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亞楠
歷史上的普洱茶產于普洱府轄區(qū)。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的出臺明確了普洱茶的概念,即普洱茶必須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按照國家質檢總局規(guī)定,普洱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是:云南省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臨滄市、昆明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11個州市70多個縣所屬的639個鄉(xiāng)鎮(zhèn)。
其中,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飲茶、營銷茶的地區(qū)。據(jù)普洱市茶咖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普洱市境內不但茶樹種類齊全,而且構成了從野生過渡到人工栽培的人類發(fā)現(xiàn)、利用、馴化茶樹的完整的文明序列。2013年,國際茶葉委員會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的稱號,標志著普洱市作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全球公認。
9月中旬,在云南省普洱市檢察院的推薦下,《方圓》記者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鄉(xiāng)境內的景邁古茶山上做了一次普洱茶的田野考察。
景邁古茶山的特殊在于,據(jù)考證,景邁山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的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長的古茶山,被國內外茶學專家形象地稱為“活著的茶樹自然博物館”。古茶林的開辟種植,使瀾滄江流域云南大葉種茶最終演繹出集歷史、茶文化、民族精神于一體的普洱茶。同時,景邁芒景古茶林被完整保存下來,又充分證明了瀾滄江中下游流域是早期茶樹起源和人類發(fā)現(xiàn)、利用茶葉的中心地帶之說。
這些古茶林的存在,成為了解普洱茶最好的指引。
9月19日,景邁山夜雨。車子從惠民小鎮(zhèn)出發(fā),經(jīng)二十公里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后,直接駛入了景邁山大平掌的中心地段——此時的路面變?yōu)閺検贰M械挠讶烁嬖V《方圓》記者,彈石路是芒景村阿百臘山莊的主人南康任芒景村書記期間帶領村民修筑而成。修建彈石路是極具環(huán)保意識的決定,因柏油路面在夏天高溫時會散發(fā)氣味污染茶樹,景邁山人就摒棄了這樣的修筑方式。
這里主要由景邁、芒景兩個行政村十幾個布朗族、傣族村寨組成,茶園面積約2.8萬畝,家家戶戶房前屋后,不是古樹就是古茶,形成了人與樹為鄰、茶與人為伴的奇特景象,是人與自然融合的最佳典范。
在芒景上寨的阿百臘山莊,《方圓》記者見到了南康,南康是末代布朗族頭人阿里亞的孫子,算是布朗族最后的王子。如今他是村寨茶葉合作社的負責人,帶領茶農種茶、賣茶,同時把自己的茶廠和客棧經(jīng)營得有聲有色。
他將自產的古樹茶取名“阿百臘”(布朗語),是“茶魂”的意思。這種茶泡出來的茶水顏色黑亮,口感醇厚,有股野花的香味兒飄逸而出。南康告訴《方圓》記者,就是這種茶,榮獲了今年5月份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金獎。
“做茶首先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認可它”,南康堅信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千年栽培遺訓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當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還在研究如何做個“有機人”的時候,這里的人已將一種原生態(tài)、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延續(xù)千年。茶農們并不懂什么是“有機”,但他們從不給茶樹打農藥、施化肥,也不使用除草劑。眾多的蟲鳥在林中自然繁殖,由食物鏈自然調節(jié)生態(tài)的平衡,使古茶林始終保持著純天然的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
與此同時,生態(tài)倫理的思想對這里的人有很大的約束力。據(jù)南康介紹,每到春天茶葉開采的時節(jié),他們要隆重地祭祀茶祖,通過呼喚茶魂、祭拜茶魂等各種儀式,表達對茶祖的敬仰。也正是因為這份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讓景邁山保留了2.8萬畝千年古茶林,還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
仿佛“號準了如今富貴病的命脈,點了現(xiàn)代人食品安全的穴”,如今的名山古茶樹的價格早已高出許多國內的名優(yōu)茶,這是古樹茶的生態(tài)價值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也是因為消費者們愿意花費更多的代價去享受原生態(tài)、零污染的健康飲品。
對于現(xiàn)代人對普洱茶的熱衷,南康并不感到有何意外?!捌斩柙?00年以前就已經(jīng)‘熱過了。我們布朗族芒洪寨八角塔上刻的動物,同故宮里刻的動物都是一致的。這充分說明布朗族和漢文化早就已經(jīng)結合在一起了?!蹦峡嫡f。
在當時,獻貢茶是芒景布朗族的一件大事。要讓明清兩朝皇帝與京官喝上景邁山的茶,必須先把茶貢到孟連土司府,孟連歷史上號稱“九勐進,十勐出”,是古代茶葉的重要集散地,景邁茶山的茶葉大部分賣到孟連市場,茶馬古道的多個出境通道均在孟連交匯。因為隸屬關系,貢茶先被送到孟連,再經(jīng)普洱府被送到京城。
那時候的景邁山古茶完全依靠牛背馬馱,經(jīng)茶馬古道源源不斷運出大山。至今,在瀾滄江兩岸的茶馬古道沿途,還流傳著一首當年趕馬人走茶馬古道傳唱的民謠:“布谷叫來三月三,趕起騾馬上茶山(景邁)。粗茶細茶上一馱,別讓小馬空回鞍”,道出了景邁茶山當時茶葉交易興旺繁榮的景象。
說起從前的“普洱熱”,南康滿懷敬佩之情,認為這是人類在沒有機器、通信的年代創(chuàng)造的奇跡??僧斘覀冋劶?006年興起的普洱狂潮時,南康卻神情復雜,他認為,這個時期的普洱熱雖然幫助了普洱茶重新回歸到大眾的視野,但其后亂象叢生,并未讓人們真正認清普洱茶的價值。
在去往景邁山古茶園的路上,不時可以看到山路旁停著的摩托車。這里海拔1500米以上,因為祖輩種下的茶地無法遷移,所以茶農們采茶,往往都需要走漫長的路程。2006年普洱熱到來前,茶農們生活拮據(jù),買不起摩托車代步,走上一兩個小時山路去采茶很正常。
那時候云南境內的古樹茶賣不上價,基本撂荒。比起現(xiàn)代茶園里長成灌木形狀的臺地茶,古樹茶采摘困難,制成的茶色澤發(fā)暗、條形也不佳。景邁村村書記巖三永記得,2000年前后,古樹春茶鮮葉只賣到四五角一公斤,相當于臺地茶的一半。隨著普洱茶價格漸漲,還有人把古樹茶“以次充好”摻進臺地茶里賣,當時的收購者們亦不清楚二者的區(qū)別。
而古樹茶之后走上價格飛升的命運,在巖三永這里早有預感。事實上,早在1997年的時候,普洱老專家何仕華就帶著廣東人專門來買古樹茶,“一公斤干毛茶價格50元”,這在當時是天價,巖三永東拼西湊,終于交上了兩三噸貨,發(fā)了一筆“洋財”。此事讓他具備了一定的“經(jīng)濟眼光”,也為其日后能帶領全村發(fā)家致富打下了基礎。
2006年底,普洱熱到來的時候,西雙版納勐??h布朗山鄉(xiāng)班章村委會的古樹茶創(chuàng)下了曬青毛茶收購的最高紀錄,“一公斤800元到1600元不等”。新班章(班章村委會下設新班章、老班章、老曼俄等5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負責人李永勤曾描述過當時的場景,“前腳剛走一個人,后腳就有另一個人開更高的價錢”。炒作古樹茶的人同樣來到了景邁山上,找到南康說要把他們的茶賣到更貴,但南康卻持謹慎的態(tài)度,“茶是不能賣太貴的,喝完的茶還能再種出來,茶價應保持它該有的價值,要回歸理性”。
據(jù)南康反映,不少廠家直接拿臺地茶冒充古樹茶,或者用80%的臺地茶葉和20%的古樹茶葉混合制茶,冒充景邁芒景的古樹茶,然后賣出高價。村子里也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小型的茶葉加工作坊,但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給外來的茶商提供古樹茶和茶葉的加工服務,賺取不高的費用。在南康看來,這簡直破壞了古樹茶的聲譽,再加上沒有品牌和營銷網(wǎng)絡,雖然坐擁祖先的千年茶園,但村民們并未得到多大的利益。
不僅如此,有句話叫“槍打出頭鳥”,普洱茶一路興起的過程中,還伴有一段“被黑”的歷史。2005年7月,廣東省的一家報紙《信息時報》刊登了一篇《豬圈里發(fā)酵速造“舊普洱茶”》的報道,這篇報道雖然后來被官方證實是虛假新聞,卻牽出了各種老茶造假事件,此事成了肅清老茶市場的導火索。
2007年潑水節(jié)之后,普洱茶的價格出現(xiàn)斷崖式跳水,天價古樹茶在不斷推高的過程中終于超出了市場的承接能力,整個市場陷入崩盤的絕境。據(jù)南康回憶,當時很多茶商受到了重創(chuàng),茶葉市場不少門店倒閉,茶城不復從前的車水馬龍,普洱茶一時間也變得聲名狼藉。但是,這次重創(chuàng)卻讓整個行業(yè)痛定思痛,市場也完成了一場自身的清洗運動。
普洱茶價格跳水時,芒景村的黨支部書記南海明給村民們開會說,“自己太高興了”。村民們都以為他說瘋話。南海明反問他們,“前兩年古茶樹價格好的時候,你們家的孩子一年在家?guī)滋??現(xiàn)在呢?都回來了吧”。的確,當時茶葉賣得好來錢快,一些年輕人就整天在縣城里亂竄,直到花光了錢再回家要,眼看離災殃不遠。想當初,布朗族的祖先帕哎冷留下古訓:留下金銀財寶你們會花光,留下牛馬牲畜會死掉,唯有茶葉,世世代代受其福澤。而2007年前山上的樣子,顯然不是祖先愿意看到的。
如今,普洱茶的價格基本回穩(wěn),以景邁茶為例,春茶大約在700元左右一公斤,秋茶的價格約是春茶的一半。景邁山上的茶農們也終于意識到,種好茶葉是改善生活的唯一希望,“如果沒有人要,這些茶葉就會重新一文不值”。
云南的古樹茶因天生天養(yǎng),從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而具有獨特的品飲、健康、資源價值,因此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古樹茶畢竟量少,無法形成大的產業(yè)。在普洱市茶咖局,《方圓》記者了解到,云南茶產業(yè)的發(fā)展目前以現(xiàn)代茶園茶為主,古樹茶為輔。而云南茶葉想要做大做強,最好的辦法就是獲得有機的認證。
據(jù)茶咖局工作人員介紹,從2010年開始,普洱市就對全市140多萬畝的現(xiàn)代茶園進行生態(tài)茶園建設?!霸谠械默F(xiàn)代茶園中每畝套種8到10株不同品種的樹木,實行‘高密度留養(yǎng),建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立體生態(tài)復合茶園,嚴格管控茶葉上違禁使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全面提升茶葉品質?!鄙鷳B(tài)茶園作為“有機茶園”的前身,而真正有機茶園是要嚴格按照有機認證標準進行改造。據(jù)《方圓》記者了解,目前國際上,包括歐盟、美國、日本、瑞士和中國都有有機茶的認證機構,但標準略有差異,以歐盟有機茶標準最為嚴苛。如今,有機茶園建設在普洱市廣大茶區(qū)遍地開花,已取得有機認證的茶園面積達5.7萬畝。
與此同時,名山古樹茶也有了有機“身份證”。在普洱市茶咖局辦公室里,《方圓》記者見到了南康自家生產的普洱茶——“阿百臘”。茶餅白色綿紙的背面粘貼著一片橢圓形的不干膠,這應該就是南康提到過的,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的“身份證”。
“身份證”由4部分組成:中心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普洱茶的專用標志;外圍的圓圈印有產品名稱;再外一圈是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等單位的名稱,以國家行政機關和檢驗機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來確保該款產品的真實性;橢圓不干膠下方為產品的二維碼,旁邊的16位數(shù)字就是這塊茶餅的“身份證”號碼。
茶咖局工作人員告訴《方圓》記者,“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可追溯這餅茶的原料來源、生產過程、執(zhí)行標準和質檢報告,讓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2016年6月,在普洱市政府的指導下,瀾滄古茶公司、瀾滄縣芒景古茶農民合作社等5家企業(yè)發(fā)起成立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誠信聯(lián)盟,在國家普洱茶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的支持和配合下,制定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生茶)緊壓茶》產品標準,確定景邁山古茶林普洱茶產地及定義:以景邁、芒景兩個行政村轄區(qū)內多個村寨的茶林(不包括生態(tài)茶園)作為產地范圍;在此范圍內,經(jīng)過特定加工工藝制成的普洱茶(生茶)緊壓茶具有“明顯的蜜香、杯底留香持久”特征。
據(jù)茶咖局工作人員反映,此措施對于打擊市場上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景邁茶”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強化了名山級普洱茶品牌的價值。而在今年3月,普洱市再度向市場推出了寧洱普洱山和墨江鳳凰山普洱茶的品牌,力求通過打造一批發(fā)展生態(tài)化、產品特色化、生產標準化、經(jīng)營規(guī)?;⑵放聘叨嘶拿郊壠斩杵放?,提高消費者對普洱區(qū)域品牌和企業(yè)品牌的認知認可?!?018年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普洱茶品牌價值位居首位。
許多人問,好的普洱茶的標準是什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古”不“古”并不是評判普洱茶好壞的標準,古樹茶雖好,但也不是有些人吹噓的靈丹妙藥,“只要是口感好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有機、利于健康的茶就是好茶,不管是古樹茶還是臺地茶”,南康說。
近年來人們對于古樹茶的熱衷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對古樹茶資源的保護。比如瀾滄縣于2010年開啟了申遺之路,申遺主要涉及景邁和芒景兩個村委會,資源類型包括千年萬畝古茶林以及散落在景邁山的眾多古村落等。2012年11月,景邁山古茶林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預備名單》。隨著申遺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當?shù)叵群蟪雠_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修訂《瀾滄縣景邁山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政策法規(guī),為景邁山實行“減法”保護。但不可忽視的是,熱衷的背后也存在對古樹茶資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行為。不加節(jié)制的貪欲和瘋狂,在山間茶林中時有發(fā)生。
除了拿臺地茶冒充古樹茶,擾亂普洱茶市場,還有人打過“領養(yǎng)”的幌子來“保護”古樹茶,致使古茶樹過度開發(fā)采摘,上千年的茶樹,用不了幾年就“保護”死了。一些茶農曾經(jīng)為了增產,拼命給古樹茶施肥,打增長素,使得每年的茶葉都采個精光,連老葉、芽頭都不放過。不僅如此,擅自移栽、砍伐古茶樹的行為仍時有發(fā)生。
好在從2018年7月起,《普洱市古茶樹資源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標志著普洱市古茶樹資源的保護步入規(guī)范化、法治化軌道。
《方圓》記者也在景邁山看到了當?shù)厝藶楸Wo古茶林的可持續(xù)所做的努力,比如景邁山茶林不允許承包給外地客商;茶農們成立合作社,在進山的入口處設卡盤查,外面的茶葉、私自購買的農藥、與當?shù)亟ㄖL格不符的建材甚至瓶裝啤酒,一律不得進山;茶農們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性極高,甚至“辦個集體活動都會拿袋子裝垃圾”,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