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青
《考試說明》有關“古代詩文閱讀”的考試范圍包括“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其中“分析綜合”包括三點:①篩選文中的信息;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cm.
【提問模式】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設題誤區(qū)】
概括分析題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題目要求考生“選是”或“選非”,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轉述和分析。常見的設題誤區(qū)有六大類:張冠李戴、時序顛倒、地點穿越、無中生有、故意曲解和強加因果。
針對這六大常見的設題誤區(qū),考生可以采用對比法來解答這類題目。對比法就是將選項內容與原文進行細致的比對、分析,從中發(fā)現(xiàn)選項內容與原文語句意思不一致的地方,進而找出選項的設錯點。對比法比對的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關鍵詞語、信息有無因果關系等。
1.比對人物,防止張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做的不同的事,以及其造成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李戴,顛倒事實。
例(2017年全國卷Ⅰ)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弘微出繼從叔,一心只愛讀書。他是陳郡陽夏人,從叔謝峻將他作為后嗣。新家比原來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數(shù)千卷書籍,其余財物全不留意。
B.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
C.弘微為人審慎,治業(yè)井井有條。謝混去世以后,他掌管產(chǎn)業(yè),猶如替公家辦事,賬目分明;九年以后,多個方面得到很大發(fā)展,人們見后無不感嘆。
D.弘微事兄如父,臨財清正廉潔。他對謝曜感情極深,謝曜去世,他哀戚過禮,除孝后仍不食葷腥。東鄉(xiāng)君死,留下巨萬資財、園宅,他一無所取。
[解析]本題從理解關鍵詞的角度設題,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項屬于張冠李戴,極有文才口才的是謝瞻,而且這也不是受謝混賞識的原因。另外“住在烏衣巷”錯,原文只是曾經(jīng)在烏衣巷游宴,不是說家在這里。
2.比對時間,防止時序顛倒。命題者在命題時會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考生在分析時應特別注意選項中提及的時間,并將其與原文進行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
3.比對地點、時間,防止地點、時間穿越。比對選項中人物的行為和事件發(fā)生的地點是否與原文相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4.比對關鍵詞,防止曲解文意。命題者會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義干擾考生,這是命題者設置誤區(qū)的主要方式,故考生要認真、細心地比對選項和原文。
例(2017年浙江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非議鄭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滿,對這些不學之徒好出大言、擾亂治學的不良學風更以“欺亂”斤之。
B.作者提倡以據(jù)實控有的態(tài)度去對待歷史上的成敗興廢、事業(yè)蹤跡,厘清因果,比較優(yōu)劣,這樣“足以應辨時之務”達到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認為自己在學問上雖可成就一家之事業(yè),但還是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輕目重耳,拘泥于所見而不知適應變化的弊病。
D.作者在這封書信中同齡友人推許鼓勵,傾吐懷抱,筆端流露真情;談論治學之道,眼界開闊,見解精辟,語言潔凈簡要。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做題時要結合原文進行辨別分析,尋找與原文不符的地方。從文中信息比對,命題者在故意曲解文意。從文中可以看出“拘泥于所見而不知適應變化的弊病”是對諸葛亮那類人的評價,原文中信息在第四段結尾。
5.比對添加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比對選項中是否有命題者故意添加的,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
例(2017年全國卷Ⅱ)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熹耿直磊落,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節(jié)操,從兄被害,為給從兄報仇,他有備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暫時放過仇家。
B.趙熹忠于朝廷,除惡得到支持。他雖與鄧奉友善,但屢次譴責鄧謀反,最終受到皇上贊賞。擔任懷令時,堅持誅殺李子春,皇上也拒絕了趙王求情。
C.趙熹制止禍患,大力推崇義行。他擔任平原太守時,誅殺盜賊首領,但對待余黨卻能區(qū)別處理,只是將他們遷往異地,并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
D.趙熹忠于職守,身后深享哀榮。他官拜太尉時,南單于稱臣,烏桓等來朝,于是受命對邊事作長久規(guī)劃。他患病去世期間,皇上親自前往慰問吊唁。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C項中“趙熹教導他們應該棄惡從善”屬于無中生有,文中沒有依據(jù)。答案選C項。
例(2016年山東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古代圣王誠心誠意地愛護百姓,實實在在地對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義而歸附他們。
B.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風尚。
C.面對景公的封賞,晏子并不領情,他毅然決然地予以拒絕,并且指出了景公窮奢極欲與窮兵黷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對話的方式,批評了景公治理國家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表達了晏子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等政治主張。
[解析]本題從無中生有的角度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B項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屬無中生有。從原文的內容來看,晏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著和居室這些形式上的內容,而是要效法他們節(jié)儉的風尚,學習他們行仁政的做法。答案選B項。
6.比對因果關系,防止強加因果。比對因果關系就是判斷命題者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將結果說成原因,或在句子間強加因果關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例(2015年山東卷)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王任命將軍時,應該在太廟執(zhí)象征兵權的鉞和斧,鄭重地授給將軍,賦予他處理一切軍務的權力。
B.將軍接受任命后,將再次請求君王給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戰(zhàn)勝敵人還需要智者出謀劃策、勇士英勇戰(zhàn)斗。
C.如果將軍能做到“三禮”,那么無論攻城時還是野戰(zhàn)時,士兵們都會奮勇爭先,只想沖鋒,不愿后退。
D.本文通過君王與太公問答,闡明了君王的立將之過和將軍的領軍之策,充分體現(xiàn)了太公高超的軍事智慧。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B項表述錯誤,原文中將軍接受任命后,將再次請求君主給予其充分的信任,這樣才能臨敵時一心一意地作戰(zhàn)。因此,智謀之士都愿意為他出謀劃策,勇武之人都愿意為他殊死戰(zhàn)斗。原文的表述是因果關系,而選項的表述變成了并列關系。
【答題技巧】
對于概括分析題,考生可從以下幾點人手:
1.總體閱讀,整體把握。分析概括題的閱讀材料基本上是人物傳記,論人要論及全文,論文更要論及全文。閱讀時,首先要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材料,緊扣品質這一主線給人物定位,對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評價。
2.對照誤區(qū),排除干擾。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設題誤區(qū)大多為夸大事實、偷換概念、以假亂真、無中生有或張冠李戴,如果考生掌握了選項的設置模式,就可以排除干擾,正確答題。
3.對照原文,查對正誤。在事情的角色、件數(shù)和行為的程度、實效方面,考生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和選項,兩者間的差別正是考生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的選項,考生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知識貼士】
1.細讀原文。按人物的一個個小故事給文章分層,分清是何人在何時、何地、何職做了何事(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些事有什么意義,文中還涉及了哪些人物,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及其對事件各持什么態(tài)度,事件表現(xiàn)了主要人物的什么精神??傊?,考生要學會習慣性地多問自己幾個問題,使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自己的腦中順序化、網(wǎng)絡化,這樣才能信手拈來,準確答題。
2.利用信息分析內容(明示的信息或隱藏的信息)??忌鷳⒁膺x文的出處、注釋等內容,當然也包括命題者在本題中所提供的75%的正確信息,此外考生還應結合自身所儲存的有關作者的情況、有關的文學、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對文段進行耐心地解讀,力求讀懂、讀透文章。
3.細讀選項的表述。快速圈定四個選項在原文中的對應區(qū)域,比照兩者之間有無異同。尤其要注意細節(jié),注意選項對原文的轉述是否等值,發(fā)現(xiàn)有出人時一定要對關鍵詞語進行反復的推敲,直至確認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