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對新一代的大學生而言,其日常生活深受網絡新媒體帶來的影響,且影響力頗為可觀。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行為模式當中已經有了網絡互動型新媒體參與的印記。然而,互動性新媒體是否會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帶來影響還尚未知曉。因此,本文著重分析這一方面。
互動型新媒體指的是一種借助互聯(lián)網平臺,從而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具有一定的雙向傳播性。與非互動型的新媒體相比,互動型新媒體平臺在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反向地對信息進行接收。在信息獲取的同時,用戶也可以發(fā)布一些反饋信息。一般來說,互動型新媒體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分別是網絡社區(qū)、社交網絡以及網絡論壇等三種形式。
互動型新媒體相較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具有多元化、雙向的顯著特征。對于網絡用戶而言,網絡從過去的信息獲取平臺逐漸轉變?yōu)闊o門檻的信息發(fā)布、交流的平臺。在運營模式這一方面,互動型新媒體追求短時高效,爆棚式、散點化的效果。除此之外,互動型新媒體平臺具有極高的信息傳播速度以及效率,觀念的轉變也相當快。對于公共參與而言,互動型新媒體不僅具有正面效應,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應。
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其公民意識在于對自身在社會、國家當中的身份、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意識主要是指公民的身份自覺。公民意識的核心在于,在法律的規(guī)定下公民對自身所具有的基本權利以及義務的認知。公民意識的思想來源主要是其自身在政治生活以及國家社會生活當中所具有的主體地位。在公民意識當中,可以構成一個體系化、完整的自我認識。從整體上來看,公民意識就是具有公民身份所形成的一種自覺。
一般來說,使用互動型新媒體的人可以借助媒體平臺來收集大量的信息資料,將那些與自身價值觀相契合的信息不斷強化,對平臺信息運用反饋支持行為來進行及時地反饋。對于那些與自身價值觀相沖突的信息可以向平臺進行反饋抵制。此外,在新媒體平臺的全部信息當中,含有許多使用者推送的反饋信息,可以依托網絡平臺尋找到與自身觀點相同的用戶。因此,觀點正反雙方能夠依托新媒體平臺來尋找自己的同伴,對于全部人而言,合群感的反饋基本上都是正向的。最后,新媒體平臺所帶來的效能感可以讓用戶感覺自己代表了大部分人,甚至是代表了民意,從而對那些持有反對意見得人進行攻擊。
1、陌生人圈互動
陌生人圈互動只要指的是,一個人參與到一個大范圍的公共事件當中,從而深入參與互動型新媒體的行為。借助其快速、廣泛的傳播效應,網絡言論可以強勢地對反面人物以及反面事件進行大尺度曝光,網絡言論所具有的傳播力量非常強勢。
2、泛熟人圈互動
泛熟人圈互動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參與到一定范圍內的公共事件當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互動型新媒體的行為。舉例來說,人們在一些特定的社區(qū)、論壇上面舉辦社交互動以及主題討論等活動。網絡熟人圈、網絡社區(qū)借助單純的“朋友的朋友”或是“志趣相投”就可以很快形成,從而一定范圍內的開展群體性的公共事件互動活動。
1、植入型
在參與新媒體互動活動之前,大學生一般并不具備相關的公民意識。然而,大學生在深入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后,針對自身的公民身份擁有一個全新的內化行為模式以及觀念認知。換句話說,參與互動型新媒體可以幫助大學生植入一定的公民意識。
2、催長型
如實在參與新媒體互動活動之前,針對公民意識這方面大學生已經產生了淺顯的認知。那么。大學生在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后,能夠進一步地對其公民身份感進行認知,形成一種全新的行為模式。換句話說,大學生參與互動型新媒體可以實現其公民意識的不斷催長。
3、修正型
在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前,大學生已經產生了公民意識形態(tài)。然而,大學生在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后,可以部分地改變其原有的認知以及行為模式。換句話說,大學生提供參與互動型新媒體可以修正其公民意識。
4、強化型
在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前,大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公民意識。大學生參與新媒體互動之后,進一步強化其原有認知,將原有的行為或是理念進一步堅定。換句話說,大學生通過參與互動型新媒體可以強化其公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