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貞
廣州市番禺區(qū)大石富麗小學
21世紀中國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她承載著傳承文化、培養(yǎng)能力,表情達意的任務。一般說來,語文能力包括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分析概括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操等培養(yǎng)學生。下面從識字、閱讀、口語交際以及寫作等能力談談相應的策略。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學生表情達意的工具,是學生暢游知識海洋的必備條件,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的識字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漢字的識字方法有很多,教師可巧用方法,激發(fā)興趣,增強識字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漢字的字形特點,再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進行想象,利用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方法,加深對漢字的認識。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中的“瓶”字,是左右結構,左右兩邊學生都沒有學過,抽象而且比較容易混淆。學生分析這個字的結構特點為,字形特點,再對這個字的字形進行想象,展開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見,往往學生會想到一些讓老師意想不到的記字方法:“這是兩個瓶子,左邊瓶子的里的種子已經發(fā)芽了,在長出了兩片小葉子,右邊瓶子有一顆的種子,還沒發(fā)芽,這種子瓶子里正等待著發(fā)芽呢。”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增強對字形的記憶。
有些漢字的學習枯燥乏味,死記硬背提不起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此時,順口溜識字法則能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碧”字,把三個部分拆開,編成“王老頭,白老頭,一同坐上大石頭”,這種適合兒童特點的順口溜,是一種高效的識字法,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漢字,還終生難忘。在他人學習活動中,這種記字方法讓他受益匪淺。
在教學中,易寫錯字是學生提高識字能力的一大障礙。如“武”字,學生常常在第七筆的斜鉤上加上一撇。老師可把錯字寫出來,讓一學生做個伸直腿的習武的動作,一學生在其伸出的腿用尺子一砍,老師說“糟了,腿都被砍了,斜鉤這一筆哪能加上一撇呢?”全班哈哈大笑,從此沒有人愿意習“武”被“砍腿”了。再如“拔”字,學生也常寫成“撥”,為了區(qū)分這兩個字,老師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這樣,學生輕而易舉地區(qū)分了這兩個字。
記下讀書感想,動筆作勾畫,寫標注……是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開始。自古以來,文人學者都很注重讀書筆記,它是人們讀書時記錄心得,加強記憶的一種方式。許多古籍便是文學家或者歷史學家們的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一方面,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提高閱讀的效率;二者有助于加強對閱讀內容、寫作方法等的理解,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同時調動了眼睛、腦袋、手等器官,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第三,它也是整理思維,及時記錄最直接的感悟和心得的過程,在積累的同時迸發(fā)出新的觀點,新的知識。要教會學生做讀書筆記的方法,如圈點法,摘錄法,分段法,心得法等等,并且在長此以往中,形成良好的讀書筆記習慣。如果沒有“讀進去”,而是泛泛而讀,則會讀無所獲,缺乏思想積淀?!犊缭桨倌甑拿利悺分小斑@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時,應引導學生想到居里夫人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以及她發(fā)現鐳的艱辛。海之博大是因為能容百川,當我們閱讀時能關注細節(jié),吸收和消化文章的能力才會增強,讀深讀透文章才能吸收文章的精華,汲取內在的精神從而形成自身的價值觀,人生觀,這就是閱讀的魅力,思想的沉淀。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照鏡子的過程,體悟作者的思想,也反觀自身的不足。
長期的積累不可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難以成江河”,閱讀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所有學科的學習規(guī)律都是一樣的,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而能力是將這一點一滴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時一點一滴的體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語文閱讀能力亦是如此。
利用采蜜集,每天摘錄閱讀過程中的好詞好句;常寫經典著作的讀后感,經典總有他流傳的魅力,所以倡導學生多讀名著,常寫讀后感,便是思想沉淀的過程,發(fā)散思考問題的思維,創(chuàng)新看待事物的角度;定期召開讀書會,師生共讀一本著作,分享閱讀心得,對同一本書或者同一篇文章進行解讀,搭建思想火花碰撞的平臺。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我們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在口語交際中,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搭建交流的平臺。比如在《勸說》這一口語交際當中,可創(chuàng)設情境:勸說家長不要吸煙、勸說同桌遵守紀律、勸說長輩進行垃圾分類等等實用化、生活化的氛圍中,讓孩子充分進入角色大膽表達,抓住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教師必須明確,小學生是口語交際中的主體,所有交際活動的創(chuàng)設必須體現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口語交際的訓練過程中,要充分地設計情景讓學生參與交際活動,成為口語交際中的主體,展示自己,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以增強他們在交際中的自信和樂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例如召開班級辯論會、小小推銷會、模擬法庭等等,讓學生以主人意識嘗試參與。
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掘和積累寫作的素材,讓學生明白,生活處處是文章,只要選材適當,方法得當,就能寫出好文章。首先,老師要帶領學生體會走自然,體會社會,體會生活,關心國家大事,對身邊發(fā)生的事進行思考,讓他們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如在家里發(fā)現家長的心情變化,上學路上遇到的小爭執(zhí),學校里同學間發(fā)生的種種事情,傍晚的晚霞的絢麗多彩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讓學生包含熱情地去體驗,讓之成為寫作的素材,這樣生活中的事情就成為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學生有了真實的體驗,要表達出真情實感就不難了。
想象是寫作的翅膀,有了想象的翅膀,寫作就變得活靈活現。啟發(fā)學生大膽的想象,可以幫助學生在現有的寫作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形生動的描寫。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想象要素,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無窮的想象。在把古詩《所見》所表達的意景擴寫成一篇文章時,牧童的歌兒在林間響起,騎著黃牛他,在林間想捕住大聲叫著的蟬兒,老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為什么牧童“忽然閉口立”?他心里想些什么?這時,學生會放飛想象的翅膀,會得出這樣的想象:鳴蟬在高高的、長滿了茂盛的枝葉的里,牧童捕不了,正在想辦法呢!牧童怕自己的歌聲驚動了鳴蟬,所以,閉嘴停下來..當時牧童的動作,神態(tài)呢?學生想象的欲望大發(fā),會有多種老師意想不到的想象意情。這樣引導寫作,是一種質的飛躍!
文章的內容及構思體現著作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若要胸有成竹地完成文的構思,就必須要有清晰的思維,相反則會造成無目的地寫作,內容表達不明確,主題渙散。思維導圖是作者寫作思維的提綱,它是利用圖像的方法使作者的寫作思維直觀化、形象化,所以思維導圖是滿紙零散的作文靈感的救星。任何一個寫作題材都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清晰地呈現,比如寫景的文章,可以從時間空間的轉移、寫事的文章可以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一個童話的故事,可以從作者想象的始末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一一呈現。
運用思維導圖是寫作時培養(yǎng)孩子邏輯思維能力較為行之有效的方式,從中心圖的確立,到關鍵詞的使用,到思維分支的聯(lián)想一步步建立起作文的整體框架,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