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陽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225)
情緒記憶也叫作“情感記憶”、“激情的記憶”。指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中調(diào)動自己過去體驗過的感情和記憶,喚起與人物相應的情緒與情感。在表演中運用情緒記憶使演員更加融入情景,更好地塑造角色。那么我們在表演中如何運用情緒記憶來塑造角色,組織行動呢?
“情緒記憶”的直接運用是指演員在表演時直接調(diào)動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和感受刺激自己體驗與角色相匹配的情緒與情感的方法。一位優(yōu)秀的演員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多去觀察、積累、揣摩生活中的種種感情和激情,有意識地把它細致地記憶下來。這種直接的體驗是演員表演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大的財富。例如要飾演一個失戀的人,讓一個真正失過戀的演員來演,因為他自己經(jīng)歷過失戀的痛苦,他會更快地進入角色,體會角色的情緒。
話劇表演中情緒記憶的間接運用是指演員將自己所聽、所看的別人的故事和情感體驗運用到表演中的方法。這種情緒記憶更加廣泛,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演員不可能事事親歷,但是看見甚至只是聽說或讀到的事情也可在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化為情緒記憶,并在演出中突然呈現(xiàn)出來,為塑造角色提供資源。例如以前一個小品《地震求生》,自己沒有親歷過地震,但聽過地震的親歷者講述關于地震發(fā)生時恐怖的情景,親眼見過地震過后滿目瘡痍的老北川,看見過電視上關于地震的影視資料,這些間接體驗都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情緒記憶”。在表演時將這些間接的“情緒記憶”提取出來,刺激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讓自己能更快地進入角色,體驗規(guī)定情境。
情緒記憶可以融合于表演元素,與表演元素相輔相成一起為我們的表演創(chuàng)作提供幫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我們舞臺上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應該是正確的想象生活的結果。”而想象則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演員對生活的一切體驗和積累,包括情緒記憶的積累。在表演過程中,演員應充分運用情緒記憶,將自己直接和間接體會到的記憶和情緒重新喚起,使之與角色產(chǎn)生共鳴,而這些都離不開我們的想象力。
想象力之所以叫“想象”而不叫“幻想”是因為想象力是基于發(fā)生過見過聽過的事件,不是憑空捏造的。情緒記憶正是基于的事實,在表演中情緒記憶的使用是一定會依托于想象力。
在我國戲曲界有這樣一句俗語“世上有,戲上有;有的有,沒有的也有”,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我們的表演有極強的假定性,特別是在話劇舞臺上。比如,我們要演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探險者,舞臺上不可能有沙漠和烈陽,這時我們首先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將舞臺想象成是沙漠,讓自己真正地相信,然后才能運用“情緒記憶”將自己親身經(jīng)歷或看到、聽到的別人的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角色的情緒體驗。
感受力是演員能否真實地進行表演的重要元素,當一個演員喪失了真摯敏感的感受力,情緒記憶的優(yōu)點也將被全部抹殺,從而變成“表演情緒”。演員豐富敏感的感受力會讓情緒記憶更靈活準確地運用在表演中。
在《麥克白》中麥克白誤信女巫的預言,決定殺掉國王鄧肯來奪取王位,而麥克白在殺掉國王鄧肯以后由于極度緊張害怕,仿佛聽見一個聲音在喊:“不要再睡了!葛萊密斯已經(jīng)殺害了睡眠,所以考特將再也得不到睡眠,麥克白將再也得不到睡眠!”此時的麥克白聽到的聲音并非真的是有人在說麥克白殺害了國王鄧肯殺害了睡眠,這只不過是麥克白在殺人后由于過度緊張害怕所造成的一種神經(jīng)反應。而演員在話劇舞臺上表演時不可能真的出現(xiàn)殺人的情景,演員自身并沒有辦法真實地去感受殺人,更體會不到殺人后那種緊張害怕和對自我的侵蝕。所以這就需要演員運用自身的感受力去感受舞臺上所發(fā)生的一切,并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真實殺人的情景,運用“情緒記憶”將曾經(jīng)看到過的電影中或小說中關于兇殺的情景提取出來,讓自己真實地進入角色,這樣演員才能切身體會到麥克白當時的緊張害怕,演員再通過表演讓觀眾真實地相信當時當?shù)氐奈枧_就是殺人后的現(xiàn)場,成功地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
無論是直接運用還是間接運用“情緒記憶”,都是廣義上的“直接”和“間接”,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就像俗語說的“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在表演中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情緒,一味地生搬硬套是提高不了自己的表演水平的。但是,如果能活學活用,將“情緒記憶”和表演元素相輔相成,想象力補充深化“情緒記憶”,感受力助推了我們的“情緒記憶”,然后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和熱心人,保持一顆好奇心和求知欲,多聽、多看、多想,一定會讓“情緒記憶”成為我們進行表演創(chuàng)作時最得力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