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鋒
前幾天,有媒體報道,說海口一環(huán)衛(wèi)工撿到14萬巨款,交到派出所歸還失主。失主很是感激,當(dāng)場拿出2萬元作為酬謝,被環(huán)衛(wèi)工婉拒。報道說,這名環(huán)衛(wèi)工人雖然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好,工資一月僅1500元,但她明白做人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把錢還給失主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p>
一則標(biāo)準(zhǔn)的好人好事,新聞還把“婉拒2萬酬金”寫入標(biāo)題。正常嗎?既正常,又不正常:說正常,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樣做宣傳的,好人做好事,高風(fēng)亮節(jié),不要酬謝;說不正常,是因為細思則恐。為何細思則恐呢?因為這讓我想起了《呂氏春秋》上的兩則小故事。
春秋時的魯國有條法令,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若有人把他們贖身帶回國,國家全額報銷贖金??鬃拥牡茏幼迂曈绣X又有愛心,在國外贖回了幾個同胞,回國后不要國家的錢。做好事不圖回報,很是符合現(xiàn)在的新聞報道。但卻遭到孔子的指責(zé),“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fù)贖人矣”。
什么意思?孔子說,子貢你錯了,你這樣一來,從今往后,沒有國人會再贖回同胞了。因為你很有錢,不在乎贖金,但你這樣做,讓別人怎么辦?別人贖回同胞,要錢吧不好意思了,不要錢吧自己有損失,衡量后大家就不會去做這件事。
孔子另一名弟子子路,有一回在路上遇見有人落水,奮不顧身去救。落水者得救后,家人以一頭牛答謝子路,子路欣然接受。按照現(xiàn)在的觀念,子路這樣做存在道德瑕疵,不應(yīng)該要人家的報答,何況在古代牛是很貴重的東西。但孔子聽說后,大為贊賞,“魯人必拯溺者矣”——從這以后,魯國人都會勇于搭救落水者了!
孔子的獨到見解和睿智值得我們深思。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宣傳倡導(dǎo)大公無私、施恩不圖報,可是我們的社會公德到底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呢?佛山小悅悅事件、老人跌倒沒人扶等等,我們心中自有定論。
現(xiàn)在,我們正在大力倡導(dǎo)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要反思過去做法的不妥之處。社會公德說到底不能僅是刷在墻上的口號,必須為人們自覺接受,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方才是真正的社會公德。
因此,不要再一講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就是沒日沒夜加班、顧不了家也見不了兒子乃至老父親死了也無法送終,這樣的先進人物不能說沒有,但注定是大眾不樂意效仿的極少數(shù)。
多想想孔圣人的高見,尊重人性,因勢利導(dǎo),方能成就我們想倡導(dǎo)的社會公德。畢竟社會公德是眾人的事,眾人不參與,如何能成?
做了好事,得到酬謝(不是索酬),讓好人有好報,好人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