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益
國民政府大樓
中山陵墓
"九·一八”前后,為了大量獲取中國情報,日本在中國各地成立了名為“寫真社”的機構(gòu),派出情報人員以攝影方式進行全方位掃描。他們的日常工作,就是將拍攝的照片發(fā)表在《亞細(xì)亞大觀》(社址在遼寧大連)這樣的期刊上,供有關(guān)人員閱覽。《大觀》的特別之處:一是被當(dāng)時的日本天皇欽定為“供奉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睿覽”的刊物;二是它擁有軍政首腦田中義一等的“名譽贊助員”。攝影指導(dǎo)一欄,則注明為滿鐵情報課,毫無掩飾地透露了它的性質(zhì)。攝影師島崎役治憑借靈敏的嗅覺和視覺,對中國的資源、人物和文化,無孔不入地“掠影”和研究。他最感興趣的是客貨站、碼頭、橋梁、糧倉、廠礦、公路設(shè)施、中心廣場、名勝古跡、商業(yè)街等。每個城市的城墻、城門以及鳥瞰式的城鎮(zhèn)全景悉數(shù)囊括。無論是圖片本身,還是欲說還休的文字說明,都讓人意識到這是日本侵華野心的一種先導(dǎo)。
秋深
采香涇
黑甍白壁
支硎山
肩負(fù)特殊使命的攝影師島崎役治,跑遍中國大江南北,拍攝了數(shù)千幅人文地理圖片,尤其注重具有戰(zhàn)略地位的城市。對江蘇而言,南京和揚州恰是其中的代表。
《亞細(xì)亞大觀》第七輯第九回是《揚州及其附近》。所謂附近,收錄了兩幅南京圖片(南京的人文地理圖片另有專輯),一幅是中山陵,一幅是國民政府大樓。中山陵,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圖片拍攝于翌年。中山陵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從空中看去,猶如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國民政府大樓,對于近代中國也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義。晚清以來,中國在政治上第一次重新取得了凝聚力。國民政府遵循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及建國大綱,在1928~1937年的十年中,中華民國在政治、外交、軍事、經(jīng)濟、文化、教育、社會、邊疆民族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整體為近代中國較高水平。
眾所周知,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實施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殺害中華同胞30萬,寧靜安詳?shù)哪暇┏鞘瑱M遍野。這兩幅圖片背后的處心積慮,不難想見。
關(guān)于揚州,島崎役治拍攝了五亭橋、平山堂法凈寺(大明寺)、天寧寺、徐園、史可法墓的圖片。五亭橋圖片的日文說明寫道:“五亭橋是揚州二十四橋中屈指可數(shù)的名橋。橋如其名,由五座亭子組成,水、樹、樓像風(fēng)景畫一樣錯落有致,只要提到揚州的美景,它必定位列其中。傳說清朝乾隆皇帝特別喜歡這座奇橋,多次乘坐畫舫來此游覽。如今其他的二十三座橋都已毫無蹤跡可尋,僅僅留存這座五亭橋矗立在那里?!?1930年拍攝的五亭橋,橋上沒有五個亭子。這是由于亭子殘損,被全部拆除了。1932年得以重修,才恢復(fù)了五亭,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當(dāng)時還豎有“重修五亭橋”石碑。
瘦西湖五亭橋
楓橋水景
大明寺位于揚州蜀岡之上,既是一座佛教廟宇,又是一方風(fēng)景名勝。但島崎役治的圖片只拍攝了大雄寶殿,僅僅在文字說明中記載了平山堂和鑒真和尚,這恐怕不是出自偶然。平山堂于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由時任揚州太守的歐陽修建造,成為專供士大夫、文人吟詩作賦的場所。鑒真和尚,曾擔(dān)任揚州大明寺主持,應(yīng)日本留學(xué)僧請求先后六次東渡,弘傳佛法,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成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今天,回想 “七七盧溝橋事變”,不能不令人拍案。
鎮(zhèn)江,地處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交匯點?!熬┛谶B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里,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南宋陳亮的這番話,形象地道出了鎮(zhèn)江的軍事地位。這里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發(fā)生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史都留下可圈可點的記錄。
島崎役治題為《江天一望》的圖片,拍攝的是金山寺上的江天一覽亭。金山原本是屹立于長江中流的島嶼,與瓜洲、西津渡形成掎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以“卒然天立鎮(zhèn)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在一覽亭遠(yuǎn)眺,磅礴江流、縱橫街市盡收眼底。圖片中的一覽亭,康熙皇帝題額的江天一覽碑清晰可見,旁邊卻堆放著竹木建筑材料,似在維修中,畫面頗感凌亂。無疑,島崎役治的用心并不在此。
北固山,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山上的亭臺樓閣、山石澗道,無不與三國時期孫劉聯(lián)姻等歷史傳說有關(guān)。高踞峰巔的甘露寺,相傳始建于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古往今來的游客都喜歡到甘露寺一游,尋訪當(dāng)年劉備招親的遺跡?!陡事端逻h(yuǎn)望》拍攝于1928年,遠(yuǎn)處的江流、荒竦的民舍襯托著山巔的寺廟,從日文圖片說明不難看出,攝影師似乎對地理形勢更感興趣。
除了甘露寺主體建筑,他還拍攝了僅存底座和兩級的鐵塔。位于北固山甘露寺旁的鐵塔,始建于唐代,宋代遭毀改建,明代重修,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受損折斷。這是中國僅存的六座鐵塔之一,經(jīng)歷上千年風(fēng)雨滄桑,依然屹立于山頂。1960年鎮(zhèn)江文管會在修復(fù)甘露寺鐵塔時,曾在塔基三尺半處發(fā)現(xiàn)地宮。
島崎役治感興趣的,還有“天下第一泉”。金山寺外的中泠泉,曾在江水之中,隨著水位升降而時隱時現(xiàn),泉水甘洌醇厚,盈杯不溢,非常適宜沏茶,所以被評為“天下第一泉”,蘇軾曾為之寫下“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的詩句,王昌齡也贊賞曰:“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笨磥?,風(fēng)土人情也是他所不愿忽略的。
體現(xiàn)風(fēng)土人情的,還有收割蘆葦?shù)膱D片。江岸邊蘆荻茂盛,身穿寒衣的人們,正在瑟瑟秋風(fēng)里收割蘆葦,準(zhǔn)備運回去作為燃料使用。另一張題為《秋深》的圖片,畫面上兩個小女孩坐著小板凳,方凳旁站立一個頭戴絨線帽的幼兒。女孩的耳朵拴有閃亮的銀耳墜,朝著照相機露出頗有警惕感的笑臉。
所有這些用心良苦的圖片,并非普通的風(fēng)景照。
平山堂法凈寺
1930年的蘇州北寺塔
甘露寺鐵塔
甘露寺遠(yuǎn)望(上左);天下第一泉(上右);收割蘆葦(下左);江天一望(下右)
《亞細(xì)亞大觀》中,有一組1930年拍攝的蘇州圖片。今天,我們從這批被認(rèn)為是日本“侵華史料”的舊影中,仍不難捕捉到將近九十年前的古城風(fēng)貌。
一幅《黑甍白壁》,是從北寺塔頂俯覽城區(qū)的情景。“人煙樹色尤罅隙,十里一片青茫?!钡拿窬?,呈現(xiàn)江南風(fēng)情。烏瓦粉墻、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蘇式建筑,依偎在縱橫交錯的小河兩岸,描繪著“君到蘇州見,人家盡枕河”的詩意。日文的注釋說,當(dāng)時計算蘇州城共有五十萬人口,為世界都市中名列第七十五位。午后拍攝的街道,雖然難以分辨哪里是護龍街(今人民路),哪里是桃花塢,但密密層層向遠(yuǎn)處延伸的黑甍白壁,終究構(gòu)成了建筑文化的特色。
北寺塔,即報恩寺塔,是當(dāng)時蘇州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檐角高聳,在宏偉中蘊含著秀逸,一派江南風(fēng)韻。從圖片看去,古塔的形態(tài)與今天沒有明顯差異,然而四周的殘壁斷垣、蕭瑟的樹枝以及人物的穿著,完全是昔日情景了。圍繞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幾乎消滅了蘇州一半人口。哪怕六七十年之后,元氣仍沒有完全恢復(fù)。
采香涇的圖片,看來是從靈巖山拍攝的,這里是蘇州西郊的制高點。靈巖山上有不少景點與西施有關(guān)。山頂?shù)幕▓@原是吳王御花園,園內(nèi)有兩口井,一為吳王井,一為智積井,還鑿有兩池,一為浣花池,一為玩月池。山的最高處,還有當(dāng)年西施撫琴的琴臺。從半山的石烏龜旁邊朝南望去,只見山腳下有一條溪水,筆直指向太湖——這就是有名的采香涇。當(dāng)年宮女們常常從這條人工河泛舟去香山采集香草,吳王也常和西施一起乘坐畫船,一路笙歌去香山游玩。后來西施與范蠡雙雙去往太湖,走的也是這條采香涇。
“天下之名郡言姑蘇,古來之名僧言支遁。以名郡之地,有名僧之蹤,復(fù)表伽藍(lán),綽為勝概。”支硎山,多天然平光的石頭。東晉高僧支遁改自己的號為“硎”,于是山也稱之為支硎山。一座不大的支硎山上,建有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觀音寺以及多座小庵。唐代文人喜歡與高僧為伍,著名詩人劉禹錫、劉長卿、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都在支硎山留下了自己的詩篇。題為《山境清閑》的圖片,拍攝了書有“支硎古剎”匾額的門樓,以及有二百多年樹齡的梅樹。由于是初冬,澗水涸淺,落葉飄零,闃無一人,顯得分外冷寂。
楓橋,位于寒山寺旁。這里地處水路要道,是往來船只停泊的碼頭,唐代以前水匪倭寇經(jīng)常進犯,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一度被稱為封橋?!督闲滤啊繁荛_寒山寺,專門拍攝了運輸船和農(nóng)船往來于橋下的情景,周圍的環(huán)境頗為蕪雜。顯然,攝影師島崎役治關(guān)注的不是水景,而是古往今來的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