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所言,是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堅守的座右銘。
近日聽說有人在討論40歲以后還要不要工作?讓人費解又憂心。古往今來空想與實干,好吃懶做與勤勉奮進一直都共生并存。
有一個這樣的笑話:兩個叫花子分別表達著自己的愿景,甲說假如我發(fā)了財,我就買它500石米。我在米堆里頭,餓的時候左邊吃一口,右邊吃一口,多么快活;乙說,如果我發(fā)了財,我一定買它一大堆棉絮。我就睡在棉絮上頭,左邊冷往左邊堆里鉆鉆,右邊冷就往右邊堆里滾滾,溫暖一生。
兩個叫花子窮困了一生,直到死去。
還有一個故事也頗有意味。說的是蜀地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一天,窮和尚跟富和尚請教說,我想到南海,你看怎么樣?富和尚說,你靠什么去那么遙遠的地方呢?窮和尚說我有一個瓶子和一只碗。瓶子用來盛水,碗用來裝飯。他回答得十分自信。富和尚哈哈一笑說,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志向租一條船去南海,但一直沒有能夠如愿。而你只靠一個瓶子和一只碗怎么可能到達南海呢?一年以后,那位窮和尚從南海歸來,富和尚卻還在為他的船而奔忙呢。
實干比空想重要得多!
東晉名士王濛喜好空談,一日王濛約了幾個名仕去驃騎將軍何充那里閑聊天,何充只顧處理公務,沒有搭理他們。王濛不滿地說,我們是來跟你聊天、談學問的,你還悶著頭干你那點事兒不理我們?何充答到,我不干這些事,你們這些清談家靠什么活著呢?
復旦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馬相伯曾經(jīng)專門撰文痛斥那些不思進取的國人。他說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肯努力,說白些就是好吃懶做。
胡適曾經(jīng)指斥那些終日里長在麻將桌上的人說:“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到哪一個長進的民族、文明的國家肯這樣荒時廢業(yè)的!”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巴比倫文明是最富裕的文明。古巴比倫地處歐亞非交界處,靠近地中海,商業(yè)十分發(fā)達,積累了大量財富,但很快他們就開始追求享樂。神圣羅馬帝國的奠基人查理大帝在參觀了巴比倫遺址以后這樣感嘆:這個文明必然滅亡,因為它沒有進取精神,它不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所以它早已無影無蹤。
德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赫舍爾告誡人們:做人就意味著處在旅途中,意味著奮斗、等待和盼望。
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腳踏實地,奮斗不息,勤于工作一直是主旋律。
聞一多先生有這樣的至理名言:“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薄叭思艺f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p>
著名詩人臧克家在回憶聞一多30年代的學術生涯時,這樣描述: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一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fā)凌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不動不響,無聲無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極盡苦力,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一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50歲的朱自清病逝的時候,體重只有30多公斤。他在清華20多年,不辭勞苦,先后開了16門課,校長梅貽琦送給他八個字:為了責任,虧了身體。
史家介紹,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其中12個生日是在征戰(zhàn)出巡中度過的。這不禁又使我們想起了戚繼光那句有名的自我刻畫: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在廣東,一般把潮汕人比作中國的猶太人。一句“寧可睡地板,也要做老板”的名言便是他們奮斗的真實寫照。如果你在潮汕人開的鞋店里買鞋,他可以爬上爬下翻箱倒柜為你拿出幾十雙試穿,最終你認為沒有中意的,他依然會笑容滿面地連聲抱歉……
說到底,勞作是一種本分,美滿的生活是付出之后的得到。
如果把自己的工作與人類財富的積累和社會文明的進步聯(lián)系在一起,其意義更充滿了高尚的色彩。
183年前,一個17歲的小伙子在一篇作文中這樣寫道: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祉而獻身的職業(yè),那么,我們就不會被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是默默無聞的,但將永恒地發(fā)揮作用并長存于世,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弊髡呤歉咧猩R克思。
五年前一句催人的話語在青年中傳播開來:“現(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闭f這話的是總書記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