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看過木偶戲嗎?操作演員手里撐著三個小木桿,木偶就會表演出各式各樣的動作,有趣得很。木偶戲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也叫傀儡戲。因傀儡的頭大都是用木頭刻成的,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為木偶。木偶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普遍的觀點是:源于漢,興于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說起“傀儡”這個詞,現代人馬上會想到木偶或受到別人控制的人。在中國古代,傀儡的名字叫“倡者”,本意是會唱歌跳舞的人。偃師是最早造出“傀儡”這種東西的人。
偃師造“傀儡”
如果說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比現在的高很多,也許有很多人不相信。其實現在最先進的機器人,都比不上三千年前中國的偃師所造出來的傀儡。
據《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約西元前1001年~西元前947年)曾到西部視察。他越過昆侖山,到達弇(yān)茲山——又名崦嵫山,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西境,古人認為那是太陽降落的地方。
返回時,尚未到達中原地區(qū)的路上,有人自愿奉獻技藝給周穆王。此人名叫偃師,穆王召見了他,問道:“你有什么才能?”
偃師說:“我能按您的想法去造任何東西。我已經造出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看一看?!?/p>
穆王說:“過幾天你把它帶來,我們一塊兒看看?!?/p>
過了一天,偃師又來拜見穆王,穆王召見了他,說:“和你一道來的是什么人?。俊?/p>
偃師回答說:“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人。”
穆王驚奇地看著它,行走坐臥就和真人一樣。
偃師搖搖它的頭,它便唱出了符合樂律的歌;弄弄它的手,它便跳起了符合節(jié)拍的舞。你想叫它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千變萬化。穆王以為是個真人,便叫隨行的嬪妃及宮女一起來觀看。表演快要結束時,那個會唱歌跳舞的人眨了眨眼睛,向穆王的左右嬪妃招手。
穆王大怒,立刻要殺偃師。偃師十分害怕,連忙剖開那唱歌跳舞的人讓穆王看,原來都是用皮革、木料、膠水、油漆、白粉、黑粉、紅粉、青粉等材料湊合起來的,穆王仔細察看,發(fā)現傀儡體內的肝、膽、心、肺、脾、腎、腸、胃,體外的筋骨、四肢、骨節(jié)、皮膚、汗毛、牙齒、頭發(fā)等,全是假的,卻一應俱全,聚合起來又和一開始見到的人一樣。
穆王試探著拿走它的心,它的嘴便不能再說話;拿走它的肝,它的眼睛便不能再看東西;拿走它的腎,它的腳便不能再走路。穆王這才高興地贊嘆道:“人的技巧竟能與創(chuàng)造萬物的天帝具有相同的功能嗎?真神奇??!”于是命令偃師坐上副車一同回到中原。
木偶戲的分類
木偶藝術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除了藝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藝術和操作裝備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木偶的結構和演員操縱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托棍木偶
托棍木偶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托棍木偶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主桿為木、竹制。托棍木偶遍布中國大地的南北東西。各地木偶高差很大,從8寸至人高不等。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制胸腹;腳分赤、靴、旦3種,關鍵部位均綴以提線,最多可達三十多條,至少也有十余條,如進行特技表演還須根據需要增加若干輔助提線。
鐵枝木偶
鐵枝木偶流傳于粵東、閩西,據說源自皮影戲,潮汕人稱“紙影戲”。偶高1到1.5尺,彩塑泥頭,桐木軀干,紙手木足;操縱桿俗稱“鐵枝”,一主二側,鐵絲竹柄。表演者或坐或立,于偶后操縱,形象規(guī)整,結構獨特。
中國木偶藝術,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靠藝人兩手托舉表演,操作技藝特別,不同于提線和杖頭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