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芳國
在我們這兒的村子,正月里的響聲總是此起彼伏,放炮竹和敲鼓成為許多人的最愛。而我一向偏好看大鼓,它熱烈如火、振奮精神。初四,《店尚村志》主編楊中義先生從北京趕回老家,邀我去看對鼓,吸引得我們一行民俗愛好者聞聲相聚。
一條有丈多寬的古老街道,懸掛在街道上的彩旗飄飄,街道東西兩頭各一個擂臺,相距有200米。這就是店尚敲鼓的特點,兩個鼓會在擂臺上對著敲,叫對鼓。我們一去,見在街中間位置,圍了幾百號人,聽楊先生講,是鼓會在祭祀鼓神,剛恢復此項傳統(tǒng),由兩個鼓會聯(lián)合進行。只見中央桌子上供奉著供品,豬頭在前,雞魚等在后,還有花色饅頭和水果類。年輕人點燃柴火,一位著傳統(tǒng)服裝的老者宣讀祭詞,一敬天:天隨人愿,風調(diào)雨順。二祈地:地生萬物,五谷豐登。三敬鼓神:鼓聲振出四海九洲福,鈸光閃來八方萬里財。敬酒。最后放鞭炮。炮聲未落,就有隊員不知為何事爭執(zhí),紅著臉,真像斗架的公雞。
對鼓開始了,我們首先選擇了東店尚的擂臺,看那所有隊員都是古代扮相,戴武士帽,身穿改良胯衣彩褲,有的頭裹紅巾,足蹬虎頭戰(zhàn)靴。鼓面直徑近兩米,鼓腔高一米余,為雙面鼓。由一張完整的牛皮做成,鼓腔呈紅色,配以彩圖。臺上約30人,敲鼓的在東西南北四角各自站好,敲鑼的站在鼓前兩側(cè),打鈸的在鼓前分列站立。銅鑼領(lǐng)鼓,鑼聲一響,鼓、鈸齊鳴,鏗鏘洪亮,形成渾厚高昂、驚天動地的氣勢。
觀賞了東店尚,再瞧西店尚,架勢并無差異。本來就是一個自然村,因村子大,西頭和東頭敲鼓各為一方,雙方勢不兩立,互不服輸,千方百計壓倒對方,如果哪頭堅持不住,先停了下來,哪頭算輸,臉面掃地。所以正月對鼓成了關(guān)系到本頭人們聲譽和臉面的頭等大事,男人們幾乎一齊上陣,群情激奮,甚至還有一些女鼓迷也登臺獻技。
我的心思在鼓聲里飛揚。從小就在村里聽鼓,然而這個村的鼓事讓我第一次大開眼界,它包含了表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場面的諸多要素,甚至是吸收了武戲的個別元素,意寓為出征的將士助威加油,鼓點分為出征、埋伏、下山、交戰(zhàn)、得勝幾節(jié),還有架子燈、九蓮燈等套路,鼓點雄壯有力,時快時慢,有急有緩,轉(zhuǎn)折自然,獨具風格。表演時,打鈸的站數(shù)列在前,動作矯健,雙鈸上下翻飛,似天女散花,但比天女散花更顯英氣。隊員基本呈站立姿勢,隨著胳膊帶動鈸、鼓槌的上下翻動,腿腳自然配合,進行小幅伸曲移位,周而復始。
店尚村位于滹沱河北岸,屬于無極縣郝莊鄉(xiāng),毗鄰藁城,據(jù)說春節(jié)敲鼓的習俗由來已久,起于元、明,盛于清。每年春節(jié),鼓聲喧天,少則幾日,多則半月,整個村子都在戰(zhàn)鼓聲中斗志昂揚。興盛時全村分為6個牌街,各有大鼓。閱讀《店尚村志》,我的情思回到1951年正月,當時剛剛走進新的生活,上年農(nóng)業(yè)又獲得豐收,人們心里高興,大年初一剛過,西頭和東頭都把鼓高高地支起來,周圍搭上帳篷,晝夜不停地敲,一直敲了7天7夜。后來年長者就拆掉鼓臺子,拿走鼓槌、銅鈸,對鼓才算結(jié)束。又過兩年,對鼓的規(guī)模和氣勢更大。白天,高高的大旗一豎,十里遠都能看到;入夜,汽燈發(fā)出耀眼的光芒,臺上的大紅燈籠、走馬燈與臺下的熊熊篝火交相輝映,整個十字街口如同白晝。雄壯的鼓聲響起,村民如同受到動員和召喚,扶老攜幼前來助陣加油,十里八鄉(xiāng)的群眾也聞聲趕來,臺子周圍被擠得水泄不通。敲鼓的小伙子們一律剃了光頭,上身穿著白襯衣,腰里別著花荷包,個個精神抖擻,動作整齊有力,聲勢驚天動地,不時引來大家一陣陣吶喊聲、喝彩聲,臺下有人不時往鼓臺子上敬煙。對鼓雙方越發(fā)來勁,非要拼個輸贏不可,村干部反復做工作也攔不下來,時任無極縣長的鄭國明親自來攔鼓。他來了就往鼓上一趴,不讓再敲,敲鼓的人哪管來人是誰,一鼓槌打在他的屁股上,鄭國明無奈掏出盒子槍在鼓上一拍,才把人們震懾住了,總算攔下來了。為了避免再出現(xiàn)這樣沒法制止的情況,他下令把大鼓拉到了縣里,若干年后才被允許拉了回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店尚村對鼓習俗曾經(jīng)恢復,在無極縣春節(jié)文化活動表演中屢屢獲得頭等獎。世紀之交,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沖擊,人們忙于賺錢,對鼓一度中斷。2009年春節(jié),富裕起來的店尚人,重新抬出了心愛的大鼓,有人熱情出資購買服裝,更新鼓具,搭建舞臺,更有歌舞助興,以健身娛樂為主,氣氛更加濃烈,成為文明節(jié)俗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楊中義先生是解放軍退役高級軍官,出于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主動編寫《店尚村志》,重點整理挖掘了對鼓習俗,令我好生敬佩。離開店尚村,我們耳邊的鈸鼓之聲久久揮之不去。怪不得2015年除夕夜,店尚的鼓手們在央視新聞頻道露臉兒。我在鼓聲里,隱隱看到了滹沱河沿岸人民彪悍好強的性格和永不服輸?shù)木瘛?/p>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