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蘇州不缺吃的。有心相,上哪兒都能找到好的食材。懂得、理解食材的人,想方設法都會呈現(xiàn)食物的活色生香。最后再回到心相,珍稀那時、那刻、那物,與食物好好“聊個天”,再“八個卦”。
水鄉(xiāng)就是水鄉(xiāng),總有“一條魚”的位置。
流行的那張江南人的“吃魚時間表”里,說正月菜花鱸、二月刀魚、三月鱖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鳊魚、七月鰻魚、八月鲃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蘇州人的餐桌上,能吃到的地產(chǎn)水產(chǎn)絕不只這些。地理范圍上看,蘇州東南西北的四個點,兩個位于長江,一個位于太湖。除了青、草、鳙、鰱、黑、鯽、鳊、鯉等常規(guī)魚類,更有不少江鮮,比如昂刺魚、江鯰、松江鱸、鱖魚,再如刀魚、鰣魚、鮰魚、銀魚,圓口銅魚、胭脂魚,或者豬尾魚、河豚、鞋底魚、鰻鱺,又如鲴魚、喬丁魚、白條魚、紅眼魚, 再來還有江蝦、文蛤、江蟹、蟛蜞等。
油菜花花開時的菜花鱸,也就是塘鱧魚;開到最爛漫時,菜花甲魚藏掖了一冬的脂肪,肉質肥美,尤其裙邊柔軟又帶著糯性。早春嘗刀魚,仲春品鰣魚,到了暮春就吃河豚?,F(xiàn)在前兩個想都別想。不過古菜譜里的說法、做法挺有意思。鰣魚也叫惜鱗魚,一出水便死,因不愿在掙扎中碰壞魚鱗。老菜譜里有一道關于鰣魚的菜叫網(wǎng)包鰣魚,用豬的網(wǎng)油將鰣魚包住后蒸,保護魚鱗的同時,網(wǎng)油滲入魚鱗,使魚鱗和魚肉更加肥美。這也權當傳奇聽聽罷了,長江鰣魚早已多年無蹤影。但也不是完全見不到。有人工養(yǎng)殖的鰣魚,整身魚鱗五彩斑斕,整池魚全部繞一個方向迅速打轉,神奇又壯觀。就連裝運器皿也是圓筒狀,一魚一筒。
蘇東坡對很多食材的評價都甚高,卻都不及那塊長相略顯寡淡的“東坡肉”出名。比方他講“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別的不說,論長相河豚就勝很多魚類一籌。身體橢圓,頭圓口小,生起氣來,腹中氣囊膨脹成一個圓鼓鼓的小球,口中上下各2顆板牙,是受青睞的“呆萌”相或“丑帥”相。這么可愛的倆大牙,卻可以直接咬斷6號鐵絲,更別說毒性,這叫反轉“魚生”。
蘇州的沿江飯店幾乎家家會做河豚。紅燒之外,也有奶湯的?!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說,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知道它有大毒。
毒素聚集在魚體內(nèi)臟。毒量又因不同養(yǎng)殖環(huán)境、季節(jié)及身體部位有所差別。卵巢最毒, 2~5月卵巢發(fā)育期分泌出巨大的毒性,產(chǎn)卵期過后有所減弱。卵巢之后,毒性由脾臟、肝臟、血筋、眼睛、鰓耙依次減弱。到了皮、精巢、肌肉部位,毒量很少,或無毒。
肝臟,按理是河豚魚身上劇毒排名第二的部分,也不是不能吃。日本人奉為極品的河豚魚宴,除了西施乳,就是肝刺身。在蘇州沿江的飯店里也能吃到河豚肝臟,而且毫無想象中的儀式感、緊張感。當預制的河豚湯煮到沸騰時,將備好的生魚肉、肝臟倒入鍋內(nèi),奶白色的湯鍋冒泡翻滾時,即可出鍋。涮出來的河豚肉看起來并不像魚肉,肉上紋路倒像鱷魚的腹部,土黃色的肝臟更像動物的腦狀物,極嫩。神奇而帶有煎香的肝臟,吃了還上癮。
那肝臟其實用剪刀剪成片后,先放葷油里高溫消毒,像熬油渣一樣煸出里面的血水和毒素,而后表面結殼成象牙色。直到用勺子按壓,冒油而非冒水時,肝臟解毒算是成功。廚師講,河豚毒素是一種動物性堿,在200℃以上高溫中加熱10分鐘,毒素可以完全被破壞,毒性消失。
捫心自問,人對于吃真挑剔。就算對食物本身不挑,但聽到各種有關于吃的奇聞異事、活色生香,還是會想入非非,食欲大開。
偏好奇門的日本人吃河豚宴,也很少食到劇毒排名第一的河豚魚子。但張家港當?shù)剞r(nóng)村,老一輩人用一種古老的方法烹制河豚魚子。
處理內(nèi)臟時,魚子被剪出,這是一團由一層薄薄的粘膜包裹住的粘物。用鹽腌魚子,將水漬干,腥味去掉,以一根線牽住,放至陰涼處,在此后的一個星期到個把月中,魚子被曬到極干。因為有粘膜,魚子不會分散,縮并成一塊。曬干的魚子收集得越來越多,夠量時,放鍋里用鄉(xiāng)下土灶燒。只有鹽和醬油調(diào)味,燒上一天一夜,一粒芝麻大小的魚子漲成黃豆大。
這是過去窮人家子們沒東西吃,老人挖空心思為他們制作的零食。每次限吃兩三粒,吃多了會脹肚子。《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里也記錄,河豚名鈰魚,吳人說它的魚子吃下去肚子發(fā)脹……“但那種干香,放在嘴巴里越嚼越香?!边@是一個會做河豚的當?shù)貜N師說的。
河豚魚子是現(xiàn)代廚房里的廢棄物。一條河豚只有兩小塊魚子,一鍋至少要集滿十斤。土法燒時,下鍋前打電話給相熟的朋友,“我要燒河豚子啊,哪天會燒。”只說什么時候燒,并不喊人來吃。 “要吃自己來”是潛臺詞。忌諱怕出問題。但人們都懂,想吃的話屆時自己帶個碗上門。
中國很多古籍歌頌河豚肉鮮美,但世界上最嗜食河豚的國家是日本。江戶時代盛行吃河豚。日本吃河豚魚的禁食令存續(xù)了幾百年,但人們依然我行我素,把河豚稱為“冬天味覺之王”。河豚魚料理店為食客提供全席套餐,包括河豚魚刺身、汆河豚魚皮或河豚魚皮凍、烤河豚魚、炸河豚魚、河豚魚火鍋,最后還有河豚魚燴飯等,河豚魚翅酒。
在當?shù)氐摹昂与嘌纭崩铮瑥暮与嗟聂~皮、肉、肝,到雄性河豚的精囊無一不涵蓋。冷菜里,有將腌制風干的河豚肉,制成手撕河豚;河豚皮切絲涼拌;河豚肉片成極薄的魚片,炸出香脆感;魚骨也不能浪費,炸松脆后制成椒鹽魚骨。熱菜中,拋棄傳統(tǒng)做法,白煨,出菜后的湯汁不多,乳白色上泛著些些金黃,但極其濃郁,再撒上新鮮的毛豆或青豆。豐厚的蛋白質使得食客們的嘴唇黏連。再取一條河豚,做成兩味,配飯團和草頭,每味覆半張魚皮,是河豚撈飯。河豚肝臟紅燒,像扣肉一樣做成扣碗形式,圍上雞毛菜、草頭。西施乳煮熟后淋上杏鮑菇汁。江南土雞燒河豚,說不清楚是河豚魚的味道,還是雞的味道。河豚魚肉還可以切成丁,加上胡蘿卜丁、玉米粒、松子仁拌成餡,做成金魚餃。剩下的河豚骨吊湯,下寬面,真正的“豚骨湯面”啊。
經(jīng)長江的浪濤歷練,江鰻肉質細膩,口感柔滑,鮮味濃郁,經(jīng)得起更長時間的燒制,更入味。但鰻魚的看點之一,還是在抓。身形特點及周身那層黏膜,使得它很難在水里被十指抓住。所以用網(wǎng)兜撈。撈出水面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扣死七寸下的部位,即使不停地扭曲纏繞手臂,也不會被逃脫。女孩子臂腕上的力道弱,很容易被這個滑頭滑掉。
殺的時候,剪刀使在腮下面的位置。特殊烹飪要整條型時,下刀在肚臍那里,之后張開嘴巴,剪掉腮,用筷子翻攪,將纏在肚臍那里的腸子剪斷,這樣,肚皮就是整的。整個過程,猶如處理鱔魚。所有鰻魚又名“白鱔”。宰殺后,也是用開水燙。黏膜出了水之后很粘手,影響到隨后的加工、菜形、湯色。燙洗干凈后,打上花刀。
比起普通魚類, 也屬于價高魚類。燒鰻重點在火工、火候。短了不入味,嚼不動;長了過老,也嚼不動。一種做法是用菜油燒,葷素搭配,味兒香湯水亮。大蒜子、蔥姜先略煸以去腥,再下鰻魚。旺火燒,魚的脂膏瑩潤而出后,改用中火煨,倒入先前吊好的魚湯,江鰻的味道就更濃更香了。最后慢火收汁,汁水因油脂的關系,晶瑩透亮。
江鮮里有的魚類,平日里吃得歡,真的不了解它們活著時的樣子。清明前后定常吃上一兩回的昂刺魚,但它上鉤后會“嘎嘎”亂叫。蘇幫名菜“松鼠鱖魚”名氣響,但鱖魚其實是一種性格兇猛的魚類,鰭刺有毒腺分布,是淡水刺毒魚類中最毒的之一。再比如說鞋底魚直接長得臉朝上,口部向下向后彎曲呈弓形,鼻孔位于兩眼之間,這么難看特想一見。再說鰻鱺,“絕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養(yǎng)殖壽命也可長達50年。鰻鱺還是世界上最“妖”的魚類之一,性別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食物不足時會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說來說去,以前吃過的都不算數(shù),得重新再吃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