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蘭蘭,李紅,魏興華,王育林,柴蓉,葉靜,陳汛玨,廉小磊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綿陽 621000)
作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病變,導致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進而引起心肌缺血、壞死。治療AMI的關鍵在于對冠狀動脈的再通再灌注,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能有效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液灌注,明顯改善心肌缺血癥狀,成為臨床治療AMI的有效手段。相關文獻報道,術后配合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有助于控制心臟病癥狀,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的風險[1]。為此,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例AMI行PCI患者,探討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效果,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從在該院行PCI治療的AMI患者中抽取2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AMI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13 例,女 7 例;年齡 55~78 歲,平均年齡為(66.7±5.2)歲;梗死部位:側壁8例,前壁6例,下壁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例。對比組間資料,發(fā)現(xiàn)年齡、性別、梗死部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均行PCI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術后護理與出院指導。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措施如下。
(1)組建心臟康復小組:安排主治醫(yī)生、康復科醫(yī)生、營養(yǎng)科醫(yī)生各1名,護理人員6名,組長由病區(qū)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康復醫(yī)生負責心臟康復專題知識的講解,并制定患者住院期間的康復方案及患者出院前發(fā)放的回家運動處方。主治醫(yī)生主要監(jiān)測患者執(zhí)行康復計劃過程中的安全問題;護士負責對康復活動的指導、監(jiān)測病情等。
(2)住院期間康復計劃的實施:術后用沙袋壓迫傷口,對術側肢體制動5 h,之后被動翻身,并將床頭抬高20°~30°。被動活動雙上肢與健側下肢各關節(jié),5 min/次,3~4次/d。由家屬或陪護喂食,床上大小便。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可讓他聽廣播或音樂。術后24~48 h可讓患者自主活動肢體各關節(jié),3~5 min/次,非睡眠時間1次/h[2]??扇〈采献换虬肱P位,自主進食,可協(xié)助患者洗漱,使用床上便器。48~72 h后將雙下肢懸吊在床邊,3~4 次/d,5~15 min/次。第 4 天在床邊坐椅,每次坐1~3 h。協(xié)助患者穿衣,在室內行走20~30 m,1~2次/d。第5天日常生活可自理,可獨自慢走50~100 m,2~3次/d,需在家人的陪同。第6~7天,開展前述活動,強度可逐步增強,慢行400~500 m,2次/d,并練習上下樓梯,10 min/次,1~2 次/d。 此外,講解相關事項與出院指導。
(3)出院運動處方發(fā)放:患者出院前根據其運動實驗結果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要求患者回家后參照此進行運動。定期進行電話隨訪指導。
左室射血分數(LVEF)用于評價心功能,通過SF-36量表對比患者生活質量,設計8個維度,包括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等,總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3]。
通過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錄入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并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表1可知,護理前兩組LVEF與SF-36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2個月,觀察組LVEF與SF-36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LVEF與SF-36評分(±s)
表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LVEF與SF-36評分(±s)
注:與護理前相比,*表示P<0.05;與對照組相比,#表示P<0.05。
項目 觀察組(n=10)護理前 出院后2個月對照組(n=10)護理前 出院后2個月LVEF(%)SF-36(分)46.5±5.2 52.6±5.0(59.8±6.3)*#(62.5±8.2)*#47.1±5.4 52.4±5.2(54.2±5.7)*(47.8±4.3)*
AMI在國內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極大影響著公眾健康。PCI術能讓狹窄、閉塞的冠狀動脈迅速再通,短時間內恢復缺血心肌組織的血供,成為臨床治療AMI的有效手段。美國心臟病學會與美國心臟協(xié)會指出,若患者沒有下列癥狀,臥床時間以不超過12~24 h為宜: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復發(fā)缺血性不適等癥狀。同時,認為早期康復運動對ST段抬高型AMI患者具有重要意義[4]。
該次研究顯示,對觀察組實施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在嚴密監(jiān)測心率、心律、心肌缺血癥狀、血壓等前提下給予系統(tǒng)化的康復護理,效果明顯。觀察組術后2個月的LVEF與SF-36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這表示PCI術后患者給予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從而提高其生活質量。這可能是早期康復護理能加快冠脈血流速度,并恢復缺血心肌的血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從而達到改善血流動力學的目的[4]。此外,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運動耐量與心功能,并減少靜脈血栓的風險。注意AMI病情嚴重者,若在實施早期心臟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下列情況應暫停:(1)心率超過 110 次/min,血壓升高明顯;(2)有大汗、面色蒼白、眩暈、胸痛、心悸、心絞痛等癥狀;(3)心律失常嚴重;(4)自感非常疲勞。
綜上所述,AMI患者行PCI術后實施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效果明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