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金錦善
影視作品蘊含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也是當今世界國家之間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橋梁,也因此字幕翻譯開始進入人們視野中。
經濟發(fā)展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經貿往來頻繁,翻譯的重點也隨著時代的腳步開始轉型,成為促進經濟合作以及發(fā)展的重要紐帶。由此,字幕翻譯應運而生,但字幕翻譯與傳統(tǒng)翻譯有本質上的不同,它不會像文本翻譯那樣可以留給讀者充足的時間反復閱讀,字幕翻譯只有短短的幾秒而已,因此要求譯者要翻譯出精煉準確的譯文,能夠讓觀眾在瞬時理解意思,不會影響觀眾對整體影片的感受。另外影視作品面對的群體更廣泛,做字幕翻譯時,要拿捏好度,照顧好整體,避免“曲高和寡”和“粗俗無趣”的情況。因而譯者不僅要具有優(yōu)秀的翻譯水平,還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蘊,能夠翻譯出精煉地道的字幕,讓觀眾不會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
尤金·奈達在20世紀60年代因《圣經》的翻譯提出動態(tài)對等理論。根據(jù)翻譯的本質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將其細分為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奈達強調,動態(tài)對等理論更重視的是原語與譯語之間的功能性對等,除了重視詞語對等,更注意句意和風格,力求真正實現(xiàn)功能性對等。
近年來,有很多人將研究目光放于“動態(tài)對等”理論。從受眾群體的角度出發(fā),站在目標語觀眾的角度來翻譯是動態(tài)對等理論立足的基點。王萍《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寫道“奈達的翻譯論在一定程度上強調重視原文,力求譯文讀者能夠得到和原文讀者一樣的效果”。
因此,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字幕翻譯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字幕翻譯的重點在于觀眾能自如地接收字幕信息,沒有阻礙地理解字幕,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字幕時,要靈活理解譯語對象國的文化,翻譯出“地道”的譯文。
正如前文所述,動態(tài)對等理論要求的是功能上的對等,摒棄詞語上的死板對應,主張尊重原文,進一步追求文化信息是否可以準確地傳遞給目標語接受者。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指導口譯實踐,尤其是字幕翻譯上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字幕翻譯的時效性,瞬時性要求譯者要靈活應變,避免死板。眾所周知,每一幀的畫面的字幕字數(shù)是有限制的,由于字幕的時效性,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有限,字幕不可過長,要盡可能精煉準確。過長的字幕會影響觀眾的觀影感受,也會讓觀眾產生影片晦澀難懂的感覺。在翻譯字幕時要結合目標語與源語的文化差別,綜合考慮慎重措辭,力求達到源語觀眾的一致的感受。在這里將以《深夜食堂》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例文1:母さんに話した。會うつもりないって。よく話を聞いてくれなかった。
影片中,這句臺詞被譯為“我和母親說過了,但是她沒有要見你的意思。她根本就不聽我說話。”「よく話を聞いてくれなかった」沒有直接譯成“沒有好好聽我說話”,而是換了一種角度,根據(jù)劇情以及主人公所處的情景出發(fā),譯作“根本不想聽我說話”。
例文2:この気持ちをどうしたらいいの。
這一句翻譯的重點有兩處,分別是「気持ち」和「どうしたら」,避免日式漢語是至關重要的。譯文為“這份感情將何去何從”,“何去何從”四個字簡單精煉,就足以將這句話的意思清晰的表達出來,成語的運用使得這句翻譯顯得頗為地道。
例文3:あなたの心はあの山の雪のように深く積もり、閉ざされているのでしょう。
譯文為“你的心猶如山上雪,層層堆積,被深深封鎖?!蔽霓o優(yōu)美,言簡意賅,既清晰地將句意準確地表達出來,又避免了逐詞翻譯產生翻譯死板問題。
根據(jù)上文字幕翻譯的范例分析,可以看出,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非常適用于字幕翻譯。因而,應在動態(tài)對等理論的指導下翻譯字幕,讓目標語觀眾得到和源語言觀眾同樣的觀影感受。(通訊作者:金錦善)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1).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李光貞.淺析中日思維方式的差異[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6(3).
[5]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