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山西汾西礦業(yè)集團曙光煤礦)
某井田為全隱蔽式煤田,煤系地層被第四系和侏羅系上統(tǒng)蒙陰組覆蓋,礦井煤層埋藏深度一般為700~1 200 m,目前,礦井采掘活動位于-670~-1 050 m 水平。當煤層埋深約1 000 m時,巷道礦壓顯現(xiàn)非常明顯[1-2]。該礦自投產以來,多處巷道受高地應力影響產生了變形破壞,通過觀測已開掘的西部運輸巷道的圍巖移近量,可知掘進過程中的最大變形速率達到25 mm/d,1個月內最大底鼓量達到2 500 mm,兩幫移近率最高達30 mm/d,巷道總體表現(xiàn)出礦壓顯現(xiàn)明顯、流變性強及塑性變形大的特點[3-6]。該礦西部運輸巷處于3上煤層底板巖層中,巖性為灰白色細粒砂巖,砂巖厚度為10 m,泥質膠結,夾多層粉砂巖薄層,呈波狀層理,層節(jié)理發(fā)育,小塊狀結構,易脫落,地應力明顯。西部運輸巷凈寬6 m,凈高3.0 m,首次支護采用錨網噴支護方式,隨開采深度的增加及采動的影響,巷道變形較嚴重,巷道經過多次返修后,仍無法滿足生產要求。本研究針對西部運輸巷面臨的圍巖變形問題,設計合理的支護方案,并確定有效的支護參數(shù)。
西部運輸巷屬于第5類巷道,需要采用較高強度的支護形式,提高內承載結構的承載力[7-11],因此,可選擇錨網索耦合支護配合噴射混凝土支護或錨網索支護+鋼帶+注漿支護方式。考慮到巷道服務年限比較長,為防止巷道再次出現(xiàn)變形破壞,本研究選用錨網索+噴射混凝土+注漿支護方式。兩幫及底板注漿漿液選取水玻璃混凝土注漿材料,由于巷道頂板為泥巖,水玻璃混凝土注漿材料難以滲入,無法起到加固的作用[5],故而選取樹脂材料馬麗散作為頂板注漿材料。
由于巷道變形嚴重,巷道閉合量大,無法達到使用要求,故需對巷道全段面進行整修,對未破壞的原錨桿(索)進行重新張拉加固。巷道整修后,兩幫和頂板較設計斷面外延500~700 mm(圖1)。
圖1 巷道修復示意(單位:mm)
巷道頂板支護錨桿選用規(guī)格為φ20 mm×2 400 mm 的20MnSi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錨桿托盤規(guī)格為150 mm×150 mm×10 mm(長×寬×高);采用2支MSCK2350樹脂錨固劑固定,間距為800 mm,排距為900 mm;錨索規(guī)格為φ21.6 mm×4 200 mm,采用3支MSCK2850樹脂錨固劑固定,錨索沿巷道順向布置,間排距為1 000 mm×1 000 mm;金屬網由φ6.5 mm鋼筋焊制而成,網孔規(guī)格為100 mm×100 mm,網片規(guī)格為1 500 mm×1 100 mm,搭接處鋼筋全部彎鉤連接,長度不小于50 mm;噴層選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石子粒徑為5~10 mm,噴射混凝土的強度等級C20,水灰比為0.48,速凝劑摻入量一般為水泥質量的2.5%~4%,噴厚為100 mm。
巷道底板支護選用規(guī)格為φ20 mm×2 400 mm 的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為1 000 mm×1 000 mm;同時鋪網噴漿,同樣選取普通硅酸鹽水泥。選用3根規(guī)格為φ17.8mm、長12.5 m的鋼絞線作為組合錨索,每組錨索配合使用規(guī)格分別為400 mm×400 mm×16 mm(長×寬×高)和200 mm×200 mm×12 mm(長×寬×高)的鋼托盤各1塊,三孔索具1個,組合錨索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組合錨索布置示意
巷道兩幫支護選用規(guī)格為φ20 mm×2 400 mm的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為800 mm×800 mm,鋪網噴漿工藝流程與頂?shù)装逑嗤?/p>
本研究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對巷道圍巖進行淺部(孔深3 m)注漿,加固外部松動巖體,而后進行深部高壓水泥-水玻璃注漿。頂幫注漿孔分為淺孔與深孔,1排淺孔,1排深孔,每個斷面布設9個注漿孔,巷道兩幫各設置2個注漿孔,頂部設置5個注漿孔,排距3 m,孔距2 m,以頂板中心為起點向兩幫均勻布孔,淺孔孔深3 m,孔徑42 mm,深孔孔深6 m,孔徑28 mm。為加強頂板強度,防止頂板發(fā)生離層破壞,對頂板實施錨索注漿加固,深孔孔深6 m,孔徑28 mm,注漿孔布置參數(shù)與淺孔相同,頂板巖層為泥巖,注漿材料選用樹脂材料馬麗散。
巷道修復前,巷道初始的錨網噴支護基本上失去了支護作用,巷道兩幫移近量達到2 m;底鼓嚴重,底鼓量達到1.2 m;頂板出現(xiàn)了拉伸破壞,噴層開裂,頂?shù)装逡平孔畲罂蛇_1.5 m。巷道重新支護后,巷道表面整體未出現(xiàn)破裂區(qū),人工觀察難以發(fā)現(xiàn)巷道圍巖發(fā)生變形,底板未出現(xiàn)鼓起破壞。通過采用MC-200液壓式錨索應力監(jiān)測計對支護后的巷道頂?shù)装寮皟蓭妥冃纬掷m(xù)進行了170 d觀測,發(fā)現(xiàn)巷道40 d之后變形基本趨于穩(wěn)定,巷道圍巖變形量較小,頂板平均最大移近量為55 mm,兩幫平均最大移近量為61 mm,支護效果良好。此外,巷道支護錨索受載情況觀測表明,錨索受力基本趨于穩(wěn)定,載荷保持穩(wěn)定,錨索最大載荷為179.6 kN,頂板錨索受載最大,頂板及兩幫錨索受力普遍大于底板組合錨索受力,所有錨索受力均未超過錨索的破斷力。
針對某礦西部運輸巷首次支護后圍巖變形大的問題,對二次支護方案進行了設計。實踐表明:方案實施后,頂板平均最大移近量為55 mm,兩幫平均最大移近量為61 mm,錨索最大載荷為179.6 kN,總體上,巷道圍巖變形量較小,錨索受力未超過其破壞強度,巷道整體支護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