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亞琴
【作文題】
以“朋友的味道”為題,文體不限,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寫作指導】
命題由兩個語素構(gòu)成,一是“朋友”,一是“味道”。中心語是“味道”,限制語是“朋友”。“朋友的味道”就是要我們寫出心中對“朋友”個性化的認知和獨特的感受。
一般意義上的朋友是什么呢?朋友是嚴冬中和煦的陽光,帶給我們溫暖;是堅實挺拔的大樹,帶給我們依靠;是無聲的加油吶喊,激勵我們前行;朋友能在你失落時,側(cè)耳傾聽,為你拂去內(nèi)心的憂傷;朋友能在你處于困境時,相濡以沫,為你撐起希望的藍天;朋友還能在你成功時,給你善意提醒,為你洗去內(nèi)心的傲氣……其味道包含了人生所有的味道,酸甜苦辣。
以上的理解只是浮于淺層的認知,如何闡發(fā)“朋友的味道”的獨特認知呢?關(guān)鍵還是要有一種切己的感受,所謂“還我本心”。
而切己的感受來自兩個途徑:
一是聯(lián)系舊知,展開聯(lián)想。
比如,若考生能展開聯(lián)想,想到王勃與友人分別時吟唱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想到張九齡望月懷遠而唱出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想到李白寫給好友王昌齡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考生就能認識到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超越時空的獨特審美價值,有一種熨帖的溫暖。
二是聯(lián)系生活,提煉生活,發(fā)諸真情。
因為生命的不可預約,朋友其實只是陪你走過一段人生路途的人,能與你同甘共苦,但在人生的分岔口又會將你交付給無常的命運。由此感悟朋友的味道并不應該是離不了彼此的濃烈,更應該是在生命某個時段,因相知而走近彼此,但相處過程中又該是不疏不親,雙方都能觀照彼此的人生。急難能解人之困,無憂則不親不膩。思考至此,朋友的味道既有人性的甜蜜溫暖,又包含人格的獨立高標。
但是,可惜面對一個命題,不少學生為文造情,容易失去本心,有意識的媚俗和無意識的矯情在文中頻頻出現(xiàn)。這類文章以共性取代個性,以教條取代思考,沒有坦誠的真我,沒有張揚的個性,缺乏思想的光輝,剩下的只有虛空的假我,此之謂“失其本心”的寫作。
希望同學們能從切己體驗出發(fā),學會凝視生活,善察周遭之細,能發(fā)獨特之思。
【作文示例】
朋友的味道
張彥昭
我相信,許多人看到作文題都會說朋友有或苦或甜,或酸澀或辛辣的味道。但我總覺得,真正的朋友似乎并沒有什么味道,也不能說我錯。
我想到小學時老師曾問過我們,朋友是什么。作為公認的“好孩子”,那時的我給出了一個令老師滿意的答案:朋友就是在你成功時能與你分享喜悅,在你悲傷時能為你分擔痛苦。
仔細想想,那時的回答充其量就是“符合小學生的價值觀”。其實,真正的喜悅是不能被分享的,而能被分擔的痛苦都不叫苦痛。那么說朋友就沒有意義了?也不是。朋友不是,至少不僅僅是在你遇到困難時幫助你,不僅僅是取得成就后與你一起慶祝,不僅僅是有個人陪你學習進步。我也不喜歡用“奉獻”或是“付出”這一類詞語來形容這種關(guān)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比绻惨f朋友有一種味道,那么我認為是淡,就是最質(zhì)樸的平平淡淡。平淡即本真。真正的友情是世上最淳樸的存在。
智利詩人聶魯達長眠于故鄉(xiāng)的海灘上幾十年了。人們一直對他的死因抱有疑問,因為官方解釋是顯然不能讓人信服的??茖W家們對其原因研究了幾年也沒有定論,報刊上還有各種各樣的說辭。有人很憤怒,不能掩飾內(nèi)心的不平。然而,聶魯達生前最好的朋友加西亞·馬爾克斯卻很淡然。他說:“聶魯達不是死于癌癥,也不是像人們說的被謀殺,我寧愿相信他是死于憂傷。”只有馬爾克斯才了解詩人,才真正理解他生前對祖國的擔憂。所有的悲痛、不平、惋惜都凝成了一句話的淡然。事實是怎樣已不再重要,他會與朋友的靈魂永遠相伴。
我們生活在一個思想言論高度自由的時代,也見證著經(jīng)濟與文化的繁榮。變化也無處不在,而一個可悲之處也許便是人們對朋友的理解錯誤了。對于中華民族的劣根性,魯迅先生闡之未盡,在此就不再多說。
我想,真正的友情應如顧貞觀給吳漢搓寫的兩首《金縷曲》。“千秋絕調(diào),可以泣鬼神矣?!蹦鞘耆缫蝗盏闹艺\陪伴與懇切至極的情感從文字間流露,難怪納蘭容若當時剛一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作自己的事來辦,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囑我了?!?/p>
還是蘇軾?!八熘脸刑焖拢瑢垜衙瘛?,“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蹦谴卧鹿庀碌南嘤鲆鸲嗌偃说腻谙?。也許你要猜測,兩個被貶官、失意至極的難兄難弟遇到一塊,肯定要痛痛快快地大罵朝廷一番吧?抑或是談論這黑暗的現(xiàn)實,再互相勉勵,互相安慰。我覺得這些都不存在,真正的好友遇到一塊,也許只會相視一笑,欣賞欣賞月色,關(guān)鍵是分別后一如既往的陪伴。不需要許多告慰,只是想起對方時,知道對方一直在,不會離開,這便足矣,痛苦還留給自己消化。
所以,朋友不需要也不應該有這樣那樣的味道。它如面前的一杯白水,平淡,無味,亦是無窮。
[點評]
作者調(diào)動閱讀和生活的雙重經(jīng)驗,回歸寫作的零度,層層遞進,抽絲剝繭,探尋出朋友的味道其實是一種表面“淡然”,內(nèi)核是真情的流淌。這樣個性化的認知,摒除了對朋友庸俗的認知,獲得了思想上的飛翔。更為大膽的是,作者對蘇軾和張懷民兩人的友誼的認知從切己的感受出發(fā),超越時空的限制,想象兩人相知相惜的情誼的輪廓。語言老道干凈,有謹肅之氣。
駱冬青教授點評:張彥昭同學在他的文章中將朋友從生活上、情感上和心靈上進行分類,層層遞進,以中西方名人對朋友的認知為例,點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主旨。這篇作文具有一定哲學層面的思考,可以看出小作者平時的閱讀量和知識儲備豐富。和平時的考場作文不同,作文大賽希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構(gòu)思能力和想象力,在此基礎(chǔ)上還有對思想認知的要求。如果按照常規(guī)化的思路寫作,既缺乏個性,同時也缺少深刻的體驗。學生寫作要多一些“野性”,不能太畏首畏尾束縛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