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唐 春
張之洞(1837-1909)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雖祖籍河北南皮,但生于金州、長于金州,思想文化根基也大體形成于金州。一生跨越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五朝?;顒臃秶婕罢?、軍事、經(jīng)濟、外交、思想文化及學術(shù)等領(lǐng)域。集封建官僚、近代企業(yè)巨頭、軍事家、教育家、學者于一身。張之洞一生始終以廉為本,極力倡導清廉儉樸勤政之風氣。
張之洞一生嚴于律己,儉約樸素,不事聚斂。他深知“治人必先治己”的道理,認為只有嚴于律己,才能“正己率屬,上行下效”。[1]為此,他“服官所到,從不收受屬吏饋送禮物”,居官四十余年,位及一品,卻常常手頭拮據(jù),“任疆寄數(shù)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畝”。[1]去世后,囊橐蕭然,且不說“為子孫后輩計”,連治喪所需費用,也是門人、僚屬的賻燧。
張之洞曾說:“我所講究者乃公利,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講,而公利卻不可不講?!盵2]基于此,張之洞在公務(wù)上兢兢業(yè)業(yè),不憚勞苦,正身率職。
據(jù)《石遺室文集》卷一《書廣雅相國逸事》記載,張之洞每日凌晨開始工作,午飯后睡覺,“入夜復興”,“悉如日中”,一天當兩天用,終年如此。其撰擬奏稿公文,不假手他人,月脫稿數(shù)萬。遇有重要奏議,往往閉門謝客,終夜不寢,數(shù)易稿而后成。有時,書札已發(fā)數(shù)百里,又想到有數(shù)字不妥,便急令追回,改定再發(fā)。[3]張之洞曾言,“洞自為外吏以來,如日行荊棘中,愈入愈深,毫無佳境?!盵1]
作四川學政時,張之洞親歷各地考察,大刀闊斧清除教育流弊。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走遍川省15個府、10個直隸州、5個直隸廳。在撫晉任上,張之洞整頓吏治,興革晉省諸事,“百廢俱舉”,無不盡心盡職,身體力行。以致三年下來離任時,因“勞頓過度,心忡氣喘,須發(fā)多白,行時甚病,途中時用藥餌,不能兼程”。[4]在粵,“內(nèi)防外援,應(yīng)接不暇,兵、食兼籌,無一不難”。[1]但在張之洞“夜以繼日,寢饋不遑,并無片刻休息”的努力下,粵省財政窘迫日蹙的狀況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
以民為本,造福于民,是他一生保持廉潔的思想基礎(chǔ)。他“嘗考從古帝王所以享國久長者,財力、兵力、權(quán)謀、數(shù)術(shù)皆不足恃,惟民心為可恃”[1]。他曾訓導后輩:“悉故鄉(xiāng)風味、稼穡艱難,于宦途世事未必無益?!盵1]他認定“官無瑕疵,四民自然畏服,不必專心致志惟務(wù)鉗民之口,須當惠法兼施,方盡父母斯民之道?!盵5]他的奏折中,多表露出憂民之情。1879年,徽輔旱災(zāi),“逃荒乞丐充塞運河官道之旁,倒斃滿路。”張之洞疏請“速籌荒政”,并建議“借款平巢”、“分地勸貸”、“井工貸販”,以確?!盀?zāi)民全活必多[1]。
不計名利,不謀私利,“專心為民”。其光明正大的氣魄、作風,使倡導的“名節(jié)廉恥”[1]正氣,給腐敗驕奢的官場帶來了縷縷清風。作京官時,“不避嫌怨,不計禍?!?[1]敢于直言,成為清流的一名重要骨干。作為一方疆吏,他不以鄰為壑,而是“不分畛域,通籌大局”[4]。“從來舉大事者,必須毅然擔當,不計小利小害乃能成功”[1]。
“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被少數(shù)官員的貪欲和享受淹沒了,本該為百姓謀福利的權(quán)力卻成了少數(shù)人用來追求私利的工具。一些干部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將職業(yè)公共權(quán)力視為私人產(chǎn)品或個體力量,并且憑借這種力量凌駕于他人之上,“我就是法 法就是我”的觀念在一些干部的言談舉止中不時有所流露,處處顯示出他有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有的是官僚主義思想嚴重,高高在上,濫用權(quán)力,脫離群眾,不負責任,亂搞政績工程,欺下瞞上。
有相當一部分干部對這四種責任缺少深刻的認識。一是對政治責任缺少認識。二是對法律責任缺少認識。三是對行政責任缺少認識。四是對道德責任缺少認識。
“及時行樂”成為一些干部的生活哲學,享樂主義蔓延開來。這些人玩世不恭,超前消費甚至奢侈浪費。他們追求感官的刺激,忽視道德情操的陶冶。尤為嚴重的是,一些經(jīng)濟困難地區(qū)的干部在當?shù)厝罕姕仫枂栴}尚未解決、失業(yè)人員愈益增多、不少學齡兒童無錢上學的情況下,仍揮金如土,暴珍天物。
一些干部信奉“有錢就有一切,無錢寸步難行”的律條,理想信念淡薄,只講索取,不講奉獻,有的甚至見利忘義,見錢眼開,為了錢,不顧國格人格,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一些干部丟掉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宗旨,把人民賦予的權(quán)力當作自己謀取私利的資本,大搞權(quán)錢交易,有的利用手中的人事權(quán),索賄受賄,有的把自己應(yīng)盡的職責變?yōu)橐詸?quán)謀私的條件,搞有償服務(wù),收受賄賂,甚至利用執(zhí)法權(quán)貪贓枉法。
張之洞從小就接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熏陶,這在他的行事論道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以德修身、以德服眾、德才兼?zhèn)?,可見德是提高廉政的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nèi)容。青年干部應(yīng)把道德修養(yǎng)作為立身之本,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促進自身不斷完善。
加強從政道德修養(yǎng),始終做到為民、務(wù)實、清廉。加強社會公德修養(yǎng),加強家庭美德修養(yǎng),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
張之洞在政治上的作為都是以“踐”字為本,時刻踐行“以民為本,造福于民”。青年干部廉政教育重在實踐、貴在示范。青年干部要將提高廉政能力作為參加廉政教育的成績,把廉潔的要求變成自覺行動,在實踐中增強廉政自我革新能力。增強分權(quán)能力,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依法辦事的能力。
縱觀張之洞的廉政思想,“慎”是核心,他深知治人必先治己,都嚴于律己,儉約樸素,不事聚斂。青年干部要當好人民的公仆,就必須做到“慎”,將廉政認識和實踐能力升華成為自我約束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要堅持慎獨,通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養(yǎng)成高雅的情趣愛好、尊重自己的家庭和榮譽、吸取他人的教訓,筑牢廉政自律的思想防線,在無人監(jiān)督時能做到自我克制,自覺按照規(guī)則行事。
[1]苑書義,等.張之洞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辜鴻銘.清流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3]謝放.雄才大略——張之洞大傳[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8.
[4]胡鈞.清張文襄公之洞年譜[M].臺灣: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8.
[5]張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