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摘 要: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變成當前民生問題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業(yè)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問題。本文基于管理學的“預警”和醫(yī)學的“組合干預”理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成因進行探究,并從自信、心理耐受力、性格、親情觀、社會觀五個方面進行數(shù)據(jù)的對比和分析,厘清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現(xiàn)狀和志愿服務介入機制模型。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志愿服務;介入機制
據(jù)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國留守兒童狀況調查”顯示我國目前留守兒童數(shù)量超過6000萬,占整個農村兒童的37.7%。近年來,留守兒童因心理問題導致的自殺事故頻發(fā),傷害、性侵等違法犯罪層出,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無法避免的問題。
通過系統(tǒng)研究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的相關理論,調研分析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現(xiàn)狀,為高校志愿者進一步實施留守兒童心理危機志愿服務提供理論參考。
一、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狀況調研
1.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現(xiàn)狀分析
通過發(fā)放問卷等形式對湖北省部分鄉(xiāng)鎮(zhèn)512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學生進行對比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08份,有效率為99.22%。問卷從自信、心理耐受力、性格、親情觀、社會觀這五個維度考察調查對象心理狀況,用評分計分卡對每份問卷進行相應的計分后,進一步將問題聚類分析,得到分析結果。
由表1可知,留守兒童在各影響平均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兒童,反映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態(tài)總體弱于非留守兒童。
2.危機類型分析
據(jù)此,將留守兒童心理危機分為五類,(1)自信型危機。主要從調查對象的目標、主見性和表現(xiàn)力方面考察;(2)心理耐受力型危機。主要關注對環(huán)境的耐受力和對應激事件的耐受力方面進行判別;(3)性格型危機。要重點區(qū)分活潑好動型、固執(zhí)叛逆型、散漫型和自我型的兒童,對不同性格的兒童則有不同的考察標準,如:對于活潑好動型的考察可以從樂觀、好奇心和焦躁三方面進行預警分析;(4)親情型危機。主要注重關注父母對調查對象的關注程度和行為方面,尤其要從調查對象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子女對父母的關心程度的滿意度和反應,兒童對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表現(xiàn)等;(5)社會觀型危機。主要是從調查對象對社會安全和自身安全的認知方面進行考察。
二、志愿服務介入機制研究
當前,高校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調查結論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務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介入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源上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因此,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危機的志愿服務介入也主要從這三方面展開。而對于不同類型的心理危機,采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1.自信型危機
針對自信型危機,在學校方面,協(xié)助建立留守兒童定期訪談制度,重點把握其心理狀況;在課堂和課外活動上,提高自信缺乏兒童的參與度;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興趣項目,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愛好與長處;舉辦多種競技小比賽,給予孩子們更多展現(xiàn)的平臺。
在家庭方面,協(xié)助家長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頻率和互動次數(shù);鼓勵孩子做喜歡的事,并在他們表現(xiàn)時給予高度贊賞;重視孩子發(fā)表的觀點和意見,平等對待。
在社會方面,提高社會對于留守兒童的關注程度,讓更多的社會人士進入留守兒童的生活,關愛他們的健康成長;增加對于留守兒童地區(qū)的資助,改善教學設施和生活環(huán)境,幫助其開展更多的活動。
2.心理耐受力型危機
針對心理耐受力型危機,在學校方面,有意識的加強對兒童關于挫折的正面教導,幫助其理解挫折的正確含義;引導其面臨挫折時的做法,幫助掌握正確處理困難的能力;關注在學校生活中常見的挫折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
在家庭方面,幫助建立起遇到不能解決的困難尋找父母老師幫助的意識;樹立榜樣,家長在平時的言傳身教中以正面形象面對挫折;在孩子勇于面對挫折時給予鼓勵,幫助其盡快走出挫折的陰影,并能找到挫折的意義。
在社會方面,專業(yè)的社會機構對于心理耐受力缺乏兒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耐受力訓練,幫助其提高心理耐受力。
3.性格型危機
針對性格型危機,在學校方面,開設心理健康課,讓留守兒童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正確面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開展健康陽光的體育活動和社團活動,幫助其融入集體,吸收正能量。
在家庭方面,家長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的溝通;引導孩子養(yǎng)成向家長吐露心聲的習慣。
在社會方面,調動社會力量能夠給予留守兒童學校一些心理健康建設方面的幫助。
4.親情型危機
針對親情型危機,在學校方面,加強親情教育,讓孩子感受親情,正確認識親情;增加與孩子父母的聯(lián)絡,讓父母能夠了解孩子的校園生活與情緒變動。
在家庭方面,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各家庭成員之間關系和諧,聯(lián)系密切;增加與孩子的溝通次數(shù),多方面了解孩子,參與孩子的生活;詢問孩子對家庭建設的具體看法,對父母工作的支持度以及期望;父母增加與祖父母的溝通,為孩子做示范與榜樣。
在社會方面,幫助建立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渠道。在各地建立留守兒童服務站;增加社會關注,重視隨遷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給予在外務工人員探親假。
5.社會觀型危機
針對社會觀型危機,在學校方面,社會認識教育,教育孩子認識對與錯、善與惡;開展社會實踐課,引導孩子們接觸真實的社會。
在家庭方面,家長樹立正面的榜樣,不在孩子面前發(fā)表過于消極的言論;不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其認識到世界是有一些不公平、不完美的地方,引導他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
在社會方面,深入法制教育宣傳,傳遞社會的正能量;開展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帶領留守兒童在實踐中全面認識社會。
三、小結
通過比較調查,本文對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從自信、心理耐受力、性格、親情觀、社會觀五個維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界定出五類心理危機預警類型,提出了對應的志愿服務介入機制,為以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也為項目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碧昌,朱焱,余應筠,石水芳,熬毅.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分析[J].兒童保健,2015(9).
[2] 朱斯琴.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基于四省農戶的實證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
[3] 余學.寧夏貧困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現(xiàn)狀及干預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4.
[4] 賈文華.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關系[J].發(fā)展與教育, 2012(1).
[5] 胡會麗,陳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6] 劉琴,孫敏紅,趙勇,張帆,王宏.影響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相關因素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