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焜
腦外傷指外部物體造成腦部肉眼可見的傷害,普遍可引發(fā)嚴重后果,例如:不同程度永久性功能障礙,并且其損害程度與傷害性質屬于彌散性損害或局灶性損害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腦損害區(qū)域不同則其臨床癥狀也不盡相同,而局灶性損害存在造成聽覺異常、視覺異常、語言異常、感覺異常及運動異常的可能性,彌散性損害存在造成意識模糊、睡眠狀態(tài)及記憶功能障礙的可能性,以硬膜下血腫、遺忘綜合征、意識障礙、昏迷及腦震蕩綜合征為典型臨床癥狀[1]。一旦腦外傷診斷不及時或診斷準確性不高則直接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鑒于此,文章重點探究CT與MRI檢查診斷腦外傷的臨床效果對比,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收治于本醫(yī)院的112例腦外傷患者視為研究主體對象,納入時間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其中,112例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47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46.1±2.5)歲,平均接診至入院時間(3.1±1.3)h,平均體質量(62.6±1.8)kg。112例患者中小學初中文化35例、高中大專文化35例,本科及以上文化42例。112例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此次實驗內(nèi)容,并簽署實驗同意書。①納入標準:112例患者均符合腦外傷診斷標準且各項生命特征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②排除標準:112例患者不存在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112例患者不存在精神疾病及溝通障礙。
1.2 診斷方法 112例患者均先后實行CT檢查及MRI檢查,即:①CT檢查:選擇東芝X-Vision單螺旋機,設置掃描層厚度不超過10 mm且掃描9~10層,針對臨床疑似后顱窩病變的患者實行掃描層厚度為3~5 mm的薄層掃描。②MRI檢查:選擇西門子1.5T Symphony設備,選擇SET1W掃描程序及橫軸位或加矢狀位,針對TSE或T2W橫軸位或IR-TSE冠狀位,實行EPI-DWI橫軸位控制每平米毫米1000 S及B值不超過0.5000,其圖像由MR軟件自動生成ADC圖像。所有檢查結果交由醫(yī)院2名主治醫(yī)師共同查閱,再實行復查或手術確認檢查結果準確性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選擇(±s s)為表示形式,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選擇百分率(%)為表示形式,進行χ2檢驗,P<0.05則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2例患者進行CT檢查和MRI檢查,MRI檢查效果明顯優(yōu)于CT的檢查效果。見表1。
表1 112例患者CT、MRI檢查的檢查效果準確率比較 例(%)
伴隨社會進步及經(jīng)濟發(fā)展,MRI設備不斷革新改進,MRI診斷速度不斷加快,促使其掃描成像日趨清晰,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領域。由于MRI診斷組織分辨率較高不受骨骼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能清晰顯示額極、顳極、顱前、腦干及小腦等位置的病灶,能發(fā)現(xiàn)CT診斷無法明確的病例,例如:顱前窩骨折、顳極蛛網(wǎng)膜囊腫、額極膠質瘤等[2]。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腦外傷患者實行MRI診斷漏診率及誤診率較低,客觀上要求醫(yī)務人員立足于患者實際情況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避免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事件。
綜上所述,相較于CT檢查,腦外傷患者實行MRI檢查效果良好,能大大提高診斷準確性,而臨床診斷主張兩者聯(lián)合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漏診率[3],有助于患者機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