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實驗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fā),大膽嘗試,立足體驗,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說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手腦并用,有效合作,其探究意識和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但探究學習理論聽聽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筆者在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做了一點嘗試:
課堂教學的對話,不是表演教案劇的“對臺詞”,不是師生之間的“對白”,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開放的氛圍中,自我發(fā)現(xiàn),互相發(fā)現(xiàn),互相啟發(fā)。
首先,我們要明確,探究學習要探究的不是一個預設的確定問題,而是要搞清楚師生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一個彼此認同的知識或真理。因此,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教師不能以一個先知先覺者的姿態(tài)凌駕于學生之上,盡可能不帶“問題”、不帶“知識”、不帶“真理”走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在同一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學生進行“心靈的觸摸”;有時還需要教師敢于“懂裝不懂”,敢于對學生說“我不知道”;其次,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珍視他們的獨特發(fā)現(xiàn),鼓勵奇思妙想,欣賞異想天開。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或見解,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而是鼓勵學生大膽闡述,自圓其說。而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古怪的問題教師要持寬容的態(tài)度,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歡迎質疑,歡迎爭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以及質疑能力。例如,一位教師在上《丑小鴨》時,天真的學生向教師提出了兩個問題:“鴨窩里的蛋到底是鴨媽媽的蛋還是天鵝蛋?它是怎么來的?”那位年輕教師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有說粗心的天鵝媽媽弄丟的,有說是鴨媽媽下的,有說基因變化的……學生在這樣輕松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在多元認知的沖突及體會中,不斷發(fā)現(xiàn)探討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這樣自主探究得來的就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
學習語文知識能夠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又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究、合作及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領域,注重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并開發(fā)更多的探究式問題。第一點,對課文題目進行解讀。文章題目是這篇文章大體內(nèi)容及主要思想的凝練,是一篇文章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題目進行解讀并針對課文題目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研讀文章內(nèi)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第二點,在導讀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探究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導讀課文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問答”式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質疑的過程中提煉出探究性的問題,認真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例如,五年級下冊《豐碑》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寫老戰(zhàn)士在風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導讀這一段內(nèi)容時,教師應該強調描寫老戰(zhàn)士神態(tài)、外貌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詞語并引導學生提問:天氣如此寒冷,為什么軍需處長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人被凍僵了表情應該是非常痛苦的,但是為什么軍需處長卻是“十分安詳”?帶著這兩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認真揣測老戰(zhàn)士在生死邊緣的心理活動。這樣既能幫助學生解決疑問,又能切實感受到軍需處長的崇高品格。第三點,在課后的練習題中深入挖掘探究性問題。課后的練習題是對課文的擴展及補充,能夠體現(xiàn)文章的重點。因此,教師要提高對課后練習題的重視,從練習題中挖掘探究性的課題。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是探究式教學的主要任務。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懂得如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具備這種意識,才能真正學會、學懂知識。因此,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他們的探究意識。比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中,我們就必須抓住“人們大笑”這個線索,鼓勵學生思考,“魯迅的鼻子是碰扁的嗎?”“人們笑什么、為什么笑?”等問題。如果學生還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就適當引導,給學生介紹一些魯迅先生生活的環(huán)境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后再展開討論。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漸漸明白,四周黑洞洞原來是指社會的黑暗,碰壁是指同反動派斗爭所受的挫折、迫害,同時讓學生為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而感動和驕傲。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過程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建構,導致知識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機械的“傳遞——接受”中隱退。多年來我們習慣于根據(jù)自己設計的思路進行教學,我們怎樣教,學生就得怎樣學。課堂教學有時變得死氣沉沉,教師講得吐沫橫飛,學生卻昏昏欲睡。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應只是無條件接受教師或書本的傳授,而應是主動選擇、主動建構,并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蔽覀儽仨毚蚱埔粠樵甘降慕虒W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的活動中來,師生互為補充。一旦教學活動“動起來”了,課堂也必將是生動活潑的。如:我特別注意文本賞析的教學,學生自我品評文本的字詞句章,并把自己的欣賞心得講給同學和教師聽,讓大家來分享每一個心靈喜怒哀樂。學生多角度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與自己的經(jīng)驗、情感和價值觀對話。活躍了課堂氣氛,建構了知識,培養(yǎng)了多方面的能力。
時代的發(fā)展讓我們感嘆,知識在不斷更新,科技在不斷優(yōu)化,如果我們的教學還停滯不前,那對學生、對社會來說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教師要勇于擔負起責任,利用課堂教學,發(fā)揮小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推行探究式教學,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學習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