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劉曉東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江蘇 南京 210000)
2017年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發(fā)布的《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顯示,我國居民腦卒中發(fā)病率為345.1/10萬,是全世界發(fā)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其中,急性腦梗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發(fā)病急,病情進展迅速,且治療難度大,治療過程復雜,患者預后相對較差,給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1]。相關研究顯示[2],在患者出現(xiàn)急性腦梗死后,一般會同時出現(xiàn)炎性反應,這會加重患者缺血性神經元的損傷程度。臨床醫(yī)師在治療急性腦梗塞時以抗凝、抗血小板、調脂、改善腦部微循環(huán)及神經保護為原則。臨床抗凝治療中常使用肝素,但其抗凝治療時出血風險較高,用藥量不易把握,部分急性腦梗塞患者無法使用。阿加曲班作為新型抗凝劑,對凝血酶具有較強的選擇性抑制作用,不需要抗凝血酶(AT)作為輔助因子來達到抗凝的目的[3],出血風險明顯降低,所以使用阿加曲班抗凝則引起臨床重視。依達拉奉在治療急性腦梗塞時常作為一種腦保護劑(自由基清除劑),能通過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途徑防止再灌注損傷,減輕炎性反應,進而減輕腦水腫和腦組織損傷。在急性腦梗塞患者除常規(guī)治療同時使用依達拉奉可能明顯改善神經癥狀和活動障礙[4]。故本次研究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了阿加曲班聯(lián)合依達拉奉進行治療,探討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效果。
南京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診斷標準:(2)急性起病;(3)局灶或全面神經功能缺損;(4)腦CT/MRI排除腦出血。排除意識障礙患者、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患者、近1個月內未使用過抗凝劑及降纖藥患者、近半年內無手術患者、活動性出血疾病、存在出血傾向患者、伴有出血性腦梗死患者以及心源性腦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就診時間均為發(fā)病 6~48 h,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在4~18分之間。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1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52~79歲,平均(65.18±2.12)歲;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53~78歲,平均(64.28±2.17)歲。兩組上述基線資料相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兩組均給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調脂,博司改善腦神經及控制血壓血糖等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依達拉奉(廠家,批號)靜脈滴注治療,配置30 mg依達拉奉和100 mL 0.9%的氯化鈉溶液的混合液,2次/d,單次滴注時間≤30 min,持續(xù)治療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阿加曲班(廠家,批號)治療,將10 mg阿加曲班和250 mL 0.9%的氯化鈉溶液的混合液靜脈滴注,早晚2次/d,每天阿加曲班的總劑量為20 mg,單次靜脈滴注時間為3 h。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時對兩組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SS評分)測評,共15個指標,分值為0~42分,分值越小,代表患者的缺損程度越輕。
治療2周后采用Barthel指數評估患者的生活能力[5],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反之越差。
治療2周后觀察治療效果。根據NISS評分值下降百分比判定療效,可分為治愈、顯著進步、進步和無效4個等級[6]。治愈:NISS評分降低91%~100%;顯著進步:NISS評分降低46%~90%;進步:NISS評分降低18%~45%;無效:NISS評分降低≤17%或NISS評分升高。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著進步+進步)/總數×100%。
兩組患者治療前NIS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周后NISS評分均無顯著變化(P>0.05),觀察組治療2周后NIS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治療前后NISS評分減少值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SS評分和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顯著高于對照組75.6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急性腦梗死好發(fā)于中老年患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約占腦卒中70%,常導致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預后較差。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急性發(fā)病時的6 h內可行溶栓[5],本文研究患者均在6~24 h,已無溶栓指征或家屬拒絕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對于該類患者,如病允許可盡快給予抗凝藥物,避免血栓進一步擴大,同時給予患者神經保護藥,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減少再灌注損傷的概率,保護腦細胞,促進瀕臨死亡的腦細胞功能恢復[6]。
在急性腦梗死早期時,死亡腦細胞周邊可見半暗帶缺血區(qū),半暗帶區(qū)神經細胞凋亡導致鈣離子內流、氧自由基產生、興奮性氨基酸釋放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成為腦缺血后再灌注腦功能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療早期使用腦保護劑比如依達拉奉,可促進疾病轉歸。依達拉奉是新一類羥自由基清除劑,具有神經血管保護作用[7],對于急性腦梗死后由花生四烯酸所致腦水腫有緩解作用,減少其代謝產物損害細胞,對神經元死亡起抑制作用,進而保護腦細胞,加快預后恢復。但醫(yī)學上對于急性期抗凝治療一直存在爭議。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認為抗凝治療(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類肝素、口服抗凝劑和凝血酶抑制劑等)能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的復發(fā)率、降低肺栓塞和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但被癥狀性顱內出血增加所抵消。而在2004年LaMonte等[8]在北美首次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凝血酶抑制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中,阿加曲班沒有增加癥狀性顱內出血或大出血。這些結果表明,阿加曲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提供了安全的抗凝藥物[8]。同樣Hosomi等[9]認為阿加曲班能改善腦卒中嚴重性但不增加出血的風險。近年來對阿加曲班治療急性腦梗塞研究逐漸增多,龐偉等[10]認為阿加曲班可以直接與凝血酶原結合,從而避開與反應底物結合的情況,實現(xiàn)對凝血酶的滅活,起到抗凝效果。
阿加曲班作為一種直接凝血酶抑制劑,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出血傾向小、無免疫原性等優(yōu)點[11]。本研究中觀察組聯(lián)合阿加曲班治療取得滿意效果,觀察組治療2周NIS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和研究報道[12~13]相吻合,說明聯(lián)合用藥的觀察組患者獲益較大,神經功能恢復較快。觀察組治療2周后Barthel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12%高于對照組的75.61%,說明聯(lián)合阿加曲班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增益臨床療效。有報道[14~15]認為阿加曲班通過調節(jié)炎性因子表達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改善缺血半暗帶微循環(huán),緩解缺血半暗帶神經細胞損傷,有利于術后神經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早期且無溶栓指征時,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可考慮使用阿加曲班進行抗凝治療,對保護患者神經功能和優(yōu)化臨床療效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