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浩然
自古以來,人們面對生活的方式各不相同,有類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閑,有宗愨“愿乘風破萬里浪,甘面壁讀十年書”的遠大志向,有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為國效力。在現(xiàn)代社會看來,這些仿佛離我們太過遙遠,在我看來,《孟子》中的“窮則獨善其身”這句話完美地詮釋了我們該以何種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怎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
因為“窮則獨善其身”,顏回才可以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至高境界。他沒有子路的身份地位,生活水平比不上孔子的大多數(shù)弟子,但他堅守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對外界事物抱著“于我如浮云”的心理,依舊刻苦讀書,被孔子稱贊“賢哉,回也”,被后人譽為孔子72賢之首。正式憑借“窮則獨善其身”的信念,讓顏回對外界事物不為所動,堅持默默地學習、增長學識見識,完成人生理想和個人追求,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
因為“窮則獨善其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才會在屢遭貶謫之后抒發(f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感慨。在經歷數(shù)次跌倒后滿懷希望再站起再跌倒的“輪回中”,范仲淹依然不忘初心,堅持以為天下百姓謀福祉為畢生目標的的精神,讓此后1000余年的文人墨客所敬仰。正是憑借“窮則獨善其身”的信念,范仲淹無視一切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忘初心,向著奮斗目標矢志不移地前進,并從中國古代無數(shù)文人之中脫穎而出,流芳百世。
因為“窮則獨善其身”,戴斯蒙德才會堅持自己的人生準則—不帶武器上戰(zhàn)場,不傷害任何一個生命。即使被戰(zhàn)友、指揮官嘲笑,被送上軍事法庭,他依然堅持著。戰(zhàn)場上,面對鋼鋸嶺上狂熱的日軍士兵發(fā)起的潮水般的萬歲沖鋒后,選擇孤身一人留在這滿目瘡痍的戰(zhàn)場去完成他的使命—救助傷員。夜晚的鋼鋸嶺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會掉入坑道,水面上漂浮著日軍士兵尸體和腐爛的老鼠。在這地獄般的條件下,他依然解救了70多名傷員,其中不乏日軍傷兵。沒有國家,不分種族,不論敵我,只要是傷員,就值得我去救,因為我是醫(yī)療兵,這是上帝賦予我的責任。短短幾句話,闡明了戴斯蒙德當時真實的心理,“窮則獨善其身”,讓他無視任何艱難險阻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醫(yī)療兵的楷模,成為人類人性的典范。
“窮則獨善其身”這句經典流傳了2000余年,人類的經典是永恒的,它告訴人們只有經歷過風雨磨難的洗禮而后依然靜下來思考人生價值和使命的人,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生的價值,讓人們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操守品行,能夠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逆境中不改其樂,在地獄般的戰(zhàn)場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中華民族逐步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今天,如果我們能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那么一定會為祖國添磚加瓦,早日實現(xiàn)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