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林慶璿
我是外在形象與真實的自己之間存在極大反差的女人。在報紙專欄和電臺廣播當中,自稱“貓女郎”的我總是以率直的形象示人。讀者、觀眾誤以為我無論是在生孩子還是在養(yǎng)孩子方面,都能做到有條不紊。他們會向我提出各種問題:怎樣才算是優(yōu)生優(yōu)育,生產(chǎn)后還能不能回到職場……我到底能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說實在的,正是因為我相當?shù)挠袟l不紊,所以才會因為害怕疼痛而借著高齡產(chǎn)婦的名義要求做剖腹手術(shù);所以才會在調(diào)理院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而拒絕在夜晚喂奶,自顧自地呼呼大睡。
在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我開始給她喂奶粉。即使是我這種厚臉皮的人,在聽到周圍的人說“母乳喂養(yǎng)等于媽媽的愛”時,也會感到心情低落。我常常問自己,對所有嬰兒用品的宣傳都懷有抵觸情緒,是不是證明我是個壞媽媽?
因為受到睡眠不足的折磨而不能主動陪孩子玩耍,只會讓她看錄像,這是不是說明我是個不管孩子的媽媽?孩子一聽到童謠就會開心地跟著哼唱旋律,而我卻沒有帶孩子去過一次文化中心,我是不是個壞媽媽?到托兒所接孩子的時候,我總覺得要裝出精疲力盡的樣子才不會感到對不起孩子。為什么?因為我總覺得把孩子交到托兒所去的媽媽,如果看起來總是嘻嘻哈哈的話,就像罪人一樣。
難道身為媽媽的人就一定要在舒適而又愉快的時候,心懷負罪感才可以不被劃入“沒良心”的媽媽之列嗎?為什么媽媽就不能以愉快而又輕松的心情工作呢?為什么媽媽就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呢?為什么媽媽要因為沒有細心地做好家務活、把孩子交到別人手上、沒有充分地陪孩子玩而滿懷負罪感呢?
在37歲的時候,從邁出為人母的第一步起,在我的內(nèi)心當中,私心與負罪感始終在不停地沖突著、矛盾著。我決定與這二者保持距離。從這一刻起,我決定將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當把重心放到孩子身上時,我每個時期的判斷就會更準確些。當然,我已決定不再受任何人的干擾。
我只希望自己能更敏銳地感知到孩子的心,并盡最大可能地做好我能做的。我要出自本能地對孩子做出反應,就算會有磕磕絆絆,我也要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給她。這是脆弱的孩子與蹩腳而又存在缺點的媽媽之間最真實的組合。一定會有疲憊的時候,但是我決定盡可能地不去勉強自己。既然改變不了,那么就算再勉強自己也只能換來負罪感,這本身就是一種壓力。
我認為大家并不需要過分頌揚母愛,說媽媽是何其偉大的存在。我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一切,所以不需要那樣的贊美和那樣的期望。
“別人都能做得很好,我卻……”“都是那樣的”“必須這樣做”,如果被這類想法左右,那么養(yǎng)育孩子將成為極其痛苦的事情。在孩子得到幸福之前,媽媽早已變得很不幸。
與其做個不幸福的媽媽,倒不如做個不完美的媽媽。就算是不完美的媽媽,也不會有誰比她更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更愛自己的孩子。不管別人怎么說,孩子都會確信自己的媽媽才是最完美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