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柱
(費縣梁邱中心衛(wèi)生院檢驗科,山東臨沂 273416)
下肢靜脈曲張是四肢血管、靜脈系統(tǒng)最為常見的病癥,發(fā)病對象以中年男性或長期站立、負重的工作者為主。該病指的是下肢淺表靜脈延長、擴張、彎曲形成團狀,晚期易誘發(fā)慢性潰瘍[1]。臨床癥狀以患肢乏力、脹痛、酸沉為主,且小腿下段、踝部、足背伴發(fā)輕度水腫。由于下肢靜脈曲張患肢的靜脈血流發(fā)生變化,故易引起潰瘍、血栓性靜脈炎,從而造成靜脈深部血栓[2]。該研究現(xiàn)以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9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血小板、凝血功能的檢測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就診于該院的90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臨床資料(設觀察組),男女比例 57∶33,年齡 47~76 歲,平均年齡(54.17±11.25)歲,病程 1~5 年,平均病程(3.05±0.54)年。另取同期于該院體檢的90名健康者(設對照組),男女比例 46∶44,年齡 44~79 歲,平均年齡(55.03±10.17)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均自愿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
兩組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裝于1號試管(15%EDTA-K2)、2 號試管(0.109 mol/L 枸櫞酸鈉)內,采用SYSMEX XS-i500血液分析儀,行電阻法檢測1號試管,檢測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2 號試管,3 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RAYT0 RAC-100自動血凝儀,行凝固法測定血小板血漿,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
表1 兩組血小板、凝血檢測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小板、凝血檢測指標比較(±s)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血小板參數PLT(×109/L) MPV(fl) PDW(%)凝血功能PT(s) FIB(g/L) APTT(s)觀察組(n=90)對照組(n=90)(206.04±50.74)a 185.23±40.11(8.26±0.84)a 10.02±1.17 16.53±0.54 16.63±0.61(13.18±0.69)a 13.26±1.14(3.25±0.74)a 2.95±0.63 35.56±3.57 34.99±4.21
經檢測,觀察組PLT水平高于對照組,MPV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T低于對照組,F(xiàn)IB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 FIB=3.0g/L 為分界,分為 A(≤3.0g/L)、B(>3.0g/L)兩組。經比較,A組PLT水平比B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PT比B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下肢靜脈曲張血小板、凝血檢測比較(±s)
表2 下肢靜脈曲張血小板、凝血檢測比較(±s)
注:組間比較,aP<0.05。
組別PLT(×109/L)MPV(fl)PDW(%)PT(s) APTT(s)A組(n=42)B組(n=48)(194.41±41.26)a 217.06±56.03 8.28±0.72 8.25±0.95 16.49±0.51 16.57±0.56(13.33±0.74)a 13.05±0.61 35.41±3.45 35.68±3.71
臨床針對下肢靜脈曲張的病因,認為與以下原因有關:(1)靜脈壁薄弱、瓣膜缺損。靜脈壁變薄,經靜脈壓壓迫后發(fā)生擴張,瓣竇擴張則會造成原有的靜脈瓣膜無法密切閉合,從而引起瓣膜功能缺損,致使血液出現(xiàn)倒流,引起靜脈曲張[3]。(2)靜脈壓增高。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靜脈血壓迫瓣膜形成一定壓力,當靜脈壓呈增高趨勢,瓣膜開始無法承受重壓,開始出現(xiàn)脫垂、松弛,無法閉合,故引起疾病。另外,相關研究針對凝血因子Ⅷ/Ⅸ/Ⅺ及抗凝血酶、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標檢測,發(fā)現(xiàn)靜脈曲張患者發(fā)生血栓的風險高于正常人[4]。同時,亦有研究就靜脈曲張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血液內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的含量呈上升趨勢,且凝血酶原片段1+2亦增高,這表明靜脈曲張患者的纖溶功能存在障礙,具潛在的血栓風險。但是,考慮到基層醫(yī)院的條件有限,無法檢測上述指標,故阻礙了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診斷工作,延誤治療。
為此,該院考慮通過檢測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指標,用于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疾病診斷,為廣大醫(yī)院提供具參考價值的依據。該研究結果顯示:經檢測,觀察組PLT水平高于對照組,MPV小于對照組;觀察組PT低于對照組,F(xiàn)IB高于對照組;由此表明,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指標可以作為下肢靜脈曲張的診斷依據,幫助疾病診斷。通過檢測凝血功能,可知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存在血栓傾向;經測定血小板體積,發(fā)現(xiàn)呈減小趨勢,則提示靜脈曲張患者的巨核系造血系統(tǒng)發(fā)生代償,外周血流入大量的異形血小板。下肢靜脈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可致局部的毛細血管發(fā)生擴張,導致血液緩慢流動,嚴重可停滯。一旦血液緩流、血管舒張,則會導致內皮細胞開始缺氧,缺氧易活化白細胞,進而產生毒性活物質,大量滲透至血管壁,破壞血管壁及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引起血栓形成[5]。同時,該研究以FIB=3.0 g/L為分界,分為A(≤3.0 g/L)、B(>3.0 g/L)兩組;結果顯示:A 組 PLT 比 B 組水平低,A組PT比B組少;表明靜脈曲張患者的PT隨FIB水平增高而減少,而PLT則逐漸增加。可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FIB水平越高,則血液高凝程度越重,靜脈發(fā)生血栓的風險就越高。纖維蛋白原是一種蛋白質,具凝血作用,由肝臟合成。纖維蛋白原水平增加,則血液流速開始見效,致使血液粘性增加,血液逐步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故而易形成血栓。
綜上所述,臨床通過檢測血小板參數、凝血功能指標,有助于判斷下肢靜脈曲張的高凝程度,預測靜脈血栓的風險,以指導臨床治療,預防深靜脈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