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代社會是多元文化交叉的時代,文化壁壘屢見不鮮。正是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語言交際多了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各種矛盾、沖突層出不窮。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傳播的主流群體,更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也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新時代賦予教師和學生的重要使命。大學英語課堂不再僅僅局限于傳授語言知識等傳統(tǒng)形式,而是在掌握外在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內(nèi)在的跨文化交際認知能力。然而,從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來看,由于對跨文化交際的片面理解,致使很多學生在英語表達上有所欠缺。大學生在語言表達的“失語”現(xiàn)象,正是大學英語文化教學長期處于失衡狀態(tài)的重要體現(xiàn)。
任何語言都是富有內(nèi)在屬性的,承載著傳播本族文化的使命。而詞匯作為語言的根基,往往也是語言學習過程中一大障礙。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本民族所特有的道德思想、哲學觀念,民族特色、審美價值以及風俗習性等文化氣息。這些文化元素充溢在語言系統(tǒng)的方方面面,首當其沖重點體現(xiàn)在詞匯方面。
例如,我們經(jīng)常聽到很多學習英語的學生往往在介紹自己的家庭信息時這樣說:“All my family members are peasants.” 這句話似乎沒有任何的語法錯誤,也清楚地表達了說話者的本意。但是對于母語是英語的聆聽者而言,該句話就會使對方產(chǎn)生誤解。“peasant”在我們看來指“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人,然而在英美國家“peasant”usually refers to people who lives a simple life rather than persons who is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work”。英美國家的人通常用“farmer”或者“farmer worker”來稱之為農(nóng)民。因此這句話應(yīng)該表達為“All my family members are farmers”。再者,中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在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不同的輩分有不同的稱呼,而在英美國家對此并不是特別的重視,英美國家經(jīng)常用“Uncle”來代替我們所謂的“叔叔、伯伯、舅舅”等。
從這些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學習英語的學生往往將上述的兩個單詞混淆使用,并沒有意識到這兩者在文化層面有所不同。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顯然雖然文化在語言詞匯上有所體現(xiàn),但是由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欠缺,沒能夠有效地了解對方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習俗,僅能夠表達英語語言的形,不能掌握內(nèi)在的神韻。詞匯所帶來的文化壁壘和沖突是致使學生出現(xiàn)“失語”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正是文化失衡的一種體現(xiàn)。過多的將本族文化傾注在英語語言的學習中,從而忽視了英美國家本身所要通過語言傳播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積累英語詞匯的過程中,學生要本著形神具備的要求,不僅全面掌握詞匯的用法,還要熟知詞匯所蘊含的英語語言文化和漢語言文化的差異,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大學英語學習階段。此外,教師作為文化信息的傳播者,更應(yīng)該以身示范由點到面擴展詞匯的外延文化。引導(dǎo)學生認識到本土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正確理解跨文化交際,來打破學生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失衡狀態(tài)。
在大學英語的授課過程中,不能排除本土文化對于第二語言文化的影響,因為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母語文化已經(jīng)根深蒂固。如何使學生在詞匯積累,閱讀訓練的過程中跳出母語文化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跨文化的輸入和體現(xiàn),有機結(jié)合兩種文化,使英美文化在對比中凸顯其特色,吸引學生全面學習含有文化底蘊的語言。就英語教學而言,閱讀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很多的機會去接觸文化差異在方方面面的體現(xiàn)。
隨著時代的進步,語言隨著文化創(chuàng)新逐步發(fā)展。在一種文化的影響下。新的詞匯、用語乃至網(wǎng)絡(luò)用語豐富了原有的語言表達,這些都恰恰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閱讀中。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有與漢語融匯貫通之處,但也有大相徑庭之地。例如,漢語經(jīng)常使用“雨后春筍”來形容新生事物大量的涌現(xiàn)。但在英美國家鮮有竹子“bamboo”生長的表達方式,他們對“筍”的概念意識是非常模糊的,認為“mushroom”才是雨后的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因此,英語往往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的習語來表達“雨后春筍”的概念。再者,除了大量習語所蘊含的文化差異外,教師在在閱讀尤其是精讀過程中使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概況,這是打破文化壁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有效且必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在對文化背景信息不了解的情況下,傾向于以現(xiàn)有的本族文化為依托來評論和思考,由此而使自己走入了誤區(qū),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閱讀所要體現(xiàn)的英語語言魅力。相反,如果對于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有所涉獵,就會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以全新的眼光和心態(tài)來審視和接納異國文化知識。
英語語言習得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輸入,同時也是文化輸入的過程。沒有文化為依托的語言+輸出是不完善的、是失真的,由此而導(dǎo)致的文化失衡狀態(tài)是不容忽視的。
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的運用越來越顯現(xiàn)其優(yōu)勢。在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場景鍛煉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在此交際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了解英美國家的日常生活用語,還可以感受到在特定語境中,語言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在文化背景差異的情況下,體會語言的內(nèi)涵,準確領(lǐng)會對方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
各族文化的形成和語言的發(fā)展密不可分。由于地域的局限,社會文化的差異,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也截然不同。例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問 “你吃過了么?” (Did you eat?)或者“這是要去哪里呀?”(where are you going?),如此習以為常的問候在外國人看來是有不同的理解。他們會覺得你是要請客吃飯,而后者會讓他們很生氣認為你是在干涉他的私生活。這也是為什么英文中相互問候經(jīng)常會以詢問天氣和日期做為話題,在英美文化當中,這些話題易于接受而且敏感度比較低。無論是視聽說的哪個模塊,其實學生都可以感受到期中所滲透的文化信息。如果語言中文化的輸入出現(xiàn)失衡狀態(tài)的話,很容易鬧出“文化錯誤”。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的拓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視聽說的實踐練習中理解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語言輸出帶有文化色彩,達到更有效地交流。
在現(xiàn)代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注意教學手段多元化,還有注意文化創(chuàng)新。弘揚本土文化的同時,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采取適當?shù)拇胧┙⒄Z言的文化平衡。要想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就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文化的輸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缥幕斎胱鳛榇髮W英語教學的一種方法,也是平衡漢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