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樂無國界,無種族之分,隨著音樂教育領域的不斷擴大,各類音樂的傳播的步伐也加快了。喜歡、熱愛音樂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的家長也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技能,和音樂情感。各大高校的音樂系也是進行了廣泛的招生,以滿足社會對音樂的不同需求,音樂不僅是一種聲音,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人文情懷的體現(xiàn),本文主要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所倡導的“原本行音樂”理念及相關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闡述,并對奧爾夫音樂體系應用于高校集體鋼琴課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
教育改革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不斷的被推進,被深化。鋼琴課程的集體化教育是可行的,并且逐漸的被各音樂高校開展起來,相較于傳統(tǒng)的鋼琴教育模式,其優(yōu)勢在于他有更好的互動效應。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為提高,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所倡導的“音樂原本性”“音樂綜合性”“音樂參與性”“音樂創(chuàng)造性”“本土化”這些教育觀念融入到鋼琴集體課堂教學中,產(chǎn)生了研究性學習,這樣一種新的鋼琴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加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自我體驗和自主學習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從而也提高了鋼琴課程的實效性,使教學質量更加優(yōu)化。所以將奧爾夫教學方法運用在高校鋼琴集體教學課程中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的。
當今世界最著名,最具有影響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的開創(chuàng)者是世界非常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奧爾夫基本上是自學成才的,他本人對作曲、指揮、戲劇和舞蹈都有著極大的熱忱。
奧爾夫音樂教育在1980年由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廖乃雄教授引進介紹到我們國家的。并在中國的音樂教育領域里產(chǎn)生了不凡的影響。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基本理念為“原本性音樂”理念。在奧爾夫代表作中提到,什么是原本性音樂?他的觀點是:原本性音樂不單單只有音樂,音樂和舞蹈,動作,語言等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需要人們參與的,不是作為聽眾的存在,而是在其中,是演奏者。奧爾夫覺得,音樂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來源于人們的聲音、語言和動作,將這些思想運用在音樂教育中,就會使音樂融入到人們的本性中和生活中。這就是“原本性音樂”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的基石。
“人本主義”思想直接體現(xiàn)出了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原本性”觀點。奧爾夫“原本性音樂”的教育理念是十分注重個人對音樂的主管感受。它不僅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基礎上的體驗和感受,而是人從自身的出動參與和感知覺的體驗及即興中獲得的音樂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教育的根本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也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這一思想與中國當下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一拍即合。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基本內(nèi)容,從教學方法上可以分為這幾部分:聽力的訓練、言語的訓練、動作及奧爾夫樂器的訓練。比如聽力的訓練,聽力的訓練與音樂學習者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訓練,也是音樂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在奧爾夫音樂教育法中,是利用多種聽力素材來訓練聽力。例如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加入聲勢、利用圖形譜記錄聲音等方法訓練,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銳度和感知力。
在鋼琴集體教學的過程中,因授課者較多為18歲左右的年輕人,大多數(shù)沒有鍵盤樂器基礎,這部分群體的突出表現(xiàn)為,手指不靈活,左右手的協(xié)調性較差,視奏能力有限,所以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的鋼琴集體課可以嘗試以下的教學方法。
例如:《鋼琴基礎教程》的《基本練習》的教學,此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為兩音的連線,“落下”和“提起”在練習中要注意前重后輕。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會,這里練習時可以加上一些語氣詞的輔助,比如:“月亮”“漂亮”“走了”“是嗎”這些詞的重音大多都在第一個字上,與音響特征較為符合。
經(jīng)上述的例子,和事實證明奧爾夫教學體系運用在高校鋼琴集體課程中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它能夠很好的將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調整和轉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自發(fā)的學習,體會和感受音樂。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樂趣。使原本枯燥反復的練習變得生動起來,將原本抽象的感知,變得有技可尋。再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化和革新的情況下,鋼琴集體課程,也需要從教育理念到教學方法都做出全面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為鋼琴集體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實用性較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在適合我國教育國情的基礎上加以借鑒。研究構建高效鋼琴集體課程教育教學多元化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