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謂案例教學,即通過案例的研討學習,完成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變教師的主導地位為輔助地位,變灌輸式教學為自主輸出型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完成對專業(yè)問題的學習。雖然發(fā)端于管理學領域,但隨著這一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取得突出的教學效果,法學教學課堂中也已普遍引入和適用這一實踐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的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案例枚舉法,即教師將理論知識和案例進行緊密結合,以案例服務于理論知識的講授,根據案例引入的時間不同又可細分為案例例證和案例導入兩種。另一類是案例談論法,即在學生已經較為系統的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針對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提供內容相對完整、結構相對簡單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1]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的定位是指導和輔助功能。根據教師指導強度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強指導型和弱指導型?!安捎脧娭笇徒巧珪r,教師需用表格或框圖的方式勾畫出討論的思路,學生按照這個框架分析討論;采用弱指導型角色時,教師不提供任何個人意見,完全由學生自由討論。強指導型角色適用于低年級或初次接觸案例教學的學生,弱指導型角色適用于高年級學生。雖然案例教學強調學生獨立、自學和互學,強調學生的主題地位,但是,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并不是無足輕重的,相反,教師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有效組織課堂討論等方面有重大影響”。[2]但實踐中對于強弱指導型角色的正確把握著實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一方面,定位于強指導型角色的教師囿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使然,將指導角色發(fā)揮的過于淋漓盡致,另一方面,定位于弱指導型角色的教師又往往容易出現“妄自菲薄”下的缺位現象。所以,無論是強指導抑或弱指導,教師對于整個案例教學的宏觀把控,對于課堂進程的無形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正確定位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既要注意區(qū)別于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獨角戲”,又要防止出現矯枉過正后的教師“缺位”。
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案例的選擇休戚相關,實踐中,教師在案例選擇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其一,案例來源應當多樣化。由于案例在我國作為非法律淵源,案例的搜集與整理無法像英美法系國家法學教育者那樣有便利的渠道和豐富資源,由此造成用于教學的案例質量良莠不齊,難以保證教學目的的真正實現。其二,在法學當然也包括勞動合同法的案例教學中,關于案例的選擇還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所選案例往往對于事實認定部分實行“拿來主義”而很少開展完整詳細的事實認定過程。在案例選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將事實認定問題也作為選擇和考察的內容,并在案例研討過程中真正再現事實認定的過程,相信彼時的法學案例教學將會邁入一個新臺階。
首先,在閱讀分析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對案例的內容要熟悉并且已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解讀。例如,勞動爭議案件的一個突出特點即是訴求多而復雜,因此教師如果不事先對案件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梳理,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分析環(huán)節(jié)就可能面臨抓錯或遺漏爭議焦點的困境。其次,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是最考驗教師對案例教學的課堂把控能力的地方。由于學生本身知識儲備以及對案例內容掌握的有限性,在討論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當隨時發(fā)現隨時進行整個課堂或個別小組范圍內的糾正和引導,以實現討論環(huán)節(jié)的真正開展。再次,針對發(fā)言交流階段,教師最大的作用是營造輕松良好的交流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案例的討論。一方面,教師可以事先挑選合適的發(fā)言人,保證交流環(huán)節(jié)的充分開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討論,堅持集體參與原則,歡迎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歸納提升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學生前面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僅僅是將學生未解決或未徹底解決的案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補充講解,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對學生在整個案例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包括案例分析的思路,案例事實的認定,法律法規(guī)的適用,小組討論時的分工合作,發(fā)言交流過程中凸顯的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方面的問題,最終實現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基礎上的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
案例教學中教師指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定位決定了其不能再如傳統教學模式下那般唱獨角戲,而應當恰當的發(fā)揮其對案例教學課堂的引導和把握作用,既向學生傳授法學實踐知識,同時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