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丹
孔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稱之為“孔圣人”,他的弟子將其言行整合,形成了《論語》一書?!墩撜Z》是儒家經典之一,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了“孝”。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句話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仁”的基礎。即孝道是“仁”的基礎。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句話解釋了什么是孝?孝就是不違背父母、不違背禮節(jié),父母在世時,依照禮節(jié)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依照規(guī)定的理解祭祀父母。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些言語更加深入的解釋對父母的孝,孝敬父母不僅僅是養(yǎng)活父母,照顧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瑣事,對父母更加要心存敬意,侍奉父母時和顏悅色。也就是說心存敬意,愉悅和婉的對待父母??鬃诱J為孝悌之道才是“仁政”的根本。人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做到孝悌之后,才可以稱作人。成為人后才能夠實施“仁政”。
孟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國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稱之為“亞圣”。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以孝治國,提倡孝,是為了實現其“仁政”的治國思想。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趙岐這樣解釋過:曲意奉承,陷害別人;家里已經很貧窮了,但是作為兒子卻不去做官賺錢贍養(yǎng)父母;不娶親生子,后繼無人,這是三種不孝。當然最不孝的就是沒有留下子嗣?!叭手畬?,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在孟子的觀點里,仁的主要內容就是侍奉父母;義的主要內容是順從兄長;智就是說我們要明白仁和義的內容并且能夠堅持做下去;禮主要講的是我要對仁和智這兩件事情的行為加以規(guī)范;樂就是從人和智中獲得快樂;快樂一旦發(fā)生就沒辦法停止下來,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孟子對古代圣賢堯也很推崇,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哪怕父親和后母多次想要殺害堯,但是堯卻沒有不管父母,反而對父親和后母更加的尊敬孝順,后母看到后感覺到羞愧,最后也沒有在害堯。大家知道了這件事后,對堯紛紛稱贊,高辛知道后把王位傳給了堯。堯的這種行為被稱之為大孝,臣民看到君王的孝行也會紛紛效法,那天下也就不需要頒布什么“仁政”了,也會太平。所以孟子“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心中懷有仁義,對父母恭敬孝順,對兄長順從尊敬,對君主忠心。那國家怎么會不興旺呢?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總計一千八百余字,在儒家經典中字數是最少的,在所有傳世的經史子集各部中,字數大約也是最少的?!缎⒔洝纷謹惦m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確實很高的,對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中的影響也是很深刻而廣泛的。
《孝經》對孝道倫理的闡述并不是對先秦儒家孝思想的重復,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重點揭示孝道在儒家倫理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論述孝親與忠君的關系,其內容較之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的有關理論更加豐富,通過《孝經》人們對孝道的功能和意義會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孝經》中的“孝道”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五點: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薄疤斓刂裕ㄉ?,人為貴?!鄙眢w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我們是沒有權利去傷害或損害我們自己的身體,保重自己的身體,這是我們的義務,這也是我們對父母孝順的第一件事情,更是孝的基本。保全好父母給以的身體,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給予的生命就是孝。健全的身體是敬養(yǎng)父母的前提、承載事業(yè)的物質基礎。曾子也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什么叫“全”呢?“不虧其體,不辱其身”,不使身體受到了傷害,就叫做“全”。全身行孝也不單是一個人個人的事,一個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孫后代,是一個鏈條,關系著整個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隨便傷害它。有一句俗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敬養(yǎng)父母即是懷著“誠敬”之心“奉養(yǎng)”父母。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是孝的最起碼的要求??鬃釉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只把能養(yǎng)父母便算孝了。但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yǎng)著。沒有對父母一片尊敬之心,又在何處作區(qū)分呢?”是的,不敬不畏就是不孝。
那么,怎么算敬養(yǎng),怎么算孝子之行呢?《孝經》中提出來“五備”: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也,然后能事其親?!拔鍌洹钡囊x在于要將父母放在心上,包括“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包括以誠敬的心情做好“生,養(yǎng),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古人主張對父母正確合理的意愿與事業(yè),應該支持和繼承,這是很重要的孝行?!秱慰讉鳌吩疲骸袄^先祖之志為孝?!薄抖Y記?中庸》中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边@里的“志”和“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先人的遺愿、事功和經驗。
所謂“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儒家的人生觀主張人生在世要積極入世,對社會作出貢獻?!缎⒔洝窂娬{孝的最高層次是尊親、榮親,即“大孝尊親”。做子女的,必須有積極的優(yōu)秀的嘉言善行,有積極的出色的成就,能使父母受人尊重,得享尊名,殊榮加身。民間所謂的: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也正是這個道理。
古人主張子女要孝順父母,就是要盡心盡力奉養(yǎng)父母,內心始終保存著真誠的愛心和敬意。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無違”?!盁o違”,不是指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而一味順從,而是指沒有違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于本心,出于至誠。儒家是不講“愚孝”,也是不講“愚忠”的。孔子認為對父親的不義行為必須要進行勸止,這樣才能使他不作違禮的不義的事情;如果兒子盲目服從父親,就是不孝之子??鬃舆€提出了“事父母幾諫”,意思是說做子女的當然要孝順父母,但是父母的話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當出現錯誤時,怎么辦?那就不要盲目服從,要勸止,當然這種勸阻是婉言耐心的說服,諫諍是原則,怎樣諫諍是方法;原則要堅持,方法也要講究。
敬養(yǎng)父母與諫諍都是“事生”的內容,孝的完成還有“事死”的內容,曾子將其歸結為慎終追遠。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作為,追遠是父母死后的祭祀儀禮??鬃诱J為“事死”有兩個方面:一個葬之以禮,一個祭之以禮??鬃影选凹漓搿弊鳛橹卫韲业拇笫轮?,認為祭祀的核心是要“祭思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終”是要求謹慎地態(tài)度對待父母的安葬;“追遠”,要以恭敬的態(tài)度進行祭祀。這樣,民眾的德行就自然歸于忠厚了。為什么要“慎終追遠”?因為這是為人之子的一件大事?!吧聬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終矣?!蓖ㄟ^葬禮和祭祀,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敬意和感恩,這是抒發(fā)內心情感,也是祈求祖先護佑,還是尊親行孝的具體表現。