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華
一、精挑細選,讓學生有詩可讀
1. 精挑誦讀文本。中華優(yōu)秀古詩文數(shù)不勝數(shù),但對于低年級年僅六、七歲的孩子來說,并非都適合誦讀積累。根據(jù)調(diào)查及分析,我們?yōu)橥瑢W們精心挑選了一套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編寫的《古詩文誦讀與鑒賞》,這套讀物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2. 創(chuàng)編誦讀讀本。在用足用好《古詩文誦讀與鑒賞》的基礎(chǔ)上,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還有余力誦讀積累更多的古詩詞。于是,我們低年級組的老師又合作創(chuàng)編了一套“古詩文誦讀讀本”。這套讀本以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詩人或詞人為單元主題,選編他們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對語文教材中的詩詞進行適度地拓展,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位詩人或詞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經(jīng)歷、詩詞作品及風格特點等。另外,結(jié)合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選編一些代表性的詩詞作品。如:學校組織元宵節(jié)活動,我們就選編了五首元宵節(jié)的詩詞,讓學生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誦讀積累同主題的古詩詞,使之自覺地將古詩詞與生活相聯(lián)系。
二、化整為零,讓學生有時間讀
我們努力嘗試讓學生盡量多誦讀、多積累。那么,誦讀積累的時間如何保證呢?我們的策略是化整為零形成機制。每天,低年級學生到校后的第一項晨讀內(nèi)容就是誦讀語文書或誦讀讀本,一般5到10分鐘;每節(jié)課前的兩三分鐘,由老師或“誦讀小能手”組織誦讀學過的古詩詞;每周的社團課、校本閱讀課,各上20分鐘的誦讀課;每天放學排隊從教室走出校門,老師或“誦讀小能手”組織大家有序背誦古詩詞?;氐郊?,學生可以通過班級QQ群,自主誦讀本周要積累的古詩詞。學生與詩詞反復見面,大大提高了鞏固率。
三、師生共讀,讓學生有興趣讀
1. 豐富誦讀方式,讀中趣味盎然。師生共讀,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教學方式。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總是千篇一律地誦讀,學生難免厭倦。為此,我們依從古詩的節(jié)奏高低、音韻變化而變換花樣讀:快慢結(jié)合,吟唱相間,教師范讀、學生領(lǐng)讀、配樂讀、表演讀、小組讀、個別讀、師生對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詩意,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巴诱{(diào)”“夫子調(diào)”“吟唱調(diào)”是我們最常用的誦讀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早些年谷建芬等一批音樂家,創(chuàng)編了許多旋律優(yōu)美、易唱易記的古詩詞歌曲,如《春曉》 《江南》等。發(fā)掘這些資源為誦讀所用,我們找來匹配的詩詞歌曲,播放給同學們聽,帶著他們誦讀、吟唱,許多學生唱得不亦樂乎,輕輕松松就記住了這首詩。有時所學的古詩詞找不到現(xiàn)成的歌曲,我們就請音樂老師幫忙,從音樂課上學過的歌曲中找一首合適的來唱。如《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同學們就配上歌曲《閃閃的星星》的旋律來吟唱,真的趣味盎然。
2. 巧用多種感官,讀中入情入境。(1) 巧用畫畫。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發(fā)展快,想象力豐富,利用這個特點,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詩意的理解和古詩詞的背誦就不再那么困難了。如學習《敕勒歌》這首詩,我們引導學生用簡筆畫勾畫出茫茫草原的一碧千里,藍天下雪白的蒙古包,學生邊讀邊畫,易記易背。在《古詩文誦讀與鑒賞》中,許多古詩詞的畫面感很豐富,我們就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給古詩詞配上一幅畫,避免了機械式的死記硬背。(2) 借助故事。一首古詩就是一個故事。蘇教版教材中《游子吟》一課,就以文包詩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母愛與報恩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再誦讀古詩《游子吟》,學生就能理解古詩詞背后的情理。這就啟發(fā)我們:如果能把古詩詞改編成一個個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學生一定能更加入情入境地誦讀和積累。于是,我們在創(chuàng)編誦讀讀本時,就把相關(guān)的故事編入其中,學生可以借助拼音自己閱讀故事。如在“古詩里的植物”單元,我們就編了元稹賞菊、王安石愛梅的故事。(3)再現(xiàn)情境。語文教材、誦讀文本和誦讀讀本中所選的古詩有詠物詩,有說理詩,還有很多的抒情詩。吟誦這些古詩,可以讓學生明理、怡情。但是,怎樣才能讓低年級的學生與詩人感同身受,學以致用呢?我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情激情,效果很好。如誦讀《詠柳》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春天柳樹的視頻,學生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詠柳》這首詩。由于對再現(xiàn)的情境印象深刻,當同學們來到“佳農(nóng)”參加綜合實踐活動時,一看到河邊的柳樹,水中的大白鵝,就都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古詩《詠柳》和《詠鵝》來。
四、多元評價,讓學生有信心讀
1. 即時獎勵。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表揚和獎勵往往比監(jiān)督有效。在課堂上,學生當堂能把新學的一首古詩詞背誦出來,就獎勵一顆星。周五之前把本周所學的古詩詞背誦積累到位,就獎勵一面小紅旗。獲得五顆星或兩面小紅旗時,就換回一張喜報。拿到五張喜報時,就能獲得“誦讀小能手”的稱號。課課有獎勵,天天有收獲,周周月月有積累,學生誦讀古詩詞的勁頭就會堅持下來。
2. 游戲擂臺。到了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我們還采用“游戲擂臺”的方式來檢驗半個學期或一個學期的誦讀積累成果。例如“抽簽游戲”:先把全班分成6個游戲小組,每位同學制作抽簽卡,上面寫有所學詩詞的題目,或者詩人詞人,或者詩詞的其中一句,或者畫上一幅畫作為提示。再把抽簽卡折好放進一個盒子里,組長組織每位同學輪流抽簽,抽到什么就要誦讀或者吟唱這首詩。小組比出第一名后,進行全班比拼,從而誕生出本班的“古詩詞大王”。另一個游戲,是根據(jù)學生課間最喜歡玩的“跳格子”游戲稍加改編而成。在這樣的一次次比拼中,同學們的好勝心和自信心被激發(fā)出來了,就連平時作業(yè)拖拉的同學也加入進來,在游戲中快樂地玩耍積累著。
3. 表演展示。學校的“紅領(lǐng)巾廣播”,是同學們展示誦讀古詩詞的舞臺。每周兩次的“一起讀詩”,從最初語文老師的誦讀示范講解,到學生的誦讀講述,我們堅持全校師生共讀一首詩已經(jīng)兩個學期了。每學年一次的閱讀節(jié)展示活動中,低年級學生的整班誦讀表演已經(jīng)成為一道亮麗的舞臺風景。同學們在舞臺上自信地誦讀著一首首古詩詞,配以應景的舞蹈、情景劇,演繹著古詩背后的動人故事。
(作者單位:常州市西林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