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池
摘要: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案件的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成立自首,在什么范圍內能夠成立自首,是否應該從輕減輕處罰。則是需要法官根據具體案件進行具體的分析。本文將以D市理工學院命案為例,對自首的成立要件進行分析。
關鍵詞:自首 從寬處罰 自動投案 如實供述 悔罪 庭審
自首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刑法制度中的一項重要的量刑制度,是法定的從寬處罰制度。自首在節(jié)約司法資源,減少司法運作成本,提高辦案效率上一直起著重要作用,備受法律界重視。下面就以G省D市理工學院命案為例,對“自首”與從輕減輕處罰進行闡述。
案發(fā)當天早上8點,犯罪嫌疑人A在教學樓某教室藏匿,等候作案目標伺機作案。8點30分左右犯罪嫌疑人見被害人進入女廁,便偷偷尾隨其進入并關燈。待被害人上完廁所,隨即持刀逼被害人進入隔間脫光衣服帶上眼罩并對其進行猥褻。被害人待其放下刀之后撿起刀大聲呼救,A便捂住被害人的嘴并用力將其頭部反復砸向墻壁、地板直至被害人暈厥,后由于擔心被害人看到自己的臉,A又掐住其脖子15分鐘直至其死亡。后經法醫(yī)鑒定,被害人死因是“被人捂嘴,頸致機械性息死亡。”待被害人死亡后,A將其尸體拖到最里隔問并上鎖,用被害人的連衣裙仔細地清理掉現場的血跡和腳印后,帶上作案工具到教室外換上事先準備好的外套逃離現場,隨后其回到宿舍換好衣服后再次回到案發(fā)現場,發(fā)現有人在尋找被害人,知道即將案發(fā)隨逃往G市。第三日,A投案自首。
以上即是G省理工學院命案始末。案件審判歷時半年,最后G省D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被告人A歹E刑、不必立即執(zhí)行,并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被害人父母)人民幣五十多萬元。死者家屬對這一判決結果表示不滿,隨即提起上訴。第三年,G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維持原判。
在庭審過程中,被告人的辯護律師向法院提交了住院病歷、個人素質學分情況綜合表等證據,并提出:1、被告人A自動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是自首;2、被告人A是在校學生,犯罪屬于一時沖動,其主觀惡性不深;3、被告人A有悔罪表現。在被告人辯護人的辯護詞中,包括三個要點:自首情節(jié),激情殺人和悔罪。原告方則認為,被告人是在發(fā)現自己即將落網,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投案自首的,并且沒有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因此不符合“自首”的成立要件。由此,原被告雙方在關于被告人的“自首”情節(jié)的認定上產生了矛盾。
根據我國《刑法》第67條的規(guī)定,構成自首必須同時具備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罪行這兩個條件。對于“自動投案”,《高法解釋》及《兩高意見》先后予以明確。《高法解釋》現定,自動投案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其犯罪事實未被司法機關發(fā)覺、尚未受到訊問或者未被采取強制措施時,主動、直接向司法機關投案。《兩高意見》則進一步規(guī)定,只要犯罪分子尚未受到調查談話、訊問,或者未被宣布采取調查措施或者強制措施,也可以成立自動投案?,F在一般以《兩高意見》為認定標準。
原告方認為,A在殺害被害人后,重回現場發(fā)現事情敗露即逃逸。后得知警方已經掌握他的身份,知道已經在劫難逃,隨即投案,不成立自首。那么據當地公安部門官方微博當時發(fā)布的信息來看,案件發(fā)生后,專案組的確很快便鎖定A為重大嫌疑人,并已掌握A的落腳點。案發(fā)第三日晚,專案組便趕往A隱匿的G市實施抓捕。但是筆者認為,當時A于晚上9時許到G市火車站派出所投案自首,自首時并未被約談或采取強制措施。因此,其自動投案情節(jié)是成立的。
通過對比分析原告方辯護律師的案情記錄和該案判決書,在庭審過程中,A在供述作案經過的過程中,有諸多矛盾之處。比如其否認了現場留下了血跡和腳印,但經現場勘查表明,該廁所蹲位的內門、地上、墻上都有濺射狀血跡。并且A在投案自首時曾稱,掐被害人脖子的時間為20分鐘,但是在偵察階段時改口稱15分鐘,后又不斷改口。其在案件重要細節(jié)的供述上前后矛盾而且相差巨大。
A堅稱自己只是想要猥褻被害人,沒有強奸故意。但是在A之前的數次猥褻行為中他并沒有脫去褲子,但是在這次中,A脫掉了褲子和鞋子,還命受害人脫掉內褲絲襪和文胸。他辯稱是怕褲子被弄臟,怕現場留下腳印。但是猥褻并不需要脫掉自己的衣服,也不需要被害人脫掉幾乎全身的衣服。筆者認為,其行為與主張嚴重不符。
還有,A稱在打斗中被害人一直抓著斷了的刀的刀刃部分,直到最后才奪過刀來。但是尸檢結果表明被害人手掌心并沒有刀傷,且雙手指甲里有A的肉,如果被害人手中抓著刀刃與其進行激烈搏斗,那么刀刃必然會劃傷手掌,而指甲有A的肉,就必然是在和其扭打之際用雙手抓撓罪犯所致,如果手握刀刃則無法做到。
在傳統(tǒng)的關于“自首”的觀念中,自首的本質在于悔罪,“悔罪貫穿于自首的全過程,自首成立的每一個要件都是悔罪的表現。不悔罪,就無所謂自首?!倍谒痉▽嵺`中,法庭也常常以悔罪作為潛在的量刑標準。但是現行刑法其實并沒有對自首作過多的要求,因為其是否自動投案、是否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有無悔罪心理,這些因素不能直接與其社會危害性相關聯。自首制度的本身是充滿功利性的,但是,刑法也規(guī)定了自首的從寬處罰。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這表明了“國家更加注意到刑法效益的實現而不僅僅是對行為人主觀惡性和危險性的重視?!碑斎?,自首制度不應該完全功利化,否則,便違背了刑法的根基“公平正義”。所以,自首也只是“可以樅輕或減輕處罰,并且根據所犯罪行和具體情節(jié),從寬的范圍和幅度也相應的不同。在我看來,犯罪分子悔罪與否作為一種主觀心態(tài),是不停地在變化的,很難以一個固定的形式化的外在客觀標準進行判斷。而且如果以是否悔罪來作為要求自首行為,便會極大地縮小自首的范圍。歸案的犯罪分子表現出的悔罪表現,往往也只是為了求得寬大處理,并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對于犯罪分子來說,其行為造成的客觀危害已經形成,無法再減小甚至消失。因此,A是否悔罪,不影響其自首是否成立。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本案中,關于A是否成立。自首”的問題。雖然庭審過程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是,從現有案件審理結果來看,可以認定“自首”情節(jié)成立。
那么,自首情節(jié)成立是否必然意味著從輕減輕處罰呢?實踐中也不乏罪犯自首而依然從嚴懲處的案例。此處可以參考某大學生Y駕車撞人后持刀殺人的案件判決。Y的辯護律師便是以自首情節(jié)為由上訴,但法官認為,Y造成交通事故,不但不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反而因害怕其追責而殺人,犯罪動機極為惡劣,主觀惡性深而且手段極其殘忍。因此,雖然其有自首情節(jié),依然從嚴懲處。
同樣的,本案的被告人A在犯罪前精心挑選了控制被害人的犯罪工具一水果刀、眼罩,偽裝自己的自制頭套和毛織手套,放在隔壁教室的外套,犯罪之后藏匿尸體,清洗案發(fā)現場和被害人衣物,還在犯罪之后返回現場查看是否敗露。這一系列的舉動表明其絕對非一時沖動,而是早有預謀。其作案手法熟練,在校園這一公共場合犯案影響惡劣。因此,對A可否從輕減輕處罰,存在疑問。
被告人的辯護律師提交了A的個人素質學分情況等綜合表,根據這些證據,A看上去似乎確實不像一個傳統(tǒng)的“罪犯”。他來自雙親家庭,品學兼優(yōu),案發(fā)時正在準備研究生考試。這樣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學生為什么會去犯罪,看似無法理解,但其實不然。根據有關統(tǒng)計,20%到30%的強奸和30%到50%的兒童性侵害都是由男性青少年實施的。所有這些青少年性犯罪者眾的70%都是來自雙親家庭,且絕大多數都上學并且達到了中等成績。因此,從統(tǒng)計學角度,被告人的“品學兼優(yōu)”似乎并不能成為影響量刑的情節(jié)。
刑法制定“自首”制度是為了更好地節(jié)約司法資源,使司法機關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其他案件。但是,庭審必須成為審判的中心,在庭上所有關于事實證據的調查,法官的內心心證,定罪量刑意見的形成都會極大地影響具體犯罪情節(jié)的認定乃至于案件的整體審判質量。只有吸取前案的教訓,我們的案子才能越審越好,法治才能越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