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玥/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
三階層體系是以階層為特征的犯罪理論體系,由構(gòu)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三個階層構(gòu)成,每個階層間的關(guān)系是遞進的,具有邏輯性。而四要件體系則是由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四個要件組成,每個要件之間是平行并列的關(guān)系,并無邏輯關(guān)系。很明顯,三階層體系的邏輯性更強。這使得三階層體系相較于四要件體系更為清晰,且法學作為一門需要邏輯推理的學科,邏輯性是很重要的。
在三階層體系中,并不包含四要件體系中的犯罪客體,也就是被侵犯的法益。事實上,只要存在犯罪客觀方面,就必定存在犯罪客體。因為犯罪行為必定侵犯法益,不然無法構(gòu)成犯罪行為。即犯罪客體在犯罪論體系中并不是必須的。這使得三階層更加簡明。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yīng)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在三階層體系中被分為了兩部分,因其本身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所以被放入了構(gòu)成要件符合性中的客觀構(gòu)成要件要素。而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能力被放入有責性中。這樣一來,無論是否有刑事責任能力,都可以構(gòu)成犯罪。犯罪主觀歸入主觀構(gòu)成要件要素,用于違法性判斷。
在四要件體系的判定過程中,各個要件是并列的,并不存在先后順序。因此,在判定違法是否成立時,只要有一個要件沒有滿足,違法就不成立,自然也就沒有責任。而在三階層體系中,違法性和有責性是分開的,先判定是否違法,再判定是否有責。也就是說,在三階層體系中,違法不一定有責,而四要件體系不承認無責任的違法。
四要件體系的這一特點是一個明顯的弊端。根據(jù)犯罪的詞語釋義,犯罪的基本特征是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這里強調(diào)的是“行為”,而并沒有提到“責任能力”。一個人不管是否有刑事責任能力,都有可能做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從定義上來說都有可能犯罪。但在四要件體系中,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是無法滿足犯罪主體這一要件的,所以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不能構(gòu)成犯罪。
例如,10歲的甲將乙殺死。根據(jù)三階層論,甲的行為從客觀上來講造成了乙的死亡,滿足客觀構(gòu)成要件要素,而從主觀上甲也有殺人的意圖。那么,甲的行為即是違法行為。但由于甲未滿14周歲,并未有刑事責任能力,所以并不對甲進行刑罰處罰。然而根據(jù)四要件論,甲的行為不滿足犯罪主體這一要件,所以甲的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即甲是無罪的。
從中國的一句法律諺語:“法無禁止即可為?!边@種判定顯然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因為該行為并未違反法律,所以是可以做的。就是說根據(jù)四要件論,14周歲以下,從法律上來說,任何事都是可以做的,不做是因為道德操守。但三階層論就不同了,這樣做是違反刑法的,但由于行為人沒有刑事責任能力,所以免除刑罰??紤]到近來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仗著自己未滿14周歲不犯法,三階層在這一方面明顯比四要件更優(yōu)越。
同時,在四要件中,故意與過失、責任年齡、偶犯還是累犯、慣犯等,都是說明社會危害性的要素。然而,眾所周知,故意與過失是犯罪成立要素,而偶犯與累犯、慣犯,是預防要素,即是在責任刑之下所要考慮的行為人的特殊預防必要性大小的要素。于是,在四要件論中,責任要素與預防要素也沒有區(qū)別。將犯罪成立要素與預防要素相混同的做法,并非僅停留在刑法理論上,而且也貫徹在司法實踐中。例如,“兩高”2013年4月2日《關(guān)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了“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標準,第2條規(guī)定:“盜竊公私財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數(shù)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前條規(guī)定標準的50%確定:(一)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的;(二)一年內(nèi)曾因盜竊受過行政處罰的……”盜竊數(shù)額較大是客觀的違法要素,但上述規(guī)定將曾因盜竊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一年內(nèi)曾因盜竊受過行政處罰這類典型的預防要素,作為判斷違法性是否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的要素,這顯然是將預防要素當作違法要素處理了。①
這樣,責任要素與預防要素混雜,共同影響量刑。但在階層論中,責任是根據(jù)不法來定的,當行為的后果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量刑是不能超過行為所對應(yīng)的限度的。即使是累犯、慣犯,量刑時也不能超過行為對應(yīng)的量刑限度。刑罰在廣義上是出于防止犯罪的目的還科處的一種預防教育手段。通過適用刑罰,除了處于對罪犯進行報應(yīng)之外,還具有預防再次犯罪的目的?!盀榱瞬辉俜缸铮砸铺幮塘P”??梢酝ㄟ^刑罰適用,預防犯罪人重新犯罪和預防尚未犯罪的人實施犯罪。②但刑罰過重,會導致部分慣犯、累犯更難獲得經(jīng)濟收入,于是繼續(xù)犯罪,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這顯然違背了刑罰的初衷。而三階層則可緩解這種情況,避免量刑過重。
注釋:
①張廣磊.我國刑法犯罪論體系的選擇適用——以三階層體系與四要件論比較為例[J].法制博覽 ,2013(02).
②周詳.四要件與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共生論[J].中外法學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