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陳維雅,蔡育銀
(1.南方醫(yī)科大學深圳醫(yī)院,廣東深圳 518101;2.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廣東江門 529031)
妊娠紋是膨脹紋的一種,是妊娠過程中出現的一 種病理性皮膚改變,其早期表現為暗紅色或紫紅色的條紋,然后色素脫失、萎縮,穩(wěn)定后呈現出一種白色或銀色的條紋[1]。妊娠紋主要分布于腹部,亦可見于胸、背、臀部及四肢近端。有研究顯示妊娠紋的發(fā)生率為77.9%[2]。妊娠紋雖然不會對身體機能產生明顯影響,但由于可引起皮膚永久的疤痕樣變化,妊娠紋被認為是一種外表損毀性病變,可導致局部皮膚瘙癢和不適,對部分孕婦帶來較大的心理負擔,并影響其生活質量[3-5]。妊娠紋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為進一步了解妊娠紋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研究采用1:1配對病例對照研究方法,對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江門市某三甲醫(y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初產婦進行調查,以期為制定相關預防措施提供參考。
1.1 對象 將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產科住院分娩的90名腹部有妊娠紋的初產婦作為觀察組;選擇同時期在同一病區(qū)住院分娩的90名腹部無妊娠紋的初產婦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按病例組的孕周(±7 d)、年齡(±3歲)進行匹配。納入標準:初產婦,單胎,足月妊娠,年齡20~40歲,妊娠紋位于腹部者;孕期不存在需要限制活動的合并癥/并發(fā)癥,如妊娠合并心臟病、妊娠期高血壓、流產、早產、胎膜早破、前置胎盤等;有正常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孕期無規(guī)律產檢或產檢資料不詳者。所有對象均為漢族人,在江門市居住超過1年。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方法 由2名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助產士在產婦分娩后,通過問卷調查和復查病史(查閱產檢記錄和住院記錄)進行資料收集。①孕產婦資料。內容包括年齡、身高、懷孕前體質量、孕期經過(有無需要限制活動的產科或內科合并癥)、孕期的運動形式和運動量、孕期腹部是否使用過皮膚保濕劑(潤膚油/乳霜)、母親或姐妹生育后腹部是否有妊娠紋、妊娠紋出現的時間、分娩前體質量、分娩時孕周以及體質量增長速度和范圍等。②新生兒資料。記錄新生兒的性別和出生體質量。
1.2.2 部分指標及概念界定 孕前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懷孕前體質量/身高2,孕期總增重=分娩前體質量-懷孕前體質量。①運動:通常是指人們在閑暇時間為了增進健康水平或增強體質而特意進行的鍛煉[6]。孕期常見的運動形式有走路、瑜伽、健身操、游泳等。本研究將孕期無規(guī)律運動(每周3次以下)或每天運動時間累積<30 min劃分為“少”,累計≥30 min劃分為“多”。②皮膚保濕劑使用:連續(xù)使用≥1個月劃分為“有”,<1個月或未使用劃分為“無”。③體質量增長速度:每次產檢體質量均有增長,增速約每周0.3~0.5 kg,為體質量增長“均勻”,產檢有時體質量不增或突然增加超過1 kg/周,為“不均勻”。④體質量增長范圍:根據美國國家醫(y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妊娠期體質量增長指南》[7],將孕期總增重低于推薦范圍者劃分為“增重不足”,在推薦范圍內者界定為“增重正常”,超過推薦范圍者界定為“增重過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觀察組90例孕婦20~36歲,平均年齡(25.17±3.34)歲,孕周 37~41+3周,平均孕周(39.18±1.06)周;對照組90例孕婦 20~36歲,平均年齡(26.01±3.02)歲,孕周 37+1~41+2周,平均(39.13±0.98)周,兩組孕婦年齡、孕周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90例患者中,妊娠紋最早出現在妊娠16周,最遲出現在妊娠38周,平均(29.80±5.40)周,中位時間為30(26,35)周。
2.2 妊娠紋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孕產婦在孕前BMI、分娩前體質量、體質量增長速度和體質量增長范圍、運動量、家族遺傳因素、皮膚保濕劑使用情況、新生兒體質量等8個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身高、孕前體質量和新生兒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3 妊娠紋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腹部是否有妊娠紋為因變量(0=否,1=是),將表1列出的11個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在控制了年齡、孕周等混雜因素后,結果顯示孕期運動量少、有妊娠紋家族遺傳史和孕期體質量增長過多是妊娠紋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孕期體質量勻速增長是妊娠紋發(fā)生的保護因素。詳見表2。
3.1 妊娠紋的出現時間 結果顯示,妊娠紋出現的平均時間為妊娠(29.80±5.40)周,與以往報道相似[8]??赡芘c正常妊娠胎兒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有關。孕中期胎兒體質量開始加速增長,在妊娠27周之后進入快速增長期,平均每周增長200 g[9]。此時,孕婦的體質量增長也處于加速期,平均每周增加0.5 kg[7]。由于妊娠期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糖皮質激素增多,使彈力纖維變性,加之子宮膨脹增大使孕婦腹壁皮膚張力加大,皮膚的彈力纖維斷裂,出現紫色或淡紅色的不規(guī)律、平行略凹陷的條紋即妊娠紋[10]。妊娠紋與青春期少年的生長紋或肥胖者的肥胖紋機理類似,本質上均屬于膨脹紋。本研究同時也發(fā)現,孕婦主訴腹部妊娠紋出現的時間往往與產檢記錄相吻合。妊娠紋通常出現在孕婦短期體質量快速、不均衡增長之后,這也許能同時解釋為什么本研究中孕期體質量增長速度均勻的孕婦發(fā)生腹部妊娠紋的幾率只有體質量增長不均勻孕婦的15.8%??赡苁怯捎隗w質量在快速不均勻增長后,腹部皮膚在短期內承受快速牽拉致使彈性纖維斷裂而形成皮膚膨脹紋。
表1 妊娠紋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n(%)
3.2 妊娠紋產生的危險因素 ①孕期體質量增長過快。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孕期體質量增長過多是初產婦腹部妊娠紋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妊娠期體質量增長超過IOM推薦范圍者發(fā)生腹部妊娠紋的風險為體質量增長在推薦范圍內孕婦的5.149倍(OR=5.149,95%CI為1.991~26.749)。相關結果與國外研究報道一致。Picard等[3]進行的一項回顧性研究發(fā)現,孕婦年齡越小、孕前體質指數越高、孕期體質量增長越多以及多胎妊娠者發(fā)生妊娠紋的風險越高。Osman等[11]研究也證實母親的年齡、孕期體質量增長情況,母親的體質量以及家族遺傳史均是妊娠紋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孕前及分娩前體質量高的婦女其腹部堆積的脂肪含量相對較多,且孕期體質量增長多、多胎妊娠的孕婦腹部膨隆的程度相對較高,更容易引起腹部皮膚肌纖維斷裂。②妊娠紋家族史。Chang等[8]對161名產后婦女進行了妊娠紋風險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有妊娠紋的產婦發(fā)生妊娠紋的風險較母親沒有妊娠紋者高7倍(95%CI 2.7~18.6)。本研究中,有妊娠紋家族遺傳史的孕婦發(fā)生腹部妊娠紋的風險是無遺傳因素者的 6.917倍(OR=6.917,95%CI為2.267~21.106),與 Chang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也有研究表明,基因突變可引起纖維蛋白、彈性蛋白及纖維粘連蛋白表達的減少,從而導致妊娠紋的發(fā)生[12],表明妊娠紋的發(fā)生可能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③孕期運動量少。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孕期無規(guī)律運動或每天運動量累積少于30 min是妊娠紋產生的危險因素??赡艿脑?,一方面是由于規(guī)律運動能有效控制孕期的體質量增長[13],使腰部與腹部肌肉力量更強、皮膚彈性更好,并減少脂肪在腹部的堆積;另一方面可能與運動加速了血液循環(huán),使血液中的氧氣及水分能更有效地傳送至皮膚細胞,從而令皮膚充滿彈性有關[14]。
表2 妊娠紋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3 妊娠紋產生的保護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孕期體質量勻速增長是妊娠紋產生的保護因素,原因如前所述,可能與腹部皮膚彈力纖維被緩慢、勻速拉伸而逐漸延展,避免了突然膨脹引起的斷裂有關。較早的一些研究顯示,局部應用皮膚保濕劑對妊娠紋有一定的預防作用[15-16]。報紙、雜志也刊登了很多關于皮膚保濕劑預防妊娠紋的科普文章。本研究在校正了年齡、孕周的影響后發(fā)現,是否使用局部皮膚保濕劑對妊娠紋的產生沒有明顯影響。Yamaguchi等[5]對局部使用皮膚保濕劑的156名日本孕婦進行調查發(fā)現,妊娠紋的出現及嚴重程度與所采取的預防措施無顯著相關;但該研究同時也顯示,使用局部皮膚保濕劑可影響已有妊娠紋的孕婦生活質量評分中情感功能的水平,提示皮膚保濕劑的使用對孕婦可能有一定的益處。研究結果的不一致可能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樣本量以及判定標準等不同有關。
結果顯示,孕期運動量少、有妊娠紋家族史及孕期體質量增長過多是妊娠紋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孕期體質量勻速增長則是妊娠紋發(fā)生的保護因素。相關結果提示,產科醫(yī)護人員在提供圍產期保健服務時,應加強孕婦的妊娠期體質量管理,重點監(jiān)督那些有妊娠紋家族遺傳因素的孕婦,控制其妊娠期體質量增長的幅度和速度,并指導其進行每天不少于30min的運動,可能對于減少腹部妊娠紋的發(fā)生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