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人如果不知道“立德樹人”這一理念,那肯定是“桃花源”中人了;但是有多少人能夠準確說出這一理念所為何事,所說何人呢?
筆者聽過或者查閱過國內多位專家和行政官員的演講報告,凡涉及這一概念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將“立德”與“樹人”的重心確定為教育的對象——學生?!皹淙恕弊允桥囵B(yǎng)造就學生。有一篇文章寫道:“立德樹人,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一個時代的主題。說它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因為樹人是教育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成人;只有在‘以人為本的時代,教育才能回歸人?!?/p>
引文在論及“立德樹人”時,立足點都是從被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所謂“立德”是指“立”學生之“德”;“樹人”,當然也是將學生“樹”成優(yōu)秀之人。不僅本文,查閱大量的有關論及“立德樹人”的專家學者的大作,幾乎都是這樣的言說,都是這樣的視角,都是這樣的風格。不論及教師,只涉及學生。
這樣的理解是否精準呢?
先說“立德”?!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疤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笨追f達疏:“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圣德立于上代,惠澤被于無窮。”所謂“立德”,就是樹立道德,給后人做榜樣。
再說何為“樹人”?樹,培植,培養(yǎng)。樹人,是培養(yǎng)人才的意思?!豆茏印嘈蕖罚骸耙荒曛嫞鐦涔?;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彼^“樹人”,即是培養(yǎng)人才。
合言之,“立德樹人”就是(自身)樹立德業(yè),給后代做榜樣,培養(yǎng)人才。
這是一個連動式短語,其主語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比如學校,比如校長和教師,也比如家庭、社會和與教育相關聯(lián)的任何個人、團體甚或環(huán)境等。對于今天的教育而言,所謂“立德樹人”,就是所有涉及教育的主體,從人、物到環(huán)境,無一例外的,都應該是首先樹立德業(yè),都應該為后代做榜樣,都應該以此為基礎、為前提條件,進而培養(yǎng)人才。
這幾乎是一個從古至今幾乎沒有什么異議的通行的解釋。但是,就是這樣的“定論”,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幾乎約定俗成的“別解”呢?
看教育實踐領域,重智輕德,重教輕育的“應試”,導致學校教育愈演愈烈的功利追求,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校長的“辦學”,教育行政乃至地方黨委政府的教育“決策”和管理,與家長和社會,達成“高度共識”。
教育研究領域呢,對教育現實的見怪不怪,或者明明知之而不聞不問,不愿為之發(fā)聲,也或者盡管發(fā)聲,卻“顧左右而言他”,已成為現實教育理論界的基本事實。對“德育”的如此實實在在的淡漠,出現對于“立德樹人”的解讀的“隨心所欲”“輕描淡寫”,就順理成章了。
當然,將“立德樹人”這樣的教育要求,指向學生一方,對學生道德的樹立提出嚴格的規(guī)約,這本身并沒有錯,而且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因為即便是將“立德”強調為立人者之先行樹立道德,最終的指向還是要落到學生的身上。但問題的關鍵是,這樣的解讀,隱含的現實信息和社會意義令人無論如何高興不起來。
問題是,將“立德”從教育主體立意,從學校與教師方面立意,就當下之中國教育現實而言,就現實教育轉型的需要而言,可能更具針對性和教育價值。
2016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yǎng)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這樣的解讀,帶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怎樣的啟迪呢?
(嚴華銀,教授,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師干訓中心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