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結構建筑時我國未來建筑的新方向,它也被稱作是21世紀的新型“綠色建筑”。這種建筑有著比較顯著的優(yōu)點,比如說它的用鋼量相對來說比較少,這也就導致了建筑的重量比較輕,施工比較快,效益也更加的高。正是因為這些優(yōu)點,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非常迅速。這樣中國未來的資源短缺問題被解決了。由此可見,我國鋼結構建筑的未來發(fā)展必定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長遠的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鋼結構;能源;綠色環(huán)保;市場潛力;發(fā)展前景
在現(xiàn)代的建筑中,鋼結構是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結構形式,在前面我們也說到,它有用鋼量小,重量也比較小且更易于施工等種種優(yōu)點。在近幾年我國的建筑中,大部分都是使用的鋼構結構。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掌握設計輕鋼結構技術和施工技術,在許多的工程中都不難發(fā)現(xiàn)輕鋼結構的影子,比如說我們常見到的倉庫、車庫、商場和體育館等。輕鋼結構相比于傳統(tǒng)的建造方式的優(yōu)點我們在汶川地震中可見一斑,調查研究證明鋼結構有更為強大的抗震能力,所以說,這種21世紀的“綠色建筑”在大型工廠、高層建筑、住宅建筑、大跨度空間結構中更能體現(xiàn)出其自身的價值。
一、鋼結構建筑的發(fā)展意義和方向
不管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鋼結構是公認的有“光明的發(fā)展前途”,鋼管混凝土結構有著優(yōu)越的抗震性能,有著更強的抗壓能力,除此之外還節(jié)省建筑材料,在施工的過程中相對來說也比較簡單。
在鋼結構的發(fā)起階段,多是使用在大跨度單層房屋的建筑結構中,比如說一些廠房、倉庫等,后來在一些小型的公共建筑的住宅的建造中也開始逐漸使用鋼結構。小型公共建筑的數(shù)量比較多且面積非常大,使用更加節(jié)省能源且性能更好的鋼結構非常適應于我國資源短缺且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住宅的建造過程中,鋼結構部件輕、施工更加簡便等等優(yōu)點也是使用鋼結構的意義所在。
這是鋼結構型建筑對于我們國家又十分重要的意義,我認為,我們國家的鋼結構在未來還在向以下的方面發(fā)展:
1.能源建設還會加快,鋼結構在工廠建造中的使用非常的普遍,在未來一些工廠的主廠房用鋼量會增加包括火力電廠用鋼、風力發(fā)電用鋼等等。
2.隨著各種跨江、跨海、多層立交橋的建設,在交通工程橋梁建設這一方面的結構會有所增加。
3.在許多城市中建設了輕軌、地鐵等交通建筑,在這些建筑中,用到的也都是鋼結構,城市基建中鋼結構的使用會持續(xù)增加。
二、鋼結構的發(fā)展優(yōu)勢
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混凝土建筑,在重量上,鋼結構建筑的重量要輕很多,但是,鋼結構建筑的強度遠遠的大于混凝土建筑的強度,經過一些地震后資料的對比,鋼結構的建筑抗震能力也遠遠的強于混凝土建筑,有這么多的優(yōu)勢,在大跨度空間結構、高聳結構等一些建筑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使用鋼結構的建造方式。除此之外,鋼結構相較于傳統(tǒng)的混凝土結構而言,會產生較少的建筑垃圾,會使用更少的建造材料,于資源與環(huán)境一方面來看的,鋼結構必將會是建筑構造的“中堅力量”。
三、鋼結構市場增長潛力和發(fā)展前景
鋼結構自身有非常明顯的優(yōu)勢,在我們國家的建造市場中也有著非常遠大的前景。我們國家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產鋼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由此可見,在市場供應方面,數(shù)量非常充裕。除此之外,我們國家的切割技術也有非常大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展,焊接、切割技術的日漸成熟為鋼結構的快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鋼結構技術、企業(yè)的發(fā)展,我國的鋼結構產量和粗鋼產量的比例也將逐漸明顯的提升。2008 年北京奧運會“水立方”和“鳥巢”等標志性建筑的建成,使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轉向了鋼結構建筑產業(yè)。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有很多高水平的鋼結構展館,這給中國鋼結構市場帶來一片大好春光。經過這么多年的發(fā)展,我國鋼結構的產量一直不斷地增加,隨著現(xiàn)代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的結合和應用,鋼結構市場必將會越來越好。
四、結束語
鋼結構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取得不斷地發(fā)展,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將會占有一席之地,這就要有足夠的能夠適應現(xiàn)代化鋼結構工程建設需要的專、精、高的人才,這也是我們一直刻苦、努力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侯召欣.大力推廣應用鋼結構新技術[J].建筑結構,2000(308):12- 14.
[2]李世俊.鋼結構市場和鋼結構用鋼[J].鋼結構,2001(6):72-75.
[3]陳祿如.我國建筑鋼材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鋼結構與建筑業(yè),2001(1):20-25.
[4]Chen L R.Review and prospect of steel structure in China[A].Liu W Z,Wang B Q.Proceeding of Sixth Pacific Structural Steel Conference[C].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2001:26-31.
[5]王亞.臺灣9.21大地震特點及震害經驗[J].工程抗震 ,2000(2):42-46.
[6]黃炳生.日本神戶地震中建筑鋼結構的震害及啟示[J].建筑結構,2000(309):24-25
作者簡介:
李懷明(1996—),男,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學歷:本科,就讀于遼東學院城市建設學院B1508工程管理專業(yè),學號:1412150816 研究方向:淺談中國未來鋼構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