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晚唐詩人鄭谷被人稱作“鄭鷓鴣”,只因為他曾寫過一首詩《鷓鴣》,“嘗賦鷓鴣,警覺”(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這首詩寫得好,在當時被人們廣為傳誦,并流傳后世,當然,到今天看來這也是一首不負盛名的佳作。
鷓鴣,產(chǎn)于我國南部的一種鳥,頭頂棕色,紅腳彩羽,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它的鳴叫聲聽起來像是人語“行不得也哥哥”,古人也因此常借其聲來抒寫游子思婦之情。鄭谷也正是抓住這一點來構(gòu)思著墨,著力表現(xiàn)其神韻。
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而開頭“暖戲煙蕪錦翼齊”,一個“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xiàn)了出來——暖暖的天氣里,色彩斑斕的鷓鴣在草地上嬉戲;“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在詩人看來,鷓鴣的優(yōu)雅風致是可以和美麗的山雞相媲美的。在第一聯(lián),詩人就點出了鷓鴣的習性、形貌和活動,并與山雞進行比較,引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
開頭寫其形,以下詠其聲?!扒嗖莺?,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舜帝南巡,死于蒼梧,娥皇、女英是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舜為妃。舜崩,兩個妃子悲哭不已,以淚揮竹,溺于湘江,后人便立祠堂于水側(cè),即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放之地,因而羈旅之人到此最容易觸發(fā)離愁別緒。這樣的環(huán)境,又有這么多的故事,已經(jīng)足以使人產(chǎn)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為它籠上一層感傷的氣氛:黃昏時節(jié),暮雨瀟瀟,落花繽紛,荒郊、碧湖、野廟,想想都會覺得荒涼幽深,有一種凄迷幽遠的意境,這時,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自由自在地嬉戲,只能愁苦悲鳴。那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的鳴叫,想象那游子征人來到這凄迷荒僻之地,聽到這鷓鴣的哀鳴,真是黯然神傷、失魂落魄,愁苦欲斷腸。這兩句詩,詩人選取典型環(huán)境營造幽僻氣氛,把鷓鴣的叫聲和旅人的心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情景交融,是文學作品非常常見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但說說容易做做難,鄭谷在這里,可以說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最佳妙的示范。
接下來兩句寫“游子”、“佳人”,看來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坝巫诱?wù)餍錆瘛保巫由孀氵@幽冷荒僻之地,冷不丁聽到這哀怨的啼聲,感傷油然而生,不禁淚濕衣袖;“佳人才唱翠眉低”,閨閣中的佳人看著綿綿暮雨,落花紛飛,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難以排遣心中的情思愁緒,低吟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就已難以自持,滿含凄苦之調(diào),不禁低首蹙眉。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這兩個細節(jié)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天涯游子的斷腸歌和高樓少婦的相思曲。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相互呼應(yīng),相輔相成,催人淚下。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那一聲聲哀鳴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鷓鴣在低回飛鳴、互相呼喚呢,抑或是游子和佳人一“聞”一“唱”地在互相呼應(yīng)?這是很有想象力的,也激發(fā)了讀者的聯(lián)想?!跋娼煛?、“日向西”,湘江水闊、落日西下這樣的情境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厲,景象也越發(fā)幽冷。在這凄風苦雨中,竹林都滿含愁苦,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竹子叢中尋找暖窩,這時日已偏西,游子還在江邊踽踽獨行,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回到親人身邊呢?低眉吟唱的佳人是不是還在思念自己遠行的丈夫呢?結(jié)尾的幽思愁緒回蕩在遼闊的湘江上空,綿長而悠遠,讓人意猶未盡。
總之,詩人題詠的是鷓鴣,實際是表達人的情感,而且詩人把鷓鴣的鳴叫聲和人的情感緊緊聯(lián)系起來,又選取了典型環(huán)境,并精心營造出凄迷、荒僻、幽冷的氣氛,更加烘托出游子、思婦的愁思,整首詩的構(gòu)思非常巧妙。雖然寫鳥鳴是為了襯托游子、思婦愁苦之情,詩的格調(diào)比較低沉、感傷,但又不會顯得過于狹窄和冷僻,背景廣闊,意境幽美,能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
另外兩位唐代詩人李益和李涉也寫過詠鷓鴣的《鷓鴣詞》,都是樂府詩。李益的《鷓鴣詞》是這樣寫的: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詩中寫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詩中女子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她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那個凄美動人的愛情傳說,也勾起她懷念情郎的愁思。就在這時,那披著錦色羽毛、色彩斑斕的鷓鴣振翅而飛,且飛且鳴,其聲凄清愁苦,這鷓鴣的啼叫更加重了女主人公的愁緒。“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片片陰云籠罩在湘江之上,就像女子愁悶的心情,我的情郎啊,我深深地想念你啊,你何時能夠歸來呢?
這首小詩清新含蓄,既寫景,又抒情,很有民歌風味。
還有李涉的《鷓鴣詞二首》:
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
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
二女虛垂淚,三閭枉自沉。
惟有鷓鴣鳥,獨傷行客心。
越岡連越井,越鳥更南飛。
何處鷓鴣啼,夕煙東嶺歸。
嶺頭行人少,天涯北客稀。
鷓鴣啼別處,相對淚沾衣。
李涉詩中也寫“湘江”、“斑竹”、“鷓鴣”這些愁怨、凄清的意象,以烘托氣氛,表現(xiàn)愁苦之情;而且李涉的《鷓鴣詞》內(nèi)容更豐富,情感也更加深沉,詩中有懷古及游子羈旅之情??吹较娼睿氲角缃?;看到斑竹陰陰,想到舜帝的娥皇、女英二妃;聽到鷓鴣啼叫,又觸動了自己的羈旅愁懷。湘江水深、沙岸楓林、夕煙東嶺,日暮西斜,這樣的情境下聽到鷓鴣飛啼,真是“獨傷行客心”,氣氛的渲染有力烘托了游子的悲情。
古時的詩人很擅于借景抒情、以物寄情,不單是鷓鴣,別的以鳥鳴喻愁思悲情的詩也有很多。如杜甫的《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蔣捷的《聽雨》:“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那首《流鶯》也是借“鶯”抒情:
流鶯飄蕩復(fù)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
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流鶯”,就是漂蕩流轉(zhuǎn)、無所棲息的黃鶯。開頭兩句筆墨就是放在“流”字上。“參差”,本是形容鳥兒飛翔時翅膀張收振落的樣子,這里是指張翅飛翔?!傲鼹L飄蕩復(fù)參差”是說無處棲身的黃鶯漂蕩流轉(zhuǎn)之后又緊接著再飛翔轉(zhuǎn)徙;“渡陌臨流不自持”,在不停的漂蕩流轉(zhuǎn)中偶爾小憩又要飛走,在這不停的流轉(zhuǎn)中到底何去何從呢?“不自持”正暗示了流鶯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仿佛是被某種無形的力量主宰著。詩人這里是用流鶯來比喻自己輾轉(zhuǎn)遷移的幕府生活,而“不自持”正道出了詩人的切身感受,也讓人禁不住去想這“不自持”背后的社會原因。
漂蕩流轉(zhuǎn),寫的是流鶯的外在行動,接下來寫流鶯另一特點“巧囀”,描寫流鶯婉轉(zhuǎn)的歌喉,來展示它──其實是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扒蓢守M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流鶯那婉轉(zhuǎn)美妙的歌吟中分明深藏著一個殷切的愿望──希望在良辰美景中能有美好的期遇。然而,它那“巧囀”中所含的“本意”卻根本不被理解,因而雖然適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來“佳期”,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如果說,流鶯的漂蕩是詩人飄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鶯的巧囀便是詩人心聲的生動比喻,“本意”則是詩人內(nèi)心的理想和抱負。“豈能”、“未必”,一縱一收,一張一弛,將詩人不為人所理解的滿腹委屈和良辰佳期不遇的深沉傷感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來,在婉曲圓轉(zhuǎn)中有回腸蕩氣的韻味。
“巧囀”之后,接著仍寫鶯啼?!帮L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鶯永無休止的啼鳴:無論是刮風的早晨還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朗的天氣還是陰霾的日子,無論是京城中萬戶千門開啟或關(guān)閉的時候,流鶯總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啼囀歌吟。它仿佛是執(zhí)著地要將“本意”告訴人們,仿佛在等待那渺茫無日的佳期。這一聯(lián)詩寫得非常動情,讓人既為流鶯的執(zhí)著而感動,又為它的不幸而傷感。
“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最后詩人寫到自身,“鳳城”借指長安,“花枝”指流鶯棲息之所。詩人曾為傷春之情所苦所困,實在不忍再聽流鶯永無休止的哀鳴,然而在這偌大的長安城里,又到哪里尋找可以棲息的花枝呢?春之芳辰就要在這聲聲哀鳴中流逝了,流鶯不但無計留春,而且連暫時棲息的花枝也無從尋覓。詩人借“不忍聽”流鶯的哀啼強烈抒發(fā)了自己的“傷春”之情──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精神苦悶。詩中明寫流鶯,暗寓的則是自身,二者在這“巧囀”中完美融合,物我兩契、臻于化境。
晚唐詩人李群玉有一首《九子坡聞鷓鴣》是這樣寫的:
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
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辀格磔聲。
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
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發(fā)生。
那凄苦的鷓鴣聲,令遠行的詩人肝腸寸斷。
詩人們筆下的鷓鴣、大雁、流鶯,形貌、習性和啼鳴聲各有不同,詩人寫詩的心境、寄寓的情感和藝術(shù)手法也不盡相同,但相通的一點是詩人通過這些美麗的鳥兒和它們動聽婉轉(zhuǎn)而又略帶凄婉的歌喉來表達情感,委婉地抒發(fā)自己的心聲。比如: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這闋著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的《菩薩蠻》,體現(xiàn)了作者心中報國無門的無限郁郁。也許正因為鷓鴣的意象凄迷而美好,所以,詞牌里既有《鷓鴣天》,又有《瑞鷓鴣》,這兩個詞牌,也是辛棄疾很喜歡選用的。也許,這并非完全是巧合吧。
行不得也,哥哥。山深聞鷓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