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曉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提高殘疾學生的教育質量,在“十三五”期間實現(xiàn)殘疾學生12年的免費教育。政策的出臺,為殘疾人融入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特別是對學齡特殊兒童進入校園,早日融入主流社會帶來希望。為了了解兒童在畢業(yè)后面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情況以及遇到的困難,本文對2010—2015年在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腦癱部畢業(yè)的35名學齡腦癱兒童進行畢業(yè)去向調查,報告如下:
通過跟進2010-2015年在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腦癱部畢業(yè)的35名學齡腦癱兒童的去向,了解畢業(yè)兒童在家庭及校園中的生活以及存在困難,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對象
以2010-2015年在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腦癱部畢業(yè)的35名學齡腦癱兒童為調查對象。
(二)方法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跟蹤、面談記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一)調查跟進的35名由2010至2015年在東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腦癱部畢業(yè)的學齡腦癱兒童中,其中進入特校的(包括東莞市康復實驗學校與啟智學校)有16名,進入普校隨班就讀的16名,在家中的3名,入學率高達91.42%。從調查看,畢業(yè)兒童在功能運動方面,包括坐、立、行、精細活動及生活自理,能夠保持原有功能或進步達91.4%。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57.1%的兒童肌張力增高和肌力及耐力較弱,21.4%的兒童關節(jié)活動度變小,其中有3名小朋友在畢業(yè)后分別做過雙下肢腘繩肌和內收肌肌腱延長術、腰部手術以及髖關節(jié)復位手術。
(二)畢業(yè)后的腦癱兒童在家庭中均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家庭生活流程中,就讀于普校的腦癱兒童總體能力及主動性稍好,大部分流程獨立完成或者只需家長少量的輔助,其中上下床及進餐流程獨立完成度最高。而就讀于特殊學校的兒童,也有小部分功能較好的能夠獨立完成個別生活流程,能獨立進餐所占的比例較高,其他流程由于每個兒童功能差異,家長給予少量或者部分的輔助,也有部分兒童能力由于能力太弱,家長幫助完成各項流程。
(三)從訪談記錄看,特殊學校與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兒童基本能夠適應新的學校生活。但特殊學校與普通學校在課程設計、各項活動等方面還是有較大的不同。
(四)在家庭中康復的3名畢業(yè)兒童
另有3名兒童在畢業(yè)后只能夠呆在家庭,其中一名是非莞戶籍,兩名由于家庭原因沒有報名特殊學校。三名兒童家長在家庭也會利用空余時間為兒童做康復運動,其中非莞戶籍的兒童家長在家居改造、康復手法等方面掌握得較好。在訪談中,其中一名家長提到,社區(qū)也無法給兒童提供康復的機會。
(一)根據(jù)全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jiān)測報告顯示:2007年、2008年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在學率分別為63.3%、63.8%。相比2007年及2008年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在學率的數(shù)據(jù),康復中心畢業(yè)的適齡腦癱兒童的入學率已達91.42%,可見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逐步在提高,根據(jù)相關資料討論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家長認識的提高、社會觀念的轉變。
(二)從調查結果看,腦癱兒童在康復中心畢業(yè)以后,在坐、立、行、精細活動及生活自理等方面能保持原有功能或進步達91.4%以上。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說明兒童在畢業(yè)后家長仍能在家中運用到引導式教育的理念,讓兒童堅持做家庭康復訓練及參與生活流程。但仍有57.1%的兒童肌張力增高和肌力及耐力較弱以及21.4%的兒童關節(jié)活動度變小,其主要原因是相關肌肉的運動量不足。結合兒童在校在家的流程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在特殊學校的環(huán)境限制。
二是在普通學校,限制兒童活動的因素更加多。
(三)從訪談結果來看,普校的腦癱兒童比特校的承受更多壓力,遇到的困難也更多,主要體現(xiàn)在課程、作業(yè)、考試、集體活動等方面。
從跟進35名腦癱兒童畢業(yè)后的去向來看,腦癱兒童融入社會的趨勢還是比較樂觀的。不論是在特殊學校還是融入普通學校,有了政策、社會的支持及家長的堅持,腦癱兒童的從康復中心畢業(yè)后,康復教育也能得到延續(xù)。每個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腦癱兒童和同齡兒童一樣,需要關心和關愛,愿社會給予腦癱兒童更多的寬容和理解,讓腦癱兒童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