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明 何 輝
(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醫(yī)學系,河南 鄭州 451191)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fā)病率也不斷增加,常見于老年人〔1〕。老年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于腦內(nèi)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腦組織缺氧、缺血造成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2〕。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病因較多且發(fā)病機制較為復(fù)雜,認為腦血管壁病變造成管腔狹窄、閉塞或血管內(nèi)血栓形成為其最主要機制〔3〕。目前,臨床上單純采用西藥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研究證實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取得良好療效〔4,5〕。因此,本研究探討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老年急性腦梗死療效及對細胞因子、腦血流動力學和血管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106例,按照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53例與對照組53例。觀察組,男32例,女11例;年齡70~79〔平均(74.38±2.97)〕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36〔平均(18.94±4.25)〕h;對照組男34例,女9例;年齡71~78〔平均(74.89±3.25)〕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34〔平均(19.32±3.86)〕h。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顱腦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②年齡≥70歲,且首發(fā);③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8 h內(nèi);④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肺功能嚴重異常者;②腦血管畸形、腦出血者;③精神疾病者;④過敏體質(zhì)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保護腦組織、脫水、降顱壓等。對照組:靜脈輸注依達拉奉注射液(河北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中心;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353)30 mg+100 ml生理鹽水中,每日2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血栓通注射液(廣東遠大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4023081)4 ml+250 ml生理鹽水中,每日1次。兩組療程均為2 w。
1.4療效判定標準〔6〕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對療效進行判定:①基本治愈:NIHSS評分下降幅度90%及以上,且患者臨床癥狀消失;②顯著進步:NIHSS評分下降幅度為46%及以上90%以下,且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③進步:NIHSS評分下降幅度為18%及以上且為46%以下,且患者臨床癥狀改善;④無效:NIHSS評分下降18%以下,且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基本治愈患者+顯著進步患者+進步患者)/總患者×100%。
1.5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變化;②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變化,包括超敏C反應(yīng)蛋白(hs-CRP)和細胞白介素(IL)-6,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3 ml外周靜脈血,以離心半徑15 cm,離心10 min,離心轉(zhuǎn)速2 500 r/min,分離血清,放置于-20℃下保存待測;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包括雙側(cè)大腦中動脈的峰流速(Vp)和平均流速(Vm),采用顱多普勒超聲檢查;④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nèi)皮功能變化,包括一氧化氮(NO)和內(nèi)皮型NO合成酶(eNOS),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3 ml外周靜脈血,以離心半徑15 cm,離心10 min,離心轉(zhuǎn)速2 500 r/min,分離血漿,放置于-20℃下保存待測。
1.6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45%,基本治愈8例,顯著進步23例,進步18例,無效4例)顯著高于對照組(71.70%,基本治愈3例,顯著進步18例,進步17例,無效15例,χ2=7.759,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316、0.338,均P>0.05);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顯著降低而ADL評分顯著增加(觀察組:t=35.302、13.882,對照組:t=22.858、8.553,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而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20.387、7.722,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ADL評分比較分,n=53)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3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hs-CRP和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74、0.215,均P>0.05);兩組治療后hs-CRP和IL-6水平均顯著降低(觀察組:t=19.459、18.148,對照組:t=9.378、8.786,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hs-CRP和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13.722、12.71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Vp和V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28、0.658,均P>0.05);兩組治療后Vp和Vm明顯增加(觀察組:t=20.372、15.694,對照組:t=9.273、8.626,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Vp和Vm明顯高于對照組(t=11.586、7.776,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變化比較
2.5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nèi)皮功能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NO和eNO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454、1.050,均P>0.05);兩組治療后NO和eNOS明顯增加(觀察組:t=13.668、17.357,對照組:t=8.940、10.588,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NO和eNOS明顯高于對照組(t=6.496、8.601,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nèi)皮功能變化比較
中醫(yī)學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認為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氣血瘀滯造成脈絡(luò)瘀阻,臨床上因以祛風通絡(luò)、益氣活血為治療法則〔7〕。血栓通注射液是一種純中藥制劑,其組成成分主要為三七總皂苷,具有活血化瘀、祛瘀止血功效〔8〕?,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具有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動力學、抗動脈粥樣硬化、穩(wěn)定斑塊、清除自由基以及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9,10〕。依達拉奉是常用的一種腦組織自由基清除劑和腦保護劑,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效果,且能夠清除缺血再灌注后的腦內(nèi)羥基基團,從而使梗死區(qū)域內(nèi)遲發(fā)性神經(jīng)元減緩死亡,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腦水腫癥狀和體征〔11,12〕。
認為炎癥反應(yīng)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病、進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hs-CRP是重要的一種炎性細胞因子,在腦梗死后神經(jīng)細胞的變形、凋亡及損傷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3〕;炎性細胞因子IL-6主要由體內(nèi)的多種免疫細胞產(chǎn)生,當機體出現(xiàn)炎癥時,IL-6則會促進炎性細胞因子及細胞內(nèi)皮的黏附,不僅會使炎癥進程加快,且會使血栓周圍炎癥程度與血管壁的損傷加重〔14〕。本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可減輕炎癥反應(yīng)。腦梗死表現(xiàn)為明顯的腦血流動力學異常,大部分表現(xiàn)為腦血流速度減慢,腦血流動力學異常會造成腦梗死發(fā)病和進展的重要原因〔15〕。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動力學異常能夠提供急性腦梗死患者腦血管狀態(tài)客觀信息。本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可改善急性腦梗死腦血流動力學。血管內(nèi)皮功能與急性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其中發(fā)揮舒張作用中最重要的血管因子是NO。NO主要是由L-精氨酸經(jīng)eNOS催化而得,可舒張血管、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單核細胞黏附以及減少氧自由基產(chǎn)生等。研究顯示,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O和eNOS水平明顯降低〔16〕。本研究表明,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依達拉奉可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