟識的臉,故事就鋪開了。小地方的邏輯就是這樣,上一趟街,早上起來吃碗粉,怎么能不遇見幾個熟人呢。鮑時進自然不能例外。他拳打腳踢,在生活里撲騰,要擺出些人活在這世上應有的尊嚴與姿態(tài)來。所以,開篇就從他最敬愛的人的葬禮寫起。他愛的程伯伯,到死都不得尊嚴。在中國的語境里,能人需要具備最重要的特質,是能扛住時代與潮流的更迭,屹立不倒。而要成為一個能人,需要比常人更多地自我切割。鮑時進是怎么完成切割的,小說里寫了。但他從哪一天起真的不相信了,每一個讀這篇小說的人,相信都會有自己的看法。
寫這幾篇小說,我試圖去了解父親們的遭遇。從他們還是個孩子,到長大成人,再到日漸衰老,他們看見過什么。而在這些男人間,情誼、好惡、利益,又是怎么締結和被摧毀。
與我們的父輩談話,是面對衰老與未知時,一次向著時間的問詢。但更多的,是一場起誓。我不滿足于現(xiàn)實,想要去冒犯歷史及任何一種既成的敘述。我不相信,也無意裝作相信。于是潛入父輩的耳朵和眼睛里去,試圖從帶著人聲與熱氣的經(jīng)驗里,找尋一些不會被記載、除了他們的子孫后代再無人關心的事實。在巨大的怪獸面前,我俯低,慢慢慢慢寫下這些。用我能做到的,文學的形式。
今年五月,我們一家人去福建泉州探親。談到工人下崗還是什么,父親說,就像你在《拱豬》里寫的一樣,只是你應該再大膽一點。我跟他嚷起來,爸爸,你知道什么呀。吵歸吵,我們又能夠談話了。
最后,我要感謝《山花》雜志,感謝決定刊發(fā)這篇小說的李晁、李寂蕩先生。像曼德爾斯塔姆所說,“我回到我的城市。它曾是我的淚,/我的脈搏,我童年腫疼的腮腺炎?!蔽业恼Z言、知覺、色彩,都出自這片土地,它在我的眼睛和大腦里烙下最初也最深的印跡。與守在這片土地上寫作的人相比,我只是個膽小的逃離者,謝謝大家接納我為一份子,讓我能夠以文學的方式回來。
散文獎
張承志 “張承志專欄”
授獎辭
經(jīng)過四十余年堅持不懈的寫作之后,張承志已然成為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符號,而本刊開辟的專欄正是這一努力的又一碩果。張承志以犀利的筆調與博愛的精神再次向讀者袒露了一個作家的思想之旅,其中的激越與低回,領悟與批判,都完整地納入作者的思辨體系,對時代、對民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有著深入的思考,樸實與深情并茂,堅韌的質地中飽含一顆赤子之心。
獲獎感言
張承志
1978年我發(fā)表的第一篇漢語作品就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接著那個開端我曾屢屢獲得各種全國、地方、和刊物的獎項,正如后來那些評獎與我?guī)缀鯚o緣一樣。
而從1978年同步開始的,直到眼下。在這個長久也更豐滿的過程中,我曾光榮地多次贏得“人民的信任”。我想,那才是更值得牢記的獎賞。
然而長旅并未結束。
在我的面前,尚伸延著為爭取世界正義、為建設中國文明、為實現(xiàn)人的進步而跋涉的奮斗之路。道路漫長,似無盡頭,負擔沉重,令人生畏。但正是在這條路上,我愈來愈認清了我作為一名作家命定要追求的目標。是的,那是一項大獎,它的名字叫“主的喜愛”。
這是我私人的秘密。今天,我愿意把秘密公開。是的,追求它,就是我生而為人的目的。
以上。謝謝大家。
詩歌獎
臧棣 《與其抵抗冬天不如探索冬天入門》(外八首)
授獎辭
“此時此刻”是其詩作生成的基礎,在與當下境遇若即若離中,在語言的叢林里,詩人獨辟蹊徑,一意孤行。在其筆下,語詞從“所指”的桎梏中獲釋,或者聲東擊西,在陌生化中煥然一新。詩人甚至對語言進行發(fā)明,從而發(fā)明新的現(xiàn)實——詩人內心的現(xiàn)實,因此,詩作顯得超拔而豐盈。
獲獎感言
臧 棣
《山花》雜志對于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存在。它涉及童年記憶中的親近感,雖然出身在北京,但5歲的時候,我曾隨母親輾轉云貴高原,目睹過貴州的山山水水。及至成年,當我開始涉獵詩歌,《山花》雜志又是提攜我走上詩歌之路的最慷慨的恩主。在很多場合,都有人熱情地向我提到上世紀90年代刊登在《山花》雜志上的我的早期詩歌。這些早期詩歌的機遇很奇特,因為它們中有相當一批是被在其他的刊物拒絕過的;拒絕的理由并不是它們的質量有問題,而是因為它們涉及的含義有點太先鋒。但幸運的是,它們在《山花》雜志這里,遇到了詩歌的知音,也遇到了對當代詩歌的一種高度自己的擔當。所以,作為詩人,能在自己的詩歌生涯中最關鍵的時刻,遇到《山花》這樣的雜志,我能體會到一種莫大的幸運。而讀者在不同場合展現(xiàn)出的閱讀的興奮,在更廣闊的人文視野中,也屬于一種莫大的詩歌的幸運。不可否認,這兩種幸運都是由《山花》一手締造的。所以,在這榮譽的時刻,對《山花》雜志表示感恩,是我作為一個親歷當代詩歌多年的寫者必須要表達的情感。我猜想,很多和我一起出道的詩歌同仁也有類似的感念之心。《山花》對當代詩人的提攜,是當代文學的一份財富;《山花》對當代詩歌的擔當,也值得我們銘刻在激蕩的心靈中。
我希望我寫得還不差,也希望我的寫作能對得起《山花》的厚愛。
最后,再次感謝《山花》詩歌獎評委們的決斷。
孫文波 《隨手記》(五首)
《恍惚詩》(外六首)
授獎辭
詩人無論寫當下日常,抑或讀古人筆記,均發(fā)乎生命真切體驗,并引發(fā)殊異的見解。詩作多短句并置,言辭鏗鏘,成激越之勢;煉字布局獨具匠心,以致文體渾然。詩作體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犀利洞察,是從生活的慣性中、日常的縫隙間對新鮮詩性的萃取。
獲獎感言
孫文波
理論上人們知道詩歌對于民族精神建設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但在當代生活中詩歌的現(xiàn)實處境卻并非與她的重要性相匹配。在這種情景下,無論寫詩還是從事詩歌傳播工作,與之有關的人都需要信念與耐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我和《山花》雜志社都是有信念和耐心的。而我之所以堅持在寫詩上一條道走到黑,一方面是由于熱愛,另一方面是從事寫作讓我感到了樂趣。還有則是我認為寫詩能夠使我理解人性、命運的秘密,在面對社會的諸多問題時幫助自己厘清思路。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讓我從上一個世紀八十年代堅持寫作到現(xiàn)在。我今天能夠站在這里,也使自己再一次認識到這么多年來我所堅持的寫作觀念和具體實踐是有價值的。近幾十年來,中國當代詩歌寫作場域充滿活力和混亂,不少人從現(xiàn)代主義對文學的認識和當代生活的動蕩中尋找自己如何寫作的支撐點。我也是這樣。到今天我已經(jīng)非常清晰地認定,不管人類在理解自身的道路上走了多遠,發(fā)展出什么樣的關于生命意識的理論,譬如弗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福柯、德里達等人的意識場理論,我們要解決的仍然是自身與生存其間的社會的關系。對于用詩歌談論這一關系的寫作者來說,能否真正做到對自身意識與社會關系有所描述,無疑是困難而重要的工作?;诖?,我堅持認為在寫作中,我們必須做到從自我出發(fā),通過細致的發(fā)現(xiàn)、探究,最終用文字建構出盡量真實的語言空間,使讀到它的人能夠真切地感到一種基于個體的眼光對世界的理解。我相信,做到了這一點,應該能夠說明什么是語言的真實。而真實,在我看來既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又是對語言作為詩歌傳播工具的恰當使用。在這一點上我想說的是:真實,是一種對詩歌的倫理要求,同時也是對詩歌的美學要求。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詩人應該趨向完成這樣的要求。這些年來我正是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而現(xiàn)在《山花》詩歌獎頒獎機構給與我這個獎勵,讓我更有理由信任自己的選擇。為此我必須要說:謝謝你們。
評論獎
張清華 《當代文學如何講述歷史——從革命敘事到先鋒文學的一個線索》
授獎辭
張清華對中國當代文學秉持嚴謹?shù)膽B(tài)度,有著敏銳的洞察和深入的考量。在本文中,他生動、系統(tǒng)地梳理了革命敘事、傳統(tǒng)敘事和當代先鋒小說敘事的特性,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當代先鋒小說對于歷史的講述方式,是一種對古老敘事傳統(tǒng)的回歸。這是一個具有啟發(fā)性意義的觀點,即——回歸可能也意味著一種發(fā)展,這對于今后的先鋒小說研究、歷史敘事研究,乃至更廣泛的文學研究,都頗具借鑒意義。
獲獎感言
張清華
各位朋友,今天,在清涼的高原,盛夏的酷暑和溽熱變得暫時遙遠。我有幸與各位一起,來見證一個屬于文學的時刻,并且忝為“山花文學獎”的獲得者之列,榮幸之至。至為感謝《山花》雜志多年的厚愛,感謝朋友們?yōu)槲膶W的付出與辛勞,也祝賀她幾十年來位列中國當代文學期刊之前驅的驕人成績。
文學批評仍然是孤獨者隱忍前行的一種工作。但不管其如何卑微與黯淡,從業(yè)者必須以人文主義的責任踐行于其間。求問于歷史可以看清來路,執(zhí)著于真理的認知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通過文學暗度于社會與文化進步的推動,是文學批評存在的根本理由。當然,從最低限度上說,我們還要通過與文學本身、與創(chuàng)作者實現(xiàn)真正的、內行的對話,來保有我們原始和基本的自尊。
現(xiàn)代性的進程開啟了我們民族近代以來的歷史,也催生了現(xiàn)代以來與“世界文學”相交織與相匹配的新文學。新文學采用了現(xiàn)代性的話語,但是也帶來了種種套路和弊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那種用“循環(huán)論”的世界觀——即更長的時間標尺來處理現(xiàn)世命題的方式——被我們拋棄,隨之在文學中出現(xiàn)了一種不無誤區(qū)的“進步論”風潮。但其實,百年來的社會歷史和文學歷史,又豈止是進步論所能夠涵蓋和解釋?《紅樓夢》中所說的“幾世幾劫”難道再無美學和哲學的啟示了嗎?如果現(xiàn)代性的邏輯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話,那么今天的事情豈非就簡單得多了。
在我看來,中國當代文學的變革與生長,一方面是因為取法歐美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觀念與形式,是來自世界視野的認識論滋養(yǎng);但另一方面,也是重新在中國傳統(tǒng)中尋找尺度與資源的結果。中國的作家們重新找回了中國古老的時間觀和歷史觀,找回了與進步論格格不入的那些理解,我們的文學才變得不那么短視和淺薄,才具備了與現(xiàn)代歷史的滄海桑田與風雨如磐相匹配的清醒與豐富,才有了可以借以反思暴力與血腥、愚昧與悲劇的人性視點。
我只是希望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來處理眼前現(xiàn)象的多雜與紛亂,通過更長時間的標尺,來刪削我自己視野中的遮障與枝蔓。
感謝朋友們對我的工作的認可,我只有用更加努力和虔誠的文字,來回報你們的鼓勵和鞭策。
楊慶祥 《“現(xiàn)代主義寫作”的蛻變——“重建一種新的文學”系列之一》
授獎辭
楊慶祥是當下活躍的青年評論家,兼具廣博的學識和凌厲的銳氣。本文中,楊慶祥對“現(xiàn)代主義寫作”的“負面遺產(chǎn)”和當下寫作中的“現(xiàn)代主義‘謬誤”進行了反思,從1980年代的“個人”,到1990年代的“私人”,再到新世紀以來的媚俗和媚雅,溯源式地梳理了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并指出了其虛妄的本質。行文觀點鮮明,力陳痛處,直指弊端,凸顯出嚴厲、獨立的批判精神。
獲獎感言
楊慶祥
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這塊土地上發(fā)生了很多事,毒疫苗,反性侵,貿(mào)易戰(zhàn),還有各種不勝枚舉的天災人禍。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交網(wǎng)絡以直播的同時性將這些“信息”講述為“事件”,并推送到每一個人的眼前。我們閱讀這些信息,或者被迫閱讀這些信息,我們表態(tài)站隊,或者被迫表態(tài)站隊。
批評理論的代表人物阿多諾曾經(jīng)說過,一個遭受痛苦的人有權利尖叫出來。但是,如果痛苦被勾兌、被重復、被層層稀釋、被貼上各種政治正確的標簽,這痛苦還是真實的嗎?這“尖叫”是原本的主體性還是被召喚甚至被虛構的一種“非在”?我們應該記得居伊·德波的忠告,在一個被現(xiàn)代媒體所建構出來的“景觀社會”,看起來“全息”“公平”“開放”的語境不過是一種隱藏得更深的調節(jié)和控制,其后果,不是激活了人的主體和自我,而是相反,一種單一性的野蠻被生產(chǎn)出來了。
這種單一性的野蠻不僅僅是指我們被一種強烈的情緒綁架,作出并不“理智”的判斷;也指我們缺乏一種如雅克·拉康所謂的“恰當?shù)难哉f”(appropriate-saying),用夸夸其談甚至是謾罵羞辱來掩蓋其智識上的淺薄;更重要的是,我們缺乏一種韌性的探究精神——不僅僅探究表面的惡,同時也要探究深層的惡;不僅僅探究這惡的現(xiàn)實的、短暫的因素,同時也要探究惡的無意識、潛意識、傳統(tǒng)和未來。在最終極的根底上,探究人心和人性,以及包含在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內部,我們的肉體和靈魂中的——惡。
這是文學反對一種簡單的“民眾投票”和“運動政治”的原因,也是文學之所以能夠在恒久性的美與善的建設中所能夠著力之所在。
施特勞斯很早就預言了這一點,他在1940年代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現(xiàn)代的野蠻化。他說,為了抵抗這種現(xiàn)代的野蠻化,我們必須重新學習哲學的技藝。我在很多地方引用施特勞斯的這句話,雖然我并不完全理解施氏的政治立場及其開出的藥方,但是,我贊同他的這一判斷,不過是,我認為重新學習的智慧,是且只能是在我們的當下,此時此刻的當下,愛憎交織的當下。我毫不掩飾我對文學和哲學上復古主義的厭惡和瞧不起——復辟的永遠是一坨腐肉,只有當下的血是鮮艷的。
因此,在一個已然野蠻化的情況下,如何在景觀化的幻影和復辟主義的魅影中找到一條“心智成熟”的智慧之道?這是一個問題。但我并不能立即給以回答。
我很榮幸能夠與張承志以及其他的諸位先生一起獲得《山花》的文學雙年獎。在過去的幾年中,對張承志的閱讀一直是我重要的功課之一。在《心靈史》中,他以對話的方式這樣寫道:
知識的終點是什么?
——是主的認知。
那主的終點是什么?
——那是無計無力!
我尊敬這種無計無力,并將其視作為文學(哲學)的大道和正義。
我的小文章本不應獲得這么有意義的獎項。我很慚愧。但依然要謝謝《山花》雜志以及各位的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