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enny喬
兩年前,我頭腦發(fā)熱地開始跑馬拉松的時候,參加了一個訓練營,每周末集訓時就到公園,平時自己訓練就在社交軟件群里打卡。我把跑步軟件關聯(lián)了社交賬號,這樣每次我跑完都有一堆人點贊。
最終,我參加了一個半馬比賽,拿了一塊完賽獎牌,開心地在終點照相的時候,赫然發(fā)現一個同學穿著一件全馬的比賽服在吃香蕉。我頓時有一種瞬間被秒殺的感覺。
我問他:“怎么從來沒聽你說過你在跑馬拉松?”
他笑著沒說話,不過我知道,他心里的潛臺詞一定是:這有什么可說的。
我又問他:“你是不是從來不打卡?”
這次他回話說:“我總記不住?!?/p>
打卡和朋友圈都是給不用功的人準備的,真正用功的人,甚至不愿意浪費時間去打卡。
昨天還說自己英語有待提高,今天就在街上給外國人介紹名勝古跡;昨天還說覺得自己的PPT做得不好看,今天揮揮手就丟給你一份制作精良的主題策劃。你總覺得他們成天玩著就把事兒全給辦了。于是,你就傻傻地相信世界上所有厲害的事都很簡單。
那我只能說,這樣的你真的很傻很天真。因為,深到骨子里的勤奮往往都是不著痕跡的。
當你對一件事有一種無法抗拒的渴望時,任何一種形式上的宣揚或標榜都顯得多余。這些人總會告訴你,把勤奮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真的沒有動力再秀給這個世界看。
從小,我就是個不愛說話的人。我自以為,既然說得不好,干脆就不說了。那時候,我是個傻子,覺得努力了也沒用。
后來,我遇見了一些能在幾千人面前侃侃而談的大神。佩服之余,我經常感嘆別人的天賦異稟,羨慕他們天生就有好口才。
而當學校一個校園脫口秀冠軍問我“你難道以為我生下來就會講笑話嗎”的時候,我發(fā)現,自己還是個傻子,因為我以為別人都不用努力。
很多影響力頗深的人都說過自己也曾害怕在別人面前講話,甚至不少以當眾講話為生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擾,比如楊瀾,又比如俞敏洪。
俞敏洪分享過一些自己克服恐懼的方式,比如說話時不要看觀眾的眼睛而要看他們的頭頂,至少排練三次,否則絕不上演講臺等。他還說:“周圍的人都夸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有毅力等傳統(tǒng)美德。”
有些人的勤奮你根本看不見,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換來今天的成績。
打開朋友圈,里面經常出現宣言式的三個字:“我打算”,“宣言”后還拋出各種勵志照片。沒過幾天,發(fā)出“宣言”的人就被打回了原形,那條被遺忘了的朋友圈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冷笑。
炫耀的努力,有時是一種無力的反抗。就好像自己沒理的時候,聲音最大;自己軟弱的時候,最怕別人看不起。不是監(jiān)督和激勵沒用,畢竟看見戰(zhàn)果累累的自己還是可以得意地笑一笑。但是,努力給別人看,只是勤奮的最低境界。
真正的勤奮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努力,然后云淡風輕地講起自己的戰(zhàn)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