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住窯洞、睡土炕,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池……習近平在梁家河這個黃土高原村落的青春足印,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他腳踏大地、扎根人民、履行使命的奮斗軌跡。在梁家河村民的眼中,當年的習近平是敢說敢做敢擔當?shù)暮煤笊?/p>
習近平曾寄語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他的梁家河歲月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注腳。從15歲到22歲,溝壑縱橫、山梁如刀削斧劈的黃土高原,見證了習近平的成人禮。其實,在“恰同學少年”的寶貴青春年華里,很多人都曾有過拼搏奮斗的足跡,心中都淌著一條梁家河。
梁家河,是黃土高原上一個小小的村落。這里是習近平走向社會的起點。梁家河的日子好了,鄉(xiāng)親們一次次給習近平捎個信兒,傳遞著幸福生活的喜訊,盼著他回梁家河,看看這里的新變化。
2015年2月13日,距離農(nóng)歷新年還有5天。這天一大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從北京乘飛機一到延安,就轉(zhuǎn)乘汽車前往革命老區(qū)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東南5公里處的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送上他自己掏錢給全村置辦的年貨。
深處黃土高原腹地的梁家河村溝壑縱橫、墚峁交織,一排排土窯依山而建。 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梁家河村插隊落戶,后來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在這里勞動生活了7年。他組織帶領(lǐng)群眾修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yè)社、打大口井、發(fā)展沼氣,改善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當年淤地壩造出的耕地,如今已是畝產(chǎn)1000多斤的高產(chǎn)田。在梁家河村的2400多個日日夜夜,習近平同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結(jié)下了深厚感情,增長了見識和本領(lǐng),錘煉了意志和品格,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岔、一峁一梁都飽含深情、常常牽掛。
上午11時許,習近平乘坐的汽車一進入梁家河村村口,當年建造的一塊淤地壩就展現(xiàn)在眼前,石碑上寫著“知青淤地壩”。習近平隨即下車,同迎候他的昔日的“小伙伴”們挨個握手,歲月雖然滄桑了當年“小伙伴”們的臉龐,但是他仍能親切地叫出他們每個人的小名。
“盈兒,你可老了?!绷暯揭谎劬驼J出了村民王憲軍,叫著他的小名。習近平和王憲軍攀談起來,一起回憶當年建造淤地壩的勞動場景。王憲軍流利背誦出當年習近平為大家編寫的“戰(zhàn)斗口號”:“決戰(zhàn)1974年,干部帶頭抓路線,群眾都是英雄漢……打壩一座迎新年?!绷暯近c點頭:“40年了,你還記得呀!”
“近平回來了!”“總書記來了!”安靜的梁家河沸騰了。習近平用當?shù)胤窖韵蜞l(xiāng)親們介紹隨行的夫人彭麗媛:“這是我的婆姨?!编l(xiāng)親們都來了,梁家河村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從村口的石橋到村委會不到百米的距離,習近平走了近20分鐘,他親切地和鄉(xiāng)親們打著招呼,邊走邊聊。路過的窯洞,他都能準確地說出當年居住的是哪一家。
村民劉金蓮家的窯洞隔壁,就是知青窯?!爸嗯f居1號院”的牌子,掛在劉金蓮家的老窯洞上,窯洞懸掛著幾串黃澄澄的玉米和紅艷艷的辣椒。這兒是習近平到梁家河的第一個住處,還保持著原貌,小院干凈整潔。一跨進院門,習近平就指著靠外邊的那孔窯洞說:“我剛到梁家河時,就住這間。”他指著另外兩孔窯洞對劉金蓮說,你大(陜北方言,意為父親)你媽住這間,你們兩口子住那間,習近平風趣地說,“那年你們兩口子新婚,我們這些知青還來鬧過洞房咧。 ”
這一次,習近平同插隊時的房東劉金蓮憶往事、話家常,拉了很長的話,劉金蓮給習近平“送”了自己做的兩雙手工布鞋:“這兩雙鞋是你一雙,你婆姨一雙?!绷暯叫χ舆^,并堅持付了錢。
聽說總書記來了,村民們十分激動,紛紛趕到村委會小廣場,聚攏到習近平身邊,爭著向他問好。習近平同他們一一握手、親切交談。全村男女老少按照13個姓氏,分13次分別和習近平照全家福。一張張照片中,在鄉(xiāng)親們的笑臉簇擁下的習近平,笑得很甜。
不管走多遠,也不論分別多久,有一種牽掛總能穿越千山萬水。在村委會的大院里,習近平深情地對圍攏在身邊的鄉(xiāng)親們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第一步就來到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習近平動情地說,當年鄉(xiāng)親們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淺。“我那時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什么都不會。后來都學會了,搟面條、蒸團子、腌酸菜,樣樣都行,那個酸菜很久不吃還挺想的?!绷暯秸f,我在這里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皬哪菚r起就下定決心,今后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春節(jié)快到了,習近平“給大家拜年,祝鄉(xiāng)親們羊年大吉、喜氣洋洋、蒸蒸日上、吉祥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知不覺,已過了晌午。在當年老支書梁玉明家,主人熱情邀請習近平留下吃頓簡單的農(nóng)家飯。習近平給彭麗媛介紹桌上每道菜叫什么,用什么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特色。飯桌上,習近平和鄉(xiāng)親們談笑風生,過去的時光仿佛就在昨天。餐后,他堅持留下了30元的飯錢。
下午3時許,習近平依依不舍地同鄉(xiāng)親們告別,馬不停蹄趕往延安市,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qū)脫貧致富座談會。
1969年1月13日,不滿16歲的習近平登上了從北京開往延安的“知青專列”。
經(jīng)過長途顛簸,3天后到達“塵土飛揚”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習近平和其他14名知青一同被分配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插隊生活。
掏地、挑糞、耕種、鋤地、收割、擔糧,別人怎么做,習近平就跟著學。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向村里人請教,漸漸地所有農(nóng)活都熟悉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對于習近平來說,梁家河最難忍、最惱人的是跳蚤。陜北人叫它“虼蚤”。習近平皮膚過敏,跳蚤叮咬后用手一撓,就腫起了紅疙瘩,越撓越癢,痛苦不堪。習近平他們尋找著對付跳蚤的各種辦法:給炕上撒六六粉;進門的時候抖抖褲腳;有時燒一鍋開水,把衣服燙一燙。
在梁家河,習近平迅速立下了“扎根農(nóng)村”的決心,并帶著“融入群眾、融入鄉(xiāng)村”的團結(jié)觀,努力彌合著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異,過了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每過一關(guān)都是一份磨礪,都有一份收獲,不斷積蓄著人生升華與超越的能量。這種苦難的磨礪,既是物質(zhì)上、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心靈上的。他最終經(jīng)受住了考驗,真正融入這個小山村,腳踩紅色大地、心貼窮苦百姓、撲下身去,投身火熱實踐,將梁家河認作第二故鄉(xiāng)。他從剛開始干活只能掙到?jīng)]有婦女高的6個工分,兩年后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
對農(nóng)村里的各種活計,習近平已經(jīng)干得很嫻熟了。他還學會了自己捻毛線、補衣服、縫被子,帶來的針線包派上了用場,盡管針腳不那么齊整,但也有模有樣。他說,自己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時打下的基礎(chǔ)。到梁家河兩三年后,習近平已經(jīng)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條溝、每一座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戶人家。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nóng)活,到鄉(xiāng)親們眼里能吃苦、愛讀書的好后生,習近平逐漸贏得了老鄉(xiāng)們的信任。很快,他成了村里的青年積極分子。1973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
在陜北農(nóng)村,人們通常在河邊挖個滲水坑作為飲用水源。這樣的滲水坑被當?shù)乩习傩战凶鳌胺核?,人畜共用,很不衛(wèi)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發(fā),泛水井就會淤滿污泥,村民無水可吃。習近平跟村民商議,在村子中央一塊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開始見水,那水冰涼刺骨,近平下到井里,兩條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頭,一干就是挺長時間,實在撐不住了再換人。”梁玉明回憶。
在這里,習近平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全村的“主心骨”“領(lǐng)頭雁”。梁家河的村民講,“近平不搞形式主義,不搞那個年代時興的學習、運動,而是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糧食,他就帶領(lǐng)大家打淤地壩;村里缺水,他就帶領(lǐng)大家挖深水井;為了方便村民縫補衣服、磨面磨粉、購買日用品和農(nóng)具,他就給村里辦起了縫紉社、代銷店、鐵業(yè)社、磨坊。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特別是在當時的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搞副業(yè)是有風險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眾需要、對集體有利,習近平就會在嚴謹把握政策的基礎(chǔ)上,帶領(lǐng)大家堅決地干。這就是一種擔當。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而且都辦得轟轟烈烈。在他的精心治理下,梁家河由原來一到青黃不接時就全村出動出去乞討的貧困村莊變成一個告別了食不果腹的生活,不僅衣食無憂,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的新農(nóng)村,生動地詮釋了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務(wù)實作風!
2013年5月4日,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說:“我到農(nóng)村插隊后,……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p>
當年從北京到梁家河,習近平隨身帶的兩個箱子裝滿了書。在梁家河的艱苦歲月里,勞動強度高,體力消耗大,雖然身體十分疲憊,又經(jīng)常餓肚子,但習近平從未忘記理想和信仰,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那時不通電,天黑后不久,整個梁家河就早早地進入了夢鄉(xiāng),只有習近平的窯洞還透出一絲光亮。沒有人知道,這微弱的燈光給習近平帶來了怎樣的光明。
梁家河的村民們對當年習近平的直觀印象是“愛看書”“好學”。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jīng)常在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書籍、文學巨著,也有科技讀物。在村民劉金蓮的記憶里,那時候不通電,習近平就在煤油燈下看書,光弱如豆,經(jīng)常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晨起來,臉、鼻孔、眼眶都是黑色的,連咳出的痰都是黑的。他的臉有時被熏得黝黑,大家戲稱他“黑包公”。
在習近平曾經(jīng)住過的窯洞里,一盞用墨水瓶自制的高腳煤油燈非常引人注意,村民說,“除過生活用品之外,整個都是書”。他讀史書,知古而鑒今;他看洋書,學西為中用;他熟讀馬列,自覺修煉政治品格。他喜歡閱讀的中外文學名著有《三國演義》《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等等。作家路遙曾驚嘆說,習近平年齡比他小4歲,知識面比他廣得多,志氣比他高得多。
習近平是個書癡。他得知一位來自北京五十七中的知青有本《浮士德》,就跑了30里路去借這本書?!拔铱戳艘彩菒鄄会屖帧:髞硭燃绷?,一到趕集的時候,就通過別人傳話,要我把書給捎回去。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不放心,又專門走了30里路來取這本書。我說,你還真是到家門口來討書了,那我還給你吧?!?/p>
習近平當時愛把報紙收集起來,閑暇時看。他住的窯洞,墻上貼滿了《人民日報》《陜西日報》。田間地頭、煤油燈下,一個人靜靜地一頁頁翻書看報。這一剪影般的印象,成為許多梁家河百姓至今難以抹去的珍貴記憶。習近平插隊時期對“有字之書”的學習閱讀不是枯燥、呆板地死讀書,而是在建設(shè)梁家河的廣闊天地中,是與學習“無字之書”同步進行的。他始終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既把書讀“厚”,各類型、多類別比較綜合著讀,也把書讀“薄”,在不斷的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qū)嵺`學習中打牢成長根基、練就過硬本領(lǐng),把讀書與求知、修身緊密相連,并作為日后成長的一種積淀。
離開梁家河這么多年,習近平和這片土地的“臍帶”從未中斷。多年以后,習近平對梁家河作了深情的回望。在他看來,梁家河是一所學校,他在這里收獲很多。他說:“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h3>青春奮斗的答案在這里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F(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這是習近平于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也是他自己的“青春總結(jié)”。
梁家河的7年中,習近平矢志不移,入團、入黨申請一次次得不到批準,但他仍以堅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遞上去。他先后寫了8次入團申請、10次入黨申請,終于被組織批準入團、入黨,后來被推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他這樣寫道:“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名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在習近平看來,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貞浧鹪诹杭液拥牟尻牃q月,他曾對記者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過后的軌跡。經(jīng)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p>
心在哪里安放,人就會在哪里綻放。在梁家河的7年歲月,習近平從“中國農(nóng)村”這部大書里讀懂了“實際”,從“中國農(nóng)民”身上讀懂了“務(wù)實”,從“干在實處”中鑄就了強烈的責任擔當。在用雙腳丈量著黃土高原的寬廣和厚度的這段時間,“為老百姓謀幸福”的信念在習近平的心中悄然扎根,他立志要改變?nèi)罕姷纳a(chǎn)生活條件,也培養(yǎng)出了他不變的信念和初心,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和使命。這是習近平與黃土地的不解之緣,從中國的大地、中國的社會中汲取到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從梁家河出發(fā),歷經(jīng)風雨和變遷,一直走到中南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脈絡(luò)清晰可見!實踐證明,無論環(huán)境條件多么艱苦,無論現(xiàn)實生活多么艱難,只要有實干巧干的勁頭,只要愿意潛下心來接受艱苦歲月的磨練,以后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處變不驚、應(yīng)對自如。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這是習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的梁家河記憶,之于廣大青年是本勵志教科書,之于中國,其意義則遠遠超越“勵志”。多年以后,人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品格,與領(lǐng)航人青年時代在“梁家河學校”錘煉而成的意志品格交相輝映。
2015年2月,習近平回到了梁家河。他動情地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梁家河的“大學問”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詮釋。
“如今的梁家河呀,與往年不一般……”有人用改編的歌詞唱起了今天的梁家河。梁家河村的馬路旁、廣場上、窯洞前,到處是火紅的燈籠,村里人用熱鬧的陜北大秧歌迎接八方游客的到來。在梁家河,可以看到不少黨員在這里過難忘的“政治生日”:面向鮮紅的黨旗,重溫入黨誓詞,發(fā)表生日感言,接受“政治生日賀卡”,上一堂特殊的“情景黨課”。梁家河“政治生日”,是一次黨性再教育、思想再升華、人生再出發(fā)。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條深藏心間的梁家河,她不光是地圖上一個簡單的坐標、生命中一段曾經(jīng)的歲月,更是人生觀、價值觀扎根生長的精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