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滿足的需求也在不斷上漲,而崇拜“偶像”作為大眾滿足自己認同感、歸屬感與幸福感的一種方式也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本文以新時代下產生的新興偶像的各類粉絲群體為例,研究粉絲群體消費的心理特征,從而進一步研究符號學下粉絲消費的心理成因,為準確地引導粉絲行為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理論基礎,推動粉絲文化與粉絲經濟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粉絲群體 符號性消費 消費特征
粉絲群體作為一種特殊的大眾文化的接受者,他們出于自身的各種心理需求而追求、仰慕偶像。作為消費者,他們在關于偶像的消費上,往往比常人有更大的忠誠與熱情,其消費行為與傳統(tǒng)的經濟學上的“成本-收益”原則有一定的出入。粉絲消費行為的這種特殊性,從符號學的視角下理解也許更為明晰。粉絲在關于偶像的消費過程中,消費的商品與服務是消費的直接對象而不是本質對象。根據鮑德里亞關于消費的定義,消費的目標只是“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一、粉絲群體消費是“符號性”消費
“符號學是一門通過對符號與符號系統(tǒng)的研究來探索意義的生產和交流的學科?!狈柣诱摚ㄏ笳骰永碚摚┑膶嶋H奠基人是社會心理學家米德,其學生布魯默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符號互動論做了進一步的概括與總結。1937年,HerbertBlumer提出了“符號互動論”的概念,并總結概括出了關于其的三個基本假設。第一,人們根據其對事物所賦予的意義來決定采取何種行動;第二,人們賦予事物的意義是個體社會互動的結果,而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第三,個體通過自我溝通與內在闡釋賦予某種情境以特殊意義,并由此決定其怎樣采取行動?,F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通過具有一定意義的“符號”來進行的,這些“符號”可以是語言、文字、物品、服務等各式有形或無形的東西。符號學取向的消費文化研究,試圖將消費的對象和消費行為本身作為一種“文本”進行解讀,并通過探尋“文本”意義產生的過程來解釋具體的消費活動。消費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鮑德里亞將消費活動定義為,“一種操縱符號的系統(tǒng)性行為。
二、粉絲群體“符號性”消費的特點
粉絲群體作為消費者與普通消費者的關鍵差異就在于,其對商品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的關注度要遠高于普通消費者。在其消費過程中,商品本身具有的功能性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重要性較低,而其中所包含的特殊意義的重要性則明顯要高。市場營銷理論中一般將消費分為物質性消費與象征性消費兩種類型。象征性的消費可以使消費者更為真切地體驗到自我與價值取向,增進對自身的了解。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看,象征性消費的發(fā)展也可以反映某個時期或某類人群所獨有的文化特質。
(一)象征性的文化消費
文化消費指消費者通過消費文化產品來達到精神上的需求。這里的文化產品,不僅代表明確標有“文化”特征的產品,也代表具有某些文化象征意義的產品;不僅代表當下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同時也暗指對文化的繼續(xù)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粉絲消費的對象不僅包括直接意義上的文化產品,海報、專輯、書籍等,也包括含有特殊文化意義的產品,例如偶像的周邊產品,偶像代言的實物等。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更為準確地粉絲消費的對象是凝結在特定文化產品中的文化,而不是載體本身。
(二)彰顯社群特征
社會學上對社群的廣泛定位為,“在某些邊界線、地區(qū)或領域內發(fā)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布迪厄曾提出,在高度分化的社會里,社會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小世界組成的,每一個社會小世界都有自身的邏輯。粉絲群體作為由眾多不同社會群體組成的社會小世界,其內部不同社群之間都存在著自身的邏輯。而消費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則可以作為區(qū)分不同粉絲社群的一個標準。不同偶像的粉絲群體,其消費對象具有不同的“符號性”意義,消費哪個偶像的文本,一定意義上也就彰顯了其所屬的粉絲社群。
(三)消費的快感性與欲望性較高
粉絲的“符號性”消費,是出于自身內在的興趣而對相應的“符號”進行的象征性消費。其象征性消費的特點決定了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無止境的追求,尤其對于粉絲作為消費者而言,偶像通過代言,可以為各式各樣的商品賦予一定的意義。而粉絲出于內在興趣與沖動,往往會選擇持續(xù)性地消費,以獲取相應的快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個體往往這種對內在心理感受的消費是沒有抵抗力的,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個體,尤其是忠誠度與熱情較高的粉絲群體,對這種象征性消費的欲望不斷上漲。只要偶像有新的活動、新的代言,粉絲往往會很樂意為這些產品買單,一次又一次地從中獲得幸福感。
(四)推動文化產品的二次創(chuàng)制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本身是一種抽象性的存在,它沒有具體的量的限制,可以被無限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而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群體,享有比以往其他任何時候的追星一族更多的便利與快感,借助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在消費相關的文化產品之后,往往能借助科技的力量豐富其內在價值與文化含量,從而實現載體內文化的二次創(chuàng)造。許多粉絲在購買到相應的商品后,經過自我加工,使其成為一種內涵更為豐富、指向性更為明確的文化商品,實現文化產品的二次創(chuàng)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