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宇
眉山市東坡區(qū)多悅鎮(zhèn)初級中學
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對地理教學的一點粗淺看法。
很多人對于地理學習都有這樣一種說法 “地理就是背多分”,這種說法雖片面,但也說明地理學科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因此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尤為重要。歸納起來,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記憶方法:
對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數(shù)據(jù),如描述地球的大小的三個數(shù)據(jù)——平均半徑6371㎞,赤道周長40000㎞,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等三個數(shù)據(jù),我引導學生將其組合為“5.1億人參加樂山起義(6371)全部死完(四萬)”,通過諧音使之變得形象有趣,不僅容易記憶,而且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通過順口溜來記憶。例如,在教學海陸面貌時,要求學生記住七大洲的名稱和面積排序;在教學東南亞時也會要求學生記住東南亞特有的幾種熱帶經濟作物及主產國,我同樣引導學生編了幾句順口溜:“馬來油棕泰國橡,印尼椰子菲蕉麻”,這樣句式工整的順口溜非常便于學生記憶。
化抽象為形象,增強畫面感。在極地上空判斷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人將其歸納為“南順北逆”,這固然簡潔,但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時間長了就會記混淆,所以我在教學時教學生利用雙手來判斷,在南極上空用左手,在北極上空用右手,模仿算命先生的口頭禪,將其稱之為“南左北右”。這樣就不容易搞混淆了。再如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斷山谷和山脊,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之后,能夠比較容易得出一個口訣“高凸為谷,低凸為脊”,再進一步可以濃縮成“谷高脊低”。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運用時同樣容易混淆。所以,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把這個口訣變成了小雞進稻田的畫面,那不就是“谷高脊(雞)低”嗎?
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組團記憶。比如關于澳大利亞的農牧業(yè)分布,粗放牧牛帶分布在南回歸線以北,粗放牧羊帶分布在南回歸線以南,我提問學生:“這兩者都分布在熱帶草原氣候區(qū),可以交換嗎?”學生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達成共識,澳大利亞主要喂養(yǎng)綿羊,相對不耐熱,故而分布在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qū)。這樣在思考的基礎上找到地理事物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記憶就更加深刻,更加牢固。
閱讀地圖首先要弄清楚圖名,以便確定地圖的類型,然后引導學生閱讀了解圖例,從而對地理圖像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關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七大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用鉛筆對七大洲的輪廓進行描畫,然后把它剪下來,按照各個大洲的分布情況,將它粘貼在白紙上,再標上相應的名稱和周圍的大洋。通過這些動手的活動,既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七大洲的輪廓及其分布情況,又能激發(fā)調動學生的興趣。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積極思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眾多的人口》關于“人口分布東多西少”這一知識點時,可先讓學生觀察《中國人口密度圖》,同學們很容易看出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也就是胡煥庸線),可以得出中國“人口分布東多西少”這一特點。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中國的人口分布東多西少?人口的分布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把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和中國人口分布的具體特點結合在一起,強化對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的認識。
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遼闊的疆域》中“行政區(qū)劃”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在掌握了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輪廓后,可以利用“中國行政區(qū)劃教學拼圖軟件”,來進行拼圖游戲。這種拼圖游戲,既能使學生掌握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及其周邊的省級行政單位,又因為其實時的評價,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對學習充滿信心,興趣十足。
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教會學生搜集地理信息。學生一方面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有目的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搜集、下載、打印一些對學習材料。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明在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比學會多少知識更為重要,知道如何收集處理信息比單純的記憶更重要。例如,在學習“地方文化對旅游業(yè)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要求學生從網(wǎng)上搜集我們眉山市有哪一些地方文化?這些地方特色文化,哪些開發(fā)成了旅游景點?對于還沒有開發(fā)的特色文化,你有哪些開發(fā)建議?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從網(wǎng)上搜集資料,并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從而得出自己看法。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盡管有些幼稚,但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的是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這一點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課堂鞏固練習。例如在完成“亞洲的河流”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后,我們可以從網(wǎng)上找到空白的亞洲河流分布圖,讓學生從圖上標出河流的名稱,說出它所在的地區(qū)或流經的國家有哪些,注入了哪個海洋,以及從外流河的流向中推測亞洲的地形地勢特點,進一步出示北美洲的地形圖,讓學生根據(jù)北美洲的地形地勢特點推測北美洲的河流流向,然后在網(wǎng)上找到相關的資源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一過程可以有效地促使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具體的地理事物,形成地理學習的能力。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要求地理教學要不斷地跟上形勢的需要,以上就是我對地理教學的一些粗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