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多年來,志愿者服務逐漸受到國內博物館重視,志愿者逐漸成為了博物館日常館務工作、社會推廣服務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導覽講解、活動策劃、展覽布置等不同崗位的工作中發(fā)揮作用;但與國外優(yōu)秀博物館比較,我國大多博物館對志愿者活動的認識與利用,仍存在不少局限,本文擬從博物館傳播學角度審視志愿者服務的傳播意義,做一些探討。
[關鍵詞]志愿者服務;博物館傳播學;社會文化教育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從本質上說,它既是為了服務社會公眾而辦,同時,它又必須依靠社會公眾來辦,并且它必須依靠社會公眾的支持、贊助才能辦好。①基于這種認知,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運營,都積極采用了志愿者服務的活動形式;在歐洲,更早在19世紀便開始了“博物館之友”的嘗試與發(fā)展。志愿者服務,使博物館及其文化教育事業(yè)進一步走進社會公眾的生活,讓更多公眾參與到博物館的活動、工作之中。
所謂志愿者,顧名思義“是指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心和責任,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其實質是回饋社會,為社會提供服務,體現‘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的精神?!雹诮嗄陙?,志愿者服務慢慢受到了國內博物館同行的重視,志愿者逐漸成為了博物館日常館務工作、社會推廣服務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在導覽講解、活動策劃、展覽布置等不同崗位的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博物館業(yè)界對志愿者隊伍的組成、培訓和管理的相關研究亦不斷增多。
但與國外優(yōu)秀博物館比較,現時國內大多博物館對志愿者活動的認識與利用,仍存在不少局限??v覽蓬勃活躍的志愿者服務發(fā)展,筆者認為,須從博物館傳播學角度重新審視志愿者服務的傳播意義,方可在博物館工作開展中最大地發(fā)揮志愿者服務的作用。
一、博物館學與傳播學的結合
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tǒng)及其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傳播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同傳播學有著紐帶般的不解之緣。③站在現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與性質的角度來看,博物館具有著現代社會所期望的、天然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教育功能,對于社會導進、公眾教育、社會文化傳承發(fā)揮著獨特作用。融入傳播學研究的內容與傳播模式作分析,博物館面向社會公眾的相關功能有著顯而易見的傳播學意義。在現代跨學科整合發(fā)展的潮流之下,傳播學在博物館研究上的整合和應用滲透是必然發(fā)生的。這就是博物館傳播學的誕生背景。
作為一種應用研究的學科整合產物,博物館傳播學現時在國內博物館學研究中討論不多。這與國內博物館學研究尚在起步關系很大。而在國外,如美國,全世界博物館事業(yè)最發(fā)達、也是博物館學研究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普遍對博物館傳播學有著清楚認識與專門研究。例如在博物館學研究領域內占有頂尖地位的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其博物館學專業(yè)研究中,均設有專門的博物館傳播學專業(yè)或安排相關研究課程。④博物館傳播學在美國博物館學研究中的重視程度,亦可見一斑。
本文認為:博物館傳播學研究作為一種博物館學研究的應用性分析框架,是指對以博物館教育、文化傳播為最終目的的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傳播與人和博物館的關系的應用性分析研究?;诓┪镳^自身特有的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的屬性功能與社會職能,利用博物館傳播學作博物館功能運作效果的應用性分析,將對現時博物館學研究內的不少問題帶來新認識和新發(fā)展。
二、志愿者服務的博物館傳播學分析
博物館志愿者服務屬于博物館教育推廣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博物館館內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志愿者身份的特殊性,又決定了以志愿者為傳播主體、社會公眾為傳播客體的館外傳播過程的存在。因此,以下筆者將嘗試對目前國內的博物館志愿者服務作博物館傳播學分析,并試圖在博物館傳播學的分析框架下,重申一些過去已被提出、至今甚具嘗試意義的工作思路。
實現傳播必須具備四個最基本的條件,即傳播者、訊息、媒介和受傳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完成傳播活動。⑤對志愿者服務的博物館傳播學分析,正是基于這四項基本條件的具體考察。
(一)作為傳播者,志愿者具有身份特殊性
這種特殊性是整個志愿者群體的特征,可以理解為不同領域的志愿者之共同點。于博物館志愿者而言,他們既是在博物館館內工作的志愿人員,參與館內文化教育傳播過程,接受博物館對志愿者的專業(yè)培訓;與此同時,他們又具備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背景特點,與不同的城市社區(qū)、社會職業(yè)領域、階層群體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的社會關系。
可以說,志愿者既是博物館館內傳播的主體(講解員、)和客體(專業(yè)培訓過程的學員),又是以博物館志愿者為身份認可、知識背景、訊息來源的保證的館外公眾傳播的主體。這種在雙重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身份特殊性,決定了在博物館傳播學意義下,志愿者服務可以為博物館社會教育、文化傳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二)志愿者與傳播訊息的關系
傳播本質上體現為信息的流通,只有信息生成、傳播出去,并被受傳者接收,實現了信息共享,傳受雙方的各自需求獲得了滿足,傳播過程才有意義。⑥但訊息與信息不同,訊息是符號化了的信息,信息只有通過作為表達特定信息的手段或方式的符號才能傳播出去。
在面向公眾的傳播過程中,志愿者需要對公眾傳播的信息,是基于博物館展覽主題和館藏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是讓公眾獲得學校教育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更清楚了解人文社會的發(fā)展與社會傳承的精神文化。博物館以此作為進行社會教育與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很顯然,這些經由學者開拓鉆研的、艱深晦澀的學術研究成果是難以讓一般公眾接收、消化的。因此,將晦澀的文化教育信息轉變?yōu)槠樟_大眾所能理解的文化訊息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期間,志愿者作為博物館面向公眾的傳播過程的主體之一,起著必要的訊息橋梁作用。博物館通過向志愿者開展業(yè)務培訓、專題知識的課程學習,不僅令志愿者獲得自我提升的學習機會與交流平臺,同時也可以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希望向公眾傳播開去的文化知識、民眾共識、社會規(guī)則等社會教育的信息內容,以大多數公眾能夠接收的訊息面貌授與志愿者們。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員可以幫助志愿者對訊息的消化,指導他們以各自所熟悉的特定群體之語言,適應相關群體的公眾的理解力,對館內展覽傳播、館外介紹推廣提出改善意見,以便具體傳播中使這些訊息發(fā)揮更佳的傳播效果。
(三)傳播媒介與志愿者群體特征
傳播媒介是傳播過程中內容的載體,又稱信道。缺乏傳播媒介的傳播,信息無法實現交流。尤其在通訊科技手段十分發(fā)達、信息交流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缺乏傳播媒介,僅憑傳播主體的親身傳播,其低效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通訊手段的進展又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對于“因循守舊”的博物館來說,應用新媒體是值得注意的挑戰(zhàn)與機遇。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文化傳播之影響力,成為業(yè)界日益關注的研究內容。
志愿者與新媒體的關系恰恰可以成為其中一種工作思路。
基于實地調查的情況,結合相關志愿者活動研究的結論可知,當前國內大多博物館在開展志愿者服務時都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博物館志愿者人員構成較單一,志愿者主體群以在校大學生為主。⑦更加不足的是,而其中集中在歷史、人類學、旅游和外語這幾個學科,其他專業(yè)則少之又少。這種志愿者知識結構的過于集中化對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⑧
這種現狀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立刻改變的,但博物館可以利用這種現狀作權宜之計。眾所周知,年輕人正是現代通訊科技的忠實追捧者,諸如E-mail、ICQ、網上論壇、QQ、MSN、微博、微信等等,每一代年輕人都無不例外地追捧著某種通訊科技的時代新寵。作為志愿者隊伍主要構成的大學生,是博物館最希望吸引的群體之一,他們熱衷科技時尚的群體特點正好可以讓博物館在推廣社會教育、文化傳播中充分利用。
同樣,原理可以作用在擁有不同社會人群所構成的志愿者隊伍上。因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有著各自所習慣的交流方式,這些都是僅憑博物館從業(yè)者所考慮不到、也不熟悉的內容與方式。針對不同群體所習慣于面向的傳播媒介,展開作相適應的傳播,方為博物館傳播的有效之計。
(四)受傳者:志愿者隊伍的社會輻射力
受傳者是單向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的終點。撇除活動反饋不談,更多時候,博物館傳播實際上是一種單向傳播的過程。那么,如何將這種文化教育傳播的信息更廣泛地傳播開去,是博物館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這一分析框架下,志愿者所能發(fā)揮的傳播作用是相當值得注意的。
首先,需要注意志愿者所能參與的傳播過程。志愿者所能參與的傳播過程,幾乎包括所有傳播類型: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⑨具體指:志愿者在博物館志愿者培訓學習、導覽講解過程中的自我傳播;志愿者在培訓學習過程中的志愿者間交流、面向家庭的家庭交流和走向與個人社會關系交流的人際傳播;志愿者在博物館志愿者工作隊伍中參與組織管理過程、及其在館外對所在社區(qū)、團體等的組織傳播;志愿者通過網絡或其他現代媒介方式與群體分享的大眾傳播。這些傳播過程在以上敘述中多已有所涉及。
其次,基于志愿者所能關涉到的各類不同傳播過程和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背景特點,志愿者的社會輻射力值得注意。一個志愿者,不僅可以將其經歷體驗與學習體會向家庭、好友分享,還可以向他所在的社區(qū)、就職單位、班級、業(yè)余愛好者團體分享。事實上,這種直接交流分享的人際傳播,雖然在傳播廣度上比不上通過網絡通訊等手段展開的大眾傳播,但由于其傳播網絡是建立在相熟的人脈關系上,因而往往會比大眾傳播更為感染、吸引受傳者們。
在這種傳播效果之下,通過志愿者們,博物館不單可有效將展覽信息、文化教育信息傳播開去,更有利于市民之中逐漸形成一種對社會服務、志愿奉獻的認可,鼓勵未來更多感興趣的民眾參與進來。
結語
目前國內博物館運營與志愿者服務的現狀與一些問題,或處處說明以上一些想法仍有不成熟、不適應的地方;但作為工作思路的開拓,在博物館傳播學的分析框架下,筆者相信這些工作思路富有實踐意義與價值,是值得嘗試、改進、堅持的。
當然,其中也有許多不足,仍值得日后展開調查研究。例如志愿者與受傳者的部分,有關如何發(fā)揮志愿者積極參與博物館文化教育傳播的問題,不僅需要博物館在培訓、管理中提升志愿者的榮譽感、成就感與充實感,還需要在志愿者具體參與館外傳播過程中,實施持久有效的激勵機制。這些種種都告訴我們,中國博物館事業(yè)還有很多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王宏均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P328;
[2]蘭國英,楊嶺.試論我國博物館的志愿者活動[J].東方博物,第二十輯,2006年3月;
[3]董小軍.博物館傳播學淺議[J].中國博物館,1987年4月;
[4]陸建松.關于我國博物館學研究及其學科建設的思考[J].東南文化,2009年第6期;
[5]樊昌志,王勇,唐曉玲.傳播學應用教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P74;
[6]同上;
[7]蘭國英,楊嶺.試論我國博物館的志愿者活動[J].東方博物,第二十輯,2006年3月;
[8]廣州市文化局編.博物館與青少年——廣州2006國際博物館日館長論壇論文集[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詳見汪喜的《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的現狀與展望——以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為例》,P263-267;
[9]王本朝,杜積西.傳播學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P36。
作者簡介:周少花(1968—),女,助理館員,現任職佛山市祖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